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讲座系列:教育是站在当下设计未来

引子:你是否会一辈子住在现在的房子里?

昨天,孩子在路上问我:“妈妈你觉得你会一辈子住在这里吗?”

“我希望是的。”

“那你觉得我会一辈子住在这里吗?”

“我希望不是,答案也肯定不是的。因为你要有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舞台,你要跟你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对我来说,我希望是的,也很可能是,因为这代表一种稳定。”

“妈妈,我觉得你将来也不一定会住在这里,因为说不定以后会发明很多东西,到时候你现在这个家就要安装很多东西,房子就需要重新装修了。”

我以为她问的是关于成长与分离,其实孩子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


道的层面:教育是站在未来设计当下

今天听了一个三小好老师的公益讲座,讲座题目叫:“如何跨过分水岭?”

内容是关于三年级这个分水岭如何顺利度过的问题,我这种一年级的豆包妈妈本着提前了解早做规划的原则,去认真地听了听,当然也听到了很多的内容,一些应对具体问题的方法和小技巧。

讲座留了很多的时间给提问互动环节,家长们的困惑和问题真的是五花八门:

在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之后,有一个老师的回答,让我受益很深,我们之所以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问题总是层出不穷,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教育的大道。

“20年后,我们的孩子将以什么样的技能,什么样的技术来生活,可能都是现在无法想象的,因为这些也许现在根本没有出现。”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站在未来设计当下,我们的孩子才有未来。”

“但是未来是不确定的,那么,唯一确定的是,我们需要找到孩子面对不确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独立思维,想象力,创造力,面对不确定性情况的好心态,人际交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

(4年级开始每周有一个下午进行项目学习,6年级毕业要求每个学生做独立的项目研究,写论文,并公开答辩(父母参与)

老师推荐了未来学家,趋势学家丹尼尔*平克的书《全新思维》、《驱动力》

当然,这些说起来其实好像是老生常谈了,而且似乎就是一个悖论,早在人们感觉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时候,就已经狠狠地讨论了一遍,当然最终是各执一词,悄然散场。

“老师你说的都对,但是我们家长的困惑在于:应试的也要,面向未来的素质也要,可是时间是有限的,怎么做呢?”

“学校也是需要两手抓的:应试和素质,那么家长也需要两手抓,抓的过程中,要有收有放,关键是一种平衡,应试要有,素质也要有。”

我突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任何事情都是一种选择和权衡。

应试的部分,是要把一个A-5的孩子拼命变成一个A-0的孩子,还是接受她A-5的水平,然后把时间放在素质层面。

简单地说就是,你是选择让孩子每天多写10分钟汉字,还是让她多看10分钟书,写字练的是速度,字体的工整度,这都有利于考试的书写速度和整洁度,看书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她当然也跟成绩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必然挂钩,更多的是一种输入和拓展,也许就是一种思维的拓展。

我曾经很纠结过孩子的时间安排,现在,我想我需要从各项事情中找到中间那条道。


术的层面:好习惯受益终生

关于好习惯,直接用老师的PPT来说明

如何提高效率?(应对孩子的拖延症):

1、建立时间概念:

帮助孩子感受时间的长短(一小时,一分钟,一秒,一炷香的时间,一盏茶的时间),建立时间表,有意识地管理时间,另外还要学会将学习任务做分解,给孩子留出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要把时间排的太满。

毕竟,孩子也是人,将心比心,我们大人劳累一天,也需要休息,不要把孩子变成学习机器,这个也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2、专注力,凡事争取一次做好。

3、社交问题: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幸福程度的关键。

基本认知:

1-2年级是“傻里傻气的”社交困惑,基本都是小事,一块橡皮,打小报告,口水仗;

3-4年级开始,孩子们的社会人的属性开始明显加强,有些孩子开始有一些“小心机”;

5-6年级,孩子们会有社交主动性,有些社交能力强的孩子,甚至会主动设计一些内容。

处理建议:

非原则性的问题,大事化了

原则性的问题:(故意的,造成身心伤害的,会有长期影响的):严肃处理,动用学校力量。

家长的定位:教育应该是先严后松,严格到位,坚持到底!


     问答环节精髓

1问、孩子写字慢,解释说为了按老师要求写工整,3年级要求写250个字的作文,每天写字花一个多小时。

答:先肯定孩子自主要求把字写好的意愿,但是要给孩子一个新的目标,3年级开始不但要求写好,还要又快又好,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新要求。

(老师分享的写字速度经验值:3年级1分钟20个汉字,高年级一分钟35个汉字是比较合理的。)

2问:阅读很重要,但是孩子只喜欢看说明书,怎么引导他看点其他的书?

答:喜欢看说明书的孩子,具备很强大的流程化思维,条理性和逻辑性都是很强的,是需要肯定和挖掘的,可以在此基础上,做相应的拓展和延伸。

3问:古诗词的背诵是否必要?孩子不懂意思,还花了大量时间。

答:竹篮打水的故事,古诗词不是学来即用的,那是一种精神上的,美学上的熏陶,而且语文就是靠积累,读多了就会内化于心。

4问:现阶段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是否应该同时?还是偏重一项。

答:机械记忆通过反复诵读是可以强化训练的,也是一种重要的大脑开发。

理解记忆也需要,有时候加上理解会更有助于记忆,两种兼顾吧。

5问:英语学习,课外如何做补充?

答:看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连学校的内容都跟不上,建议一对一,尽快跟上班级进度。如果孩子有兴趣,可以考虑提高班。学校的教学内容从3年级开始才有英语的笔试内容,2年级开始字母书写,强调声音资源的输入(听力),孩子持续学习的动力来自于能说的那种优越感(口语)


拔萝卜的猫和老鼠

6问:教材里有一篇拔萝卜的课文,不止小兔子来了,小猫来了,小老鼠也来了,这个不合适。

提这个问题的是一位老大爷,他很关注教材的编写,我觉得老爷子的问题非常专业,又比较有趣,而且我很钦佩他的认真与仔细。

(其实,在很多绘本故事里,猫和老鼠成为好朋友也是有可能的。)

后来,有家长在质疑背诵内容太多,没什么用的时候,我听见老爷子说经典是一定要多读多背的。

我特意想讲讲这个老爷子,其实是他让我想到了一些事情:

1、社会上的确有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辈人,真的是从内心出发关注我们的教育,关注下一代,关注着文化的传承,教育的社会意义。

2、我们的教育,的确被投注了太多关注的目光,于是才有教育众生相。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教育一定是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的。

大到社会,小到一个家庭,孩子已经占有了太多的社会资源,她们难免感觉自己总站在聚光灯下,其实,她们有时候应该也会希望自己不被关注那么多吧。

3、每听一次讲座,就感觉自己又被加码了。

老师说:“陪伴孩子,不找理由。”

我想说的是:“父母的爱就像阳光,我们也需要相信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野蛮生长的能力。”(其实是我想给自己松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