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一万招,不如把一招练一万遍。
古时候有个有地方乡绅生了个弱智的男孩子,这个孩子从小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就是喜欢舞弄拳脚。当乡绅发现了儿子这个特点后,就在傻儿子11岁时送他到附近县城一个徒姓武场拜师学习武术,当送上一笔厚礼后,这位姓涂的武术师傅是本县最聪明的武师,他的心计要比自己的武功更高强。这位涂师傅一听本地一位很有钱的乡绅带着儿子来学艺,他忙起身快步出来和父子相见,父亲和涂师傅寒暄一番,随后就夸起自己的儿子如何喜好拳脚的事情。可没等他傻儿子说一句话,这位武术师傅就从孩子的面相和举止上发现出,这孩子不但体质虚弱无力,而且明明是一个弱智呆傻的少年啊!
不收这个徒弟吧?人家厚礼一份,学费而且可以多多的要,再者孩子父亲也是远近知名的乡绅,和这样的人物成为朋友,不会有亏吃。收下吧,这个孩子的智商如此低下,怎么会对拳脚棍棒的功夫有基本的理解啊?再者教这样的孩子还会影响自己在江湖上的名声。思来想去这个武师灵机一动,他说;'这个孩子我一看就有练武的天赋,你儿子绝对是武功天才。但是他不能和其他俗家弟子在一起练功。我教他一个绝招,你带儿子回家让他苦练这一招五年。回来我再继续把自己祖传的功夫一一教给他好吗?孩子的父亲听到这番话后心花怒放。而他智商低下的儿子听完这位武师的话也咧开嘴,憨憨地笑个不停,他自己也想村里的人都说俺不伶俐,而这位城里的武术名师夸俺是天才,还说那些俗家的孩子们不配和俺在一起练武,难怪俺在村里的孩子中与众不同啊!
这位武师问父亲说;你同意我的训方法吗?父亲说;'没有问题,一切听师傅的!'说完乡绅马上掏了一笔丰厚的学费交到武师手中。武师接过钱立马领着孩子到了武场,亲自交给他一个折跟头动作叫;'打旁立',在现代武术动作中叫'侧空翻'。这个动作要领很简单,就是双手一前一后着地,然后身体侧翻,双脚快速定点着地。
周围所有的徒弟看到这个动作心中都大笑不止,这是什么绝招啊?我们没练武的时候,在村上没有那个男孩子不会打这样的跟头。而这个新进门的傻师弟学五年这个动作,能来练出什么来啊!哈哈哈!大家几乎都看出了师傅是用这个最简单的招式,应付人家有钱人啊!而这个乡绅也不懂功夫,所以他千恩万谢的领着儿子告别武师,而他的弱智儿子此时还是真是有练武的'天赋'他认真的问;'师傅这个绝招如何打人啊?'
武师说;'你这孩子怎么这点脑子也没有,拳头硬还是穿着鞋的脚板硬?''脚板硬!'武师又问;'一个拳头硬还是两只穿着鞋的脚板硬?''明白了师傅,我就是用打跟头落下的双脚砸向对手'。武师拍着徒弟的脑袋说:'你真是个天才,理解能力真强!'送走徒弟后涂师傅继续着自己的武术教练事业,从此这个弱智的少年渐渐的被他遗忘掉了。
前边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这个武师,是个开武校赚钱营销的高手,但他不是教授武术的高手,所以他收到门下的徒弟最多,赚学费最多,武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最重要的是他这个武场最大的特点是拳种的套路多,十八般兵器全部教授,但是结果却令人遗憾,这个武场教出来的徒弟们的功夫却都一般般。
在中国古代从朝廷到各州县衙门,每年都要有文武人才的选拔机制。文的大家都知道;明清时期文科考试选拔人才一般通过三个阶段。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而武科举的基础就是民间各个武场定期进行比武大赛。话又说到涂武师所在的家乡,每当本地区举办武术大赛的时候,涂师傅的武场别看规模大,徒弟众多但是总拿不到比赛前三名,而且年年如此。五年一晃而过,今年的武术大赛又开始了,各个武场开始了一轮轮的较量。
