人到五十,这两种话往往暗藏祸患,尽量少说!
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意识到,岁月虽然摧毁了我们的模样,却也赠予了我们一颗千锤百炼的心。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暗藏了许多玄机。人生不易,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也许恰恰是最重要的细节,关乎你的福祸。
正如《报恩经》所说:炽热诸铁轮,恒旋头顶上,其苦非难忍,倘若说恶语,果报更难忍,永莫说恶语。
意思是说,炽热的铁轮在头顶旋转,使自己脑浆飞溅,这样的痛苦不算难忍,但如果说恶语,这样的果报才最是难忍。因此永远也不要说恶语。
可见语言的果报十分惊人。
人到五十,要学会沉淀。这两种话往往暗藏祸患,尽量少说!
脱口而出的气话
《法句经》说: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言语不当,就会像是斧在口中。
凡是邪恶的、锐利的、讥讽的、刺激的、刻薄的、中伤的、得理不饶人的言语,都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剑斧钺,也会为自己招来灾祸。
宋真宗时的丁渭,为人圆滑,很是会逢迎献媚,皇帝对他颇为满意,还封了他个副宰相。
当时的宰相是寇准,很是看不起丁渭。一次宴席上,寇准的胡须沾上了一些饭粒,这丁渭便殷勤上前,帮他溜胡须,还不停地夸赞这胡须多么漂亮。
寇准瞧不起这种行为,气话脱口而出:“怎么,宰相给人溜须,你还要脸吗?”这就是溜须的来历。
事后,丁渭羞愧难当,但也自此视寇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直想方设法陷害寇准,最终寇准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
佛家常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人在怒火下最容易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举动。气话,也是最伤人伤己的话。生活中会被我们伤害到的,都是最亲近我们的人。而生活中最亲密的人,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了的人。
其实,如果你是对的,你没必要发脾气;如果你是错的,你没资格去发脾气。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气话出口,让所有亲近的人远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人。最终,积少成多,汇聚成流,果报现身。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脾气配不上能力,就该收敛脾气;德行配不上位置,就该在言行上积累。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减少言语不当带来的危害。
不假思索的大话
有偈曰:心贪嫉妒口谗言,十恶随身毁善根。
口业易造却难消。
《燕翼诒谋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太宗时期,有个狡猾奸诈的人,这人找到皇帝,想请求皇帝帮忙修天台国清寺。
皇帝便问了,这修寺对我有什么好处。
那人毫不犹豫,张口便道:“我无以为报,只好等寺成以后,自焚以报!”
这话一出,皇帝不答应也不行,于是派卫绍钦去管理修缮寺庙的事。
寺一修好,卫绍钦就准备好了柴火,将这人赶到火堆里烧死了。
那人怎能想到,一句话就让自己丧了命。
正所谓:诺不轻许诺,许则为之。一个失去信用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
你以为不过是吹个牛,却不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给了人希望,却又不去达成的话,希望很快变成失望,而怨恨也是这样产生了。
寡言,是智慧
正所谓: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真正的了悟智慧,反倒没了言语。
有这样一个题目:三个小金人,重量、做工一模一样,如何辨别哪个是最有价值的呢?
于是,有人拿来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掉出来了,只有第三个金人,稻草直接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
自然,第三个金人就是那个最有价值的。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有多能说,老天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人到五十,要善于倾听。
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年纪越大,越发现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往往能影响其运势。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
正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倒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人过五十,相貌沧桑,内心越发饱满。心中积淀了许多过往的经历,于是与年轻时那个敢于横冲直撞的少年截然不同。
曾经的尖锐,渐渐变得圆滑;曾经的不可一世,渐渐变得温和内敛。这都是生活打磨下的模样,却也是我们一路奋不顾身向前一步的模样。
人过五十,话越来越少,不是妥协,而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