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 痕:纪念曹本骥君
曹本骥 1950年6月8日出生在重庆。 重庆兼善中学,原重庆市十三中高68级学生。文化大革命中,他与'疯子’(邹红斌)是十三中九八战斗队的成员,一起搞过武斗打过仗。1969年3月20日与同学们一道上山下乡,到四川省苍溪县浙水公社红花八队插队落户,后调中国银行重庆市九龙坡工作,2020年6月在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基建处长位子上退休。
-----作者注
纪念曹本骥君
2021年6月27日晚上,久未联系的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扩建组常务副组长、《西部知青》杂志主编、重庆知青联谊会副会长、北碚知青联谊会会长邹红斌先生来电询:“在干啥子?”
“在家!”我说。
“近来身体咋样,好些没有?”邹问。
今年来以,因身体一直欠佳,股骨与髋骨痛,走路不利索,在家保守治疗。前两年查尿蛋白,尿酸高,忽视治疗,血压持续高也没有很好的控制,造成肾功能损伤,慢性肾炎,腰疼,肝脏受损,加上疫情,一直没能到碑林去,所以回答老邹道:“尚可。”
老邹:“我给你说个事。”我认真听着。
“曹本骥今天下午四时在医院去逝了。”
听到老邹讲我感到很震惊:“前次问你老曹的病,你不是说好多了吗!怎么这才没过多久他就去逝了!”
老邹不无惋惜地说:“他这个人,身体好,平时掉以轻心,手术后刚有所好转了,他就到外边跑。后来人不舒服,到医院一查,癌已转移到肝脏,并且已是晚期了。”
“唉,一个很实在的朋友,可惜了。”我茫然于思。
“我们准备明天去看他,为他送行,你去不去?”老邹征求我的意见。
我从茫然中醒来肯定地说:“去,一定要去参加!”
一、无尽的牵挂
昱日,老邹、邓增权、李楚才、路遥、何长寿和我一行六人,在南岸区四公里轻轨站会齐,同往江南殡仪馆。
“昨天下午我去看了曹本骥,他还在输液。”去殡仪馆的路上,增权兄特意拉着我的手说,“曹本骥特别叫我告诉你和老邹,知青文化碑林一定要坚持搞下去,把他搞好。”增权兄与本骥兄不仅是同学,朋友,战友,知友,而且同庚。
“这算是本骥兄瞑瞑之中的嘱托吧。”我感慨到,“本骥兄真是执着的人,身体都那样不好了,还在牵挂着知青碑林建设!”
增权兄接着说:“结果我走了不到一小时,下午四点多钟,他的家人就打电话来告诉我'曹本骥走了!’”停了停他补充道:“这算是曹本骥留给家人和大家最后的遗言吧。”
二、深切的悼念
本骥兄的遗体存放在南岸区江南殡仪馆的天义厅,我们向本骥兄的家人致哀,慰问,在厅前祭拜。尔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回忆与本骥兄在一起的日子。
午后3时许,大家认为应该集体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悼念老曹。并一致推举老邹来主持祭奠仪式。
本骥兄静卧于苍松翠柏环绕,鲜花簇拥的晶棺内,朋友们呈半月形围站在棺椁前,默默注视着幕墙上本骥兄的遗像,宽阔的额头上依旧留着中规中矩三七开的小分头,一双不甘心就这样离去的大眼睛仍那样有神,长长的人中下微微闭着的嘴唇,身着一件黑色圆领衫,给人一种沉着干炼的映像。
老邹动情地回忆:“曹本骥同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好兄弟,我们在一个学校读书,一起参加文化大革命,一起走过枪林弹雨,扛枪打过仗,一同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当知青接受再教育,一起投身改革发展,为祖国繁荣富强拼力,一起建设知青碑林。
今天你不幸离我们而去,我们不会辜负你的嘱托,一定坚持把知青文化碑林这个人文景观建设好,建成全国唯一最大最好的知青碑林,给后人留下那段故事,为故乡振兴,发展乡村复合经济助力。相信你在那边一定会和以前一样支持帮助我们继续去完成知青碑林建设,有钱用,朋友多。
曹本骥同学一路好走!
三鞠躬。”
最后大家绕棺椁一周,再看看他遗容,本骥兄显得很平静安祥,没有痛苦。
应该写点东西纪念本骥兄。
回家后,我寻思着虽然与本骥兄接触的时间不长,但同庚,觉得还是有写一点东西纪念他的必要。写一点东西奉献给逝者,如果真有“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安慰。但是,对生者则能得到一点安慰。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夫人,她说:“老曹这个人很有个性,为人低调不张扬,做事肯出力,有韧劲,不管哪个时候他总是坦坦荡荡,眼神里满满的都是诚意,可惜他走的太早了,应该把知道的写出来好好纪念他。”她跟我的想法一样,应该要做这件事。
三、碑林初识
2013年5月26日,本骥兄作为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考察团成员,随团到初建的苍溪县印合湖乡村旅游区知青文化碑林考察时,一路只是看,没有怎么说话。
第二天在县政府会议室,考察团一行与县领导及相关部门座谈,本骥兄坐在后边,一直也没有发言。
会后政府安排到红四方面军长征也发地,苍溪县红军渡参观时,本骥兄问我:“老W,知青文化碑林为什么不建在县城或红军渡景区,而要建在离县城较远的乡下呢?”