涂师傅的徒弟们在第一轮的比赛中勉强冲出小组赛,而进入第二轮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每组十个参赛选手,涂师傅手下的徒弟一上来就败了仨,看到如此糟糕的开局,涂师傅此时别提多郁闷了。就在这时那位五年前的乡绅领着弱智的儿子拜见师傅,找到了比赛现场。在比赛间隙涂师傅看了一眼这位傻徒弟,没想到五年前的体质虚弱的弱智少年,今天变成了一个虎背熊腰的大汉,而且不但傻呼呼的样子没有改变,又添了一股二虎愣劲。此时这个傻徒弟缠着他爸爸,让乡绅和师傅说说,让自己也上擂台比试一番。
涂师傅心里这个气啊!心想;今天出师不利,擂台一开场就让对方打败我三个徒弟,你要智商没智商,要拳脚是一套拳也不会,你要是上了台不但会找死,而且还占俺武场一个比赛名额,你真是不亏为弱智啊!徒师傅接下来连看也没看傻徒弟一眼,只顾大声喊叫指挥着擂台上的徒弟如何进攻和防守,但是不管师傅如何吼叫,场上被打的鼻青脸肿,败下阵的都是自己的徒弟。
一场场的在增加,一场场的继续失败,最后打的涂师傅手下快要上场徒弟各个面无斗志浑身哆嗦,而对方的徒弟一般的都是一个打俩,而且多了他们的师傅不准打,怕底下等着上场的人轮不上拳,过不了瘾。古代擂台赛实行的是守擂和攻擂制。只要守擂的不下去,他可以想打几个挑战者就可以打几个。而双方武场最多只能出十人次,少了不限,也可以以一当十,最后看双方场次的胜负比例。此时涂师傅已经是八比零的比分了。而乡绅说出了一个震惊四座的话;'让俺儿子上吧!如果他输了,俺把自己的所有家产都捐给你的武场。'听到这话涂师傅先是一惊,后是一喜。惊得是这个财主脑袋发蒙了?为了宠爱的傻儿子上场比赛,而不惜把全部家当送人。而喜得是;虽然这场比赛俺输定了,但是明天俺就成了有钱人了。
想到这他立马把下一个出场名额让给了自己的傻徒弟。主持擂台赛的官府裁判让双方签字画押完比赛生死文书后,当比赛双方占到擂台上后,全场哄堂大笑。一边是擂主一身功夫装,精明强干,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透露出一股轻蔑对手的傲气。而涂师傅的傻徒弟目光呆滞,傻傻的站在擂台的一个角落里,斜低着头挑视着对方。只听发令官的一阵开打的鼓声落地,只见的擂主后退微趋,前腿斜探脚尖点地,双掌一前一后,来了一个漂亮的'虚步架挡'。真可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擂主的这一个武术搏击套路的经典出式,顿时赢得满堂彩。
当人们把目光移到涂师傅的傻徒弟的身上时,说时迟那时快,一道光影闪过,擂主已经倒在地上,全身畏缩双手已经从小臂中间断裂,只剩下了皮肉相连。场上裁判赶忙鸣金叫停,随队郎中也蹦上擂台,两眼发呆,赶紧招呼本队小徒弟们,一起抬下擂主紧急包扎治疗。
此时全场观众全部傻掉,而只有两人的表情与众不同,一个是乡绅露出了为儿子自豪和骄傲笑容,二是涂师傅攻擂的傻徒弟像一只饥饿的老虎,一脸期待着下一个上场者,同时他还露出了一种奇怪地憨憨笑荣。稍事冷静对方武场没有一个人再敢上台攻擂了,主持擂台赛的官府裁判只能判决对方全队弃权失败。而此时台下有一个和县太爷盟兄弟的,外号叫'黑灯'的武场主高声叫喊:'众乡亲看俺如何把这个傻帽给废了的!'。
大家一看都为涂师傅的傻徒弟暗暗的捏了一把汗,原来这个'黑灯'名义上说是开武场的,实际上他就是一个依仗着和县太爷是盟兄弟,带着一帮地痞流氓横行乡里,鱼肉百姓,霸占民女真是无恶不作的'黑社会团伙的头',老百姓只要晚上听到街上传来'黑灯'一伙的人嘶马叫声音,就会立马吹灭油灯,一家老小屏住呼吸不敢出声,这也是他的外号由来。最可怕的是,每年他带着自己的一帮打手来参与打擂,只要他一上来就一定是作弊、耍无赖、用暗器。所以聪明的对手都要事先给他很多银子来请求'黑灯'手下留情,等比赛时上场时过上过招赶紧自动认输,这样才能检条性命。
