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流汗不止,夜里出汗?是肝胆有问题!中医1个方子帮你搞定
“自汗”与“盗汗”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中记载:“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盗汗。《明医指掌》云:“盗汗者,睡而汗出,觉而收。”《医学正传》亦有“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 觉来方知”。
“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地泄出来。因此,如果是睡中出汗,而醒来后便停止出汗的现象,便称为盗汗。
中医认为汗的形成过程有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津液、腠理及阳气。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即谓汗由阳气蒸化人体津液,津液从体内达于体表而形成。《景岳全书》亦有:“汗发于阴而处于阳……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均表明汗出的异常不能仅责之于“阴液”,更要由“阳气”负责固守。
而我们之前讲到,自汗的主要导致原因便是阴阳气血失调,以及脾失健运以及卫阳不固,腠理不实而致。而很多人认为盗汗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其实不然,近些年通过临床实践得出,阴虚盗汗的病机不仅仅是单纯的阴虚火旺、蒸津外泄,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虚表卫不固的表现。
中医所说的腠理指汗孔及肌肉组织间隙,其主要依赖与卫气的温煦而行使。而卫气即在表之阳气,是机体阳气的一部分。当人入睡后,体表的卫阳潜入于营,卫外不固,阳乘阴位而逼津外泄。而醒后卫阳复行于表,则汗孔闭塞而汗止。
此外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气机通畅,则津液输布正常,汗出正常。同时肝藏血,血汗同源,可以间接调节汗液代谢。因为我们认为盗汗之病因病机为:气阴两虚,肝胆失疏,因气阴两虚,肝胆失疏导致肌腠失于固密。其中气阴两虚为发病之本,肝胆失疏为病机之关键,肌腠失约为盗汗形成之果。
气阴两虚是根本
《灵枢·决气》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指出汗液是阳气蒸腾气化津液后经汗孔排于体外的液体。 《张氏医通·汗》释盗汗的病机为“盖平人脉虚弱微细,是卫虚不能鼓其脉气于外,所以不能约束津液。 当卫气行阴目暝之时,血气无以固表,腠理开则汗,醒则行阳之气复散于表,则汗止矣”。 气虚则卫外失固,气不摄津则津液外泄,阴津亏虚,卫阳入里蒸腾而外泄,故为盗汗之本。
肝胆失疏是关键
汗液的排泄与腠理疏泄密切相关。 腠理的开阖对人体津液代谢输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盗汗之关键在于肝胆失疏,中医认为,胆所主子时,肝所主丑时,夜间主要为少阳胆及肝所主。我们知道,半夜是为阴阳交接,营卫大会之时,而人的皮肤开阖赖以厥阴肝枢转阴阳,若肝失疏泄便会导致阴阳交接失调,阳加于阴产生盗汗。
此外,肝主疏泄,不仅疏泄气机,而且调节津液代谢。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厥阴病乌梅丸证》指出“盖肝主疏泄,原为风木之脏,于时应春,实为发生之始。 肝膈之下垂者,又与气海相连,故能宣通先天之元气,以敷布于周身,而周身之气化,遂无处不流通也”,如肝失疏泄,水液敷布运行失常,则汗液排泄异常。
补益气阴,疏泄肝胆,调节腠理治盗汗
自汗与盗汗虽然都是以出汗异常为主,但两者的病机却并不相同。现代医学将这种异常出汗的症状称为多汗症,而不区分自汗和盗汗。其认为多汗症可主要有4类:内分泌性,药物性,精神性(情绪激动、高度紧张)和味觉性(进食刺激性食物)。而在治疗上主要使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然而这些药物治疗多汗症的效果有限,且并发症多。
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云:“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 ”《临证指南医案·汗》“睡熟则出,醒则渐收,由阳蒸于阴分也……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说明养阴的重要性。 因此治疗盗汗当补益气阴,疏泄肝胆,调节腠理,临床上多以柴芪生脉散进行治疗。
此外盗汗多兼杂他病,依据不同兼症加减治之:若兼杂郁热,可以增黄连、黄柏等清热;若郁热重,伤及营血,可酌加清营凉血之品,如赤芍、牡丹皮等;若兼脾虚,加白术、茯苓等以健脾利湿;若病久夹瘀,可酌加丹参、全蝎等;若恐收涩止汗之力不够,可散收结合,于大队收涩止汗药中少佐以发散之品,如防风、麻黄等。
如今随着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自汗以及盗汗的发病率也在随之增加。虽然两者都是以出汗异常为主,但自汗主在脾胃,盗汗主在肝胆,二者的病机并不相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当出现异常出汗的