“哦,是这样的,”我看着本骥兄问道,“请问你怎么称呼?”
“曹本骥,69年我下乡到苍溪县浙水公社插队落户。”
“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提出过的问题。”我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当时考察规划后,议定知青文化碑林选择建在苍溪县永宁镇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为了感恩当年老乡们对知青的关心帮助,我们做了一个乡村旅游规划,为乡亲搞复合经济多扩展一处人文景观。乡村旅游规划共有三大板块十大项目,知青文化碑林便是知青文化板块中的七个子项目之一。二是红军渡位于西武当山,过去是佛、道文化居地,红军强渡嘉陵江时,徐向前的总指挥部便设在塔子山下,红军渡是展示红军文化的基地,兼具农家乐。
知青文化与红军文化虽说都是讲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但择重点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意义不同,将两个不同方面的历史文化一块放在红军渡,似有杂揉之感,对两方面都有冲撞。并且知青文化碑林放在乡村,算是回家归本了,可以把在其他地方不方便讲的真实的知青故事,在这个碑林里讲出来,不会产生歧意。三关键的是知青文化碑林建设用土地问题。老乡们对搞知青文化碑林这个人文景观,发展乡村旅游有极大热情,愿意无偿提供土地,村镇支持。四是先搞起来推动当地申报立项。”
本骥兄听了解释后说:“这是个好事,也是历史,应该通过当地立项把它搞起来。”
本骥兄朴实大方的形象,直白爽快的言谈吐语感染了我,从此我便与本骥兄相识,但因时空关系并无太多的交流。
后来,知青朋友刘冬元大哥告诉我:“曹本骥1950年6月8日出生在重庆。是重庆兼善中学,原重庆市十三中高68级学生。文化大革命中,他与'疯子’(邹红斌)是十三中九八战斗队的成员,一起搞过武斗打过仗。1969年3月20日与同学们一道上山下乡,到四川省苍溪县浙水公社红花八队插队落户,后调中国银行重庆市九龙坡支行工作,至到退休。
四、平凡和执著
曹本骥
真正有情怀做实事的人,能坚守平凡人生,低调做人,勇于正视艰难,善于团结他人,努力前行。本骥兄应该就是这样的人,做事沉稳坚毅执著。
2014年3月,本骥兄与老邹、邓增权、李楚才、顾惠珍、李晓群、刘冬元等同学一道,第二次到知青文化碑林考察,代同学集体或个人竖碑。他与朋友一起走遍了碑林周围的石材场,碑刻厂,考察,选碑材,谈价格,谈工艺,选定竖碑点。本骥兄夫妻带头竖了“青春岁月”碑。
那以后本骥兄与老邹、邓增权等,为碑林事一直坚持不懈努力前行。
本骥兄每年都会与朋友们到碑林去看看,从来没有懈怠过。他曾说过:“建设知青碑林是我们这代知青人自己的事,我们一定要把他建设好,为一代空前绝后的知青人讲好故事,给共和国的后人留下那段史跡。”
对碑林的建设,本骥兄不拘形式多次建议,发现有不妥的地方,及时提出整改。为加快碑林建设,他多次出资,或与同学共同出资竖碑,如“知青精神”碑,“诗词”碑,“上山下乡纪念”碑,还出资代逝去的同学坚碑。
2021 年4月27日晚上九点,躺在的病床上的本骥兄,通过电话与老邹俩人就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建设一事,谈了近半个小時。本骥兄反复吩咐说:“疯子(邹红斌),碑林的事你跟老W一定要坚持做下去,我看其他人靠不住,只有你们俩个一定要坚持,把它做大,做强,我没有别的要求,我再拿出些钱,你们把它用到碑林建设中去,这也许是我最后为碑林做的贡献了,以后只能靠你们了。”老邹一再推辞说:“不用你这个钱,你現在也急需用钱。”本骥兄生气了,艰难而坚决地告诉老邹:“我们是不是哥们,是你就收下,帮我用到碑林上去!”老邹在本骥兄的再三嘱托下,答应了他的要求。”
28日,邓增全、李晓群、熊大生、曹建基、郑梅、路遥、何长寿一行前往大坪医院,看望病中的曹本骥同学。那时本骥兄起床已经相当困难了,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便叫住李晓群,从包里摸出早就准备好的2000元钱,说:“这个钱你交疯子,用到碑林上去。”同学们推了好久不收这个钱,本骥兄说:“你们说再多也没有用,我昨天晚上已经给疯子说好了,这点钱一定要转交给疯子,他来安排怎么用到碑林上去。”
五、以为纪念
"喂,你们到了哪里了?"接到老邹电话,我回复到,"马上下车了。"
“好,我们在车站外广场上等你们。”