而前几年大家不知道他这种损招的情况下,很多守擂的也罢,攻'黑灯'擂台的也罢,都被他用暗器打的非死即伤,这些年来被他在擂台上用暗器杀死了好几条人命,数十人伤残。看到今天的场面,'黑灯'认为自己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因为他刚才在台下也没有看清楚涂师傅傻徒弟的招数,但是他很自信的认为,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再厉害的人也无法和金属暗器对决。所以'黑灯'和傻擂主双方签订打擂生死合同书后,走上擂台,'黑灯'心想我先以拳脚和此傻兄弟过上几招,然后瞅机会拿出暗器一下让他毙命。
发令官的一阵开打鼓声落地,傲气十足的'黑灯'挺着肚子,架着双拳冲向傻擂主,只见对面又是一道黑影闪过,擂台上的'黑灯'瞬间飞出一丈开外的擂台下。众人凑到'黑灯'面前一看,顿时又傻了眼,只见'黑灯'肠子从两侧和下部溢出,腰椎骨断裂,人的头部和双脚紧贴在一起,好像一个合并的铁合页,再看'黑灯'已经当场毙命。
面对如此武功神勇的人,所有的武场主都当场宣布退出比赛。听到主持擂台赛的官府官员,宣布自己武场获得今年擂台霸主称号的涂师傅激动地泪流满面,他的众徒弟也兴奋地一路高举着这位一鸣惊人的傻师弟打道回府。在晚上庆功宴上,涂师傅不解的问起了乡绅,他的傻儿子是怎么练得如此神功的。
乡绅说:'我这儿子五年前回家后,就按您教的绝招'打旁立’,他是起五更,睡半夜,天天不闲着,连走路都是一个跟头接一个跟头的打,他一个人每天吃三个壮工的饭量。俗话说;'穷练文,富练武’要不是我家里有钱,也早让这个儿子把我吃的揭不开锅了。由于这样痴迷的练功,他练到第三年的时候,他一个'跟头'过去就能把碗口粗的树木给砸断。第四年的时候,他一个'跟头'过去就能把木门砸个洞。到了今年他一个'跟头'过去,就能把人家一堵土墙给砸塌。再者他只要一闪身开始打跟头,瞬间双脚就飞了出去,简直是快似闪电。涂师傅啊!您说这样的力量和速度,任何人即反应不过来,又无法承接这么重的双脚吧?'
涂师傅听完乡绅的一番介绍后,沉思了许久,最后他若 有所思的说道;'练功夫不在于,掌握武术套路的数量积累,而在于一招一式练就的都能招招使敌毙命。'从此他教徒弟再也不图武术套路的数量了,只追求'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的练功效果。
姑苏寒山寺匾额下面有一个卖烧饼的师傅和一个徒弟,每天一早,徒弟就用烧饼刷子沾上水在案板上对着匾额学写'寒山寺'三个大字.天天如此,不分寒暑,越写越入迷,书法精进。三年后的某天,大门楼失火,把匾额烧掉了。后来维修要恢复原貌,但'寒山寺'三个字无法恢复原样,就征集许多书法家来写,但都不够理想,主持很着急。这时那个做烧饼的徒弟出现了,他说:'让我来试试看。'许多人都看不起他,说他自不量力。主持还不错,说试试也无妨。结果做烧饼的徒弟一挥而就,写得又像又好,惟妙惟肖,即被采用。这个故事出自何年何月,无法查考,把它看作是一个寓言,则颇有哲理,能发人深思。
历史上很多名家,都是专攻一门,狠下功夫,精益求精,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形意大师郭云深在未成名前赶毛驴为人驮货,跟在毛驴后面打崩拳。有人笑他打了三年驴屁股。后坐了牢,在牢中因带有脚镣,行走不便,就打'半步崩拳'。 出狱后,功夫炉火纯青,与人此武,出手便赢,武林中人都夸他'半步崩拳打天下'。杨澄甫大师当年功夫已十分了得,有位名家想和他交流另一拳种,互相学习。杨澄甫大师说:'我觉得把我自己的拳练好就行了。' 我认为这大概也是老子说的'抱一为天下式'的体现吧。
当然,也还有一些名家,在某一种拳学精之后,又学了另外一种或几种拳式,也学得很精,但那是他对自己的追求。
一般的业余爱好者是不能盲目与那些专业选手相比的。
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
我认为一般爱好者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搏击术,然后把它练好,练精就足够了。
正所谓: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