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需要坚持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点击关注,了解东方水墨的无限可能

摘要

……我在青年时通过考学离开了家乡贵州,开始了艺术探索之旅,先后去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学习,再工作居住于浙江杭州、后多次受德国汉堡文化部邀请赴欧洲德国、法国等地办展和进行艺术文化交流。 这整一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对“民族自信”的探索。大到民族自信,小到个体自我。它们的探索与成长路径也大体相似:一、怀疑自我。二、认识自我。三、探索自我。四、肯定自我。……

省文史馆馆员胡寿荣讲授了“丹青焕彩,黔苑生辉——由绘画创作谈民族文化发展及未来展望”,以“布依蓝”及民族元素引入到国画创作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将传统文化与民族元素介绍给世界,揭示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理,坚守自己民族的特色,给予大家很大的思想冲击力,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

"丹青焕彩,黔苑生辉"——由绘画创作谈民族文化自信、活化民族文化发展及未来展望

主讲:胡寿荣(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谢谢各位和省文史馆,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探索和思考。

谈到“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这是现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在强调的事情。各个行业都在实践着自己的尝试,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在这个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新一代年轻人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感达到了空前水平。

当然,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伴随着国家的开放与高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各项基础实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大了。

作为文化艺术领域的探索者和践行者,我还是想从我的专业领域和经历,谈一谈我关于“民族自信”的思考。

我在青年时通过考学离开了家乡贵州,开始了艺术人生探索,先后去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学习,工作居住于浙江杭州、后多次受德国汉堡文化部邀请赴欧洲德国、法国等地办展和进行艺术文化交流。 这整一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对“民族自信”的探索。大到民族自信,小到个体自我。它们的探索与成长路径也大体相似:一、怀疑自我。二、认识自我。三、探索自我。四、肯定自我。

初到浙江美院时,个体意识或者是技艺还未成熟,加之作为少数个体进入一个新的大环境。种种因素会使自我对于"差异性"这一本该是优势的特质产生了怀疑。会出现例如:是不是一样的才是好的?如果和大环境相同是否更容易融入?等等想法。然而个体意识的实际区别与深埋于心的独特民族智慧加上流淌着的布依族血液,还是让我踏上了坚持自我独特风格的道路。

胡寿荣,深邃之蓝系列(旭日)2019,宣纸纸本,(49.8x50.7cm)

hushourong, The Blue series, 2019,Xuan paper painting

在我本科毕业作品展的时候,我没有选择最稳妥也最不会出错的传统笔墨来完成作品,而是选择了用"蓝色"画了一组与众不同的蓝色系列作品。在展期包括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学校刮起一阵"蓝色旋风"。很多老师和同学特别喜欢我的这一蓝色系列作品,他们没见过,觉得很新。甚至有人拿毕加索的蓝色作品来做比较,其实这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是我借鉴某一个艺术家的风格所得来的。它来自生我养我的地方,它来自于我母亲身上的衣裳。来自贵州少数民族的那份情怀。对于蓝色,是我们布依族的一种独有的民族审美,也是一种标志性的色彩。蓝色不仅仅是视觉艺术,同时它也贯穿了我们西南少数民族审美最为本质的、最为个性的民族特点。 如今我把这样充满民族特质审美的元素结合到中国画艺术当中去,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让人着迷的视觉艺术。将蓝色独有的宁静、深邃、沁人心脾的情感结合到中国画笔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去,让布依族的文化与智慧能呈现到新的载体和更广大的舞台上。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困难与挑战,单纯使用蓝色不难,而如何通过蓝色表现出中国画笔墨的那种意韵和精神,展现出墨分五色(干湿浓淡、轻重缓急)的特质,也是一个我在不断打磨和研究的课题。值得高兴的是,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不时有朋友会告诉我,当年这批蓝色系列作品让他们非常震撼,一直影响着他们今后的艺术创作。这也证明了,代表黔南少数民族、布依族文化的蓝色,它充满着强劲的视觉魅力。

胡寿荣,深邃之蓝系列(素光)2015,宣纸纸本,(22.7x49.5cm)

hushourong, The Blue series, 2015,Xuan paper painting

胡寿荣,深邃之蓝系列 纸本作品(蓝色佳日)(2014)

Artwork© hushourong, The Blue series on paper, (Blue Holiday)

此后,我开始大胆尝试将一些民族的元素加入到作品中去,灵感来自于例如:布依族刺绣,民族味极浓的人物造型,另外还包括儿时成长的记忆。这些民族元素的汇入,加上专业院校的理性笔墨和紧跟时代的艺术直觉将我的系列作品带进了一个新阶段。然而,在最初时候获得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当时并不像今天这个时代,文化完全开放。有人觉得我的作品独一无二,极具特点。而另一部分声音则认为这些作品太过于个性,不是传统的中国画。即便面对不理解和质疑却也并不影响我,因为,我始终坚信在充满活力的开放时代,这样极具特点的艺术终会迎来属于它绽放的一天。

胡寿荣 母亲梁成秀代表风格布依族刺绣作品 其一
胡寿荣, 墨彩系列 纸本作品(异卉) (2015) (51 x 46.2 cm)

Artwork© hushourong,Ink&colors series on paper, (The Amaze)

转机来自于1989年的一次美院教师展览,一群德国美术家协会的官员和画家正在中国各地游历,寻找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现代艺术。德国人踏进了中国美术学院。学院安排客人们欣赏本院教师的作品。当走到我的作品前时,他们停下了,德国艺术家们纷纷议论不已,非常兴奋。他们形成的最后结论是:我的绘画作品很中国,很有特点,很现代!并邀请我去柏林举办展览,由此开启了我的国际艺术之旅。此后我专程被邀请去德国柏林、汉堡办展交流数次。对我来说每一次出访都很有意义,让我这个来自中国的布依之子不断收获新知和开阔视野。并且有机会能在海外自豪的展现出属于中国的,属于我们贵州布依族的智慧和艺术元素,让欧洲人惊叹不已。