2018年10月15日,我应南京知青胡景南先生相邀,到西安参加"中国知青影视公益论坛研讨会”时,景南先生对我说:“早几年在西昌就听你讲了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建设的事,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去,等这次会议结束了,我要到知青碑林去看看。”听景南先生这样说,我便高兴的邀请了景南先生会后一起去。同行的还有重庆支边知青网站站长邹盛永先生。
走出苍溪车站,我们便见到等候在站前广场上的本骥兄,与老邹、邓增权兄、熊大生先生一行五人。大家都是知青文化活动积极参与者,相互认识,握手,寒喧。本骥兄张开双臂走上前来与我握手相拥:“老W,你好!”他说,“我们到碑林去看了,准备下午返回重庆。”“景南先生他们要到碑林去看看,下午我带他们去。”我告诉本骥兄他们,“完后大概后天回重庆,我们再聚一聚。”
“要得,回重庆后再聚。”本骥兄说。
2018年10月21日上午,本骥兄专程驱车从重庆赶来北碚,与老邹、邓增权、顾惠珍、李晓群、戎晋生、邓筱蓓、我和景南先生,在北碚天生路黄老邪茶座餐厅聚会座谈。景南先生介绍了到西安参加"中国知青影视公益论坛研讨会”的情况,谈了参观知青碑林感悟。大家分别谈了对目前知青文化碑林建设的意见建议。景南先生认为:“一是不能继续用筹建组名,要改称扩建组以利宣传。二是加大面向全国及海外宣传力度,还可通过旅外知青宣传。三是应该写个东西向全国和海外宣传中国知青文化碑林。”戎晋生争着道:“写的这个任务我来完成。”本骥兄提醒道:“疯子(老邹),重要的是要继续动员海内外知青去竖碑。”我补充道:“竖碑的时候碑文还是要坚持以讲故事为主。”大家倾注了对碑林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说得认直兴高彩烈,齐乐融融,我安排在餐厅用餐,不经意中本骥兄却早早地将餐茶费付了,我很是过意不去。本骥兄却说:“你用钱的时候太多了,就让我们来付吧!”分别时大家在餐厅外合影留念。没曾想这竟是我与本骥兄最后一次见面。时过不久,我就从老邹那里听说:“曹本骥病了,肠癌手术,在医院住着。”
“抽空我要去看看本骥兄。”我对老邹说。
“暂时不用去,他没有告诉大家,就是不想打扰大家,就让他安安心心的治疗吧!”
后来我又几次询问老邹:“本骥兄治疗的情况如何,好些没有?”
“已经好多了。”老邹说,“他还想与朋友到碑林去看看。”
我劝道:“不要太着急,还是要好好治疗修养好,等彻底好了再说嘛!”
后来本骥兄还在微信上给我发来问候。再后来疫情更加肆虐,直到本骥兄去逝,我就再也没有联系上他了。
六、故事永存
本骥兄从一开始参与到碑林建设,便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来,这种坚持完全是自愿的行为。因为自愿,信心就坚定,就能正视艰难,坚持不懈,努力前行。多年来,本骥兄就是这样的人,自信坚毅,沉稳执着。始终“把知青文化碑林做好”放在心里。
时光会随日月更替而流逝,社会随科技发展而更繁荣,但我坚信:本骥兄镌留在碑林的知青故事,一定会在浸润了学友,战友,知友,乡友,朋友,亲友,爱人情愫的知青文化碑林内永存。
死去又何妨,留史后人鉴。如此本骥兄也就可以安息了。
七、躬身精神
我们相信经过努力,通过地方相关部门立项和知青们的共同努力,能够把建设知青文化碑林这件事做好。
然路漫漫兮修远。其实很有些事出于我们的意外。一是因为是知青故事碑林而立项终究长日未果;一是所谓知青,其实并无多的知识,虽有比千百万知青还多的知青故事。终因文化底子薄,能讲故事的多,能将故事写出来的却寥寥;一是站着喝彩头,行淹于大话,弄文卖字者,怙名钓誉者,瞻前顾后者,畏首畏尾者众,因而较千百万知青,如本骥兄般坚毅执著,躬身做事者寥寥。
虽然是少数,但看本骥兄的眼界、情怀、言行,虽平凡却坚毅;虽艰难却百折不挠,努力推进的精神气概。至身逝而不忘知青文化碑林建设的事实,足以证明他是一位有担当的知青人。
愿本骥兄的逝,能唤起更多的知青人,将知青故事作为共和国历史补遗鎸存下来而更加努力前行。
哀哉,谨以此记念曹本骥兄!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履痕,本名文昌生,大学文化。1969年到四川苍溪县农村插队落户当知青,1973年参军服役,1977年转业到四川省石油公司苍溪支公司工作,1991年到西南农大工作至2011年退休。从2006年起,与知青朋友共同发起考察规划组织筹资,汇同当地政府一道建设“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为知青一代人留下文化印记,也为第二故乡开创旅游资源做出了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