胡寿荣 , 光明行-抽象系列作品,纸本水墨

Hushourong , March toward Brightness , Ink on paper , 190×600cm ,1992

如今随着文化不断发展和开放,人们对文化越来越具备更多元的包容和接受力。我一直坚持和探索的这些独具浪漫民族魅力的艺术风格已经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诸多认可,人们认为这样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它视觉美感的新颖性和民族属性,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价值。我也完成了从"怀疑自我"到"肯定自我"这一探索过程。

胡寿荣,抽象系列,(新书),1999,宣纸纸本,(97 x 82.5cm)

hushourong, Abstract painting, 1999 Xuan paper painting

很庆幸当年我坚持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在新环境没有选择随大流和被改造。学习与吸收的同时还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智慧。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今天有了一些成绩。

胡寿荣 冲突与平衡系列 Conflict and Equilibrium (1986~1989)

Orthomoblle GmbH AugusatastraBe 25 B.c位于德国的私人收藏

如今,在诸多方面特别是文化艺术领域,必须要有差异化和独特性,才具备不可替代性和价值,最终也将成为它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我想,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具备的优势,贵州有如此多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内涵。有太多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和特性,值得人们去思考、深挖、推广。这是我们具有的独特优势,也将是我们不可替代的价值。

胡寿荣, 墨彩系列 纸本作品(异卉) (2005) (40.5 x 34.7 cm)

Artwork© hushourong,Ink&colors series on paper, (Memory Of Spring)

第二,我想谈一谈关于活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

与它类似的一个问题,是传统文化、传统中国画面临的困局。现今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中国画,长期都处于停滞发展的状态。现实中显而易见的表现为,这个时代越来越少有优秀的年轻人和新鲜血液愿意去欣赏传统文化、去理解传统艺术。更广泛的人群对于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也停留在老气、啰嗦、没趣。完全不想去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专业人士反而不以为然、大加批判,认为不就是一些浮躁的年轻人吗。“现在的人啊……没品位了、现在的人啊,不如以前了”。就这样把摆在眼前的问题抛在脑后,把不同意见当耳边风。可事实上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属于他们的“思考”和“喜好”、属于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他们也是充满朝气的、活生生的人。年轻人是未来,他们是每一个国家、城市和文化发展的底层动力。低估了年轻人,便也失去了未来。如果一个文化不去思考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以新的精神和形式面貌去吸引更多人,让他们自发的产生兴趣投身进来,总是高高在上的自立高墙险壁,拒人千里,让年轻人本能的对它们产生抗拒。这样的文化是没有生命活力的。

胡寿荣,工笔系列(金色阳光)2012,宣纸纸本(41.5x56.4cm)

hushourong,Chinese realistic paintings,2012,Xuan paper painting

同时,一个称其为优秀的文化如果连自己的下一代人都不愿意接受和认同,对它不感兴趣的话,还谈什么向世界去推广和展示呢?很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失去生命力和发展的活力。文化的推广与发展遇到瓶颈。如果它们仅仅只能依靠着政策和扶持,只有一小众圈层的人在苦苦坚持。我认为,这样的“存在”仅仅只能称为“活着”而已,它并没有"生命力"。

如果以"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和更广大的社会大众参与并且享受其中,与立足当代面向世界为目标"的话。“文化”本身也必须做出时代的思考,同时与时俱进。

例如我的作品,虽然笔墨和精神来源于传统中国画,但是更多的注入了强烈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质,东西方元素交汇,营造一种从形式到内容让各种年龄层次的人都能看得懂、能欣赏并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此,便从传统文化的困境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胡寿荣, 墨彩系列 纸本作品(心视界) (2021) (69.5 x 68.5 cm)

Artwork© hushourong,Ink&colors series on paper, (Inner Visual)

所以,传统中国画,我认为应该与时俱进,从题材技法到文字推广应当适当降低文化壁垒,避免过度晦涩老气,让本身有兴趣的人们不会对其望而却步,感觉遥不可及。千万不能初次见面,就面对一座“珠峰”,直接就把人们吓跑了。要考虑到如何先能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喜欢。有了喜欢、入门以后,再过度到研究和进阶深入。阶梯舒缓、由浅入深的引导大众从入门过渡到自发深入去研究中国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我觉得它的未来发展也应当与时俱进。在保护和传承好优秀过去(传统)的同时,也要发挥时代智慧去发展开拓,将一些刻板印象的旧标签替换成新标签。将"乡土"、"落后"、“贫穷”替换成"独一无二"、"神秘魅力"、“奇幻”甚至很“酷”。让更多的人尤其年轻人对贵州的民族文化产生兴趣。

胡寿荣, 墨彩系列 纸本作品(风铃忆) (2021) (35 x 48 cm)

Artwork© hushourong,Ink&colors series on paper, (Wind Bell)

最后,再回到文化艺术上谈谈。贵州已经今非昔比,在党的领导下各项发展非常迅速,也已经成功脱贫,迎来阶段性的重要胜利。接下来,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化是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助,也是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应当充分重视。之前我听闻王茂爱馆长提出打造“贵州画派”的构想,这让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振奋。我一直关注着贵州绘画艺术界的信息。全国多地都有属于自己的画派,例如浙江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金陵画派等等, 我们贵州这样一个多民族、文化历史丰富的宝地竟然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画派,实在太遗憾。我们可以真正思考一下如何做到并做好民族自信,将贵州的民族智慧与时代智慧相结合,积极探索和打造属于我们贵州独一无二的画风,谢谢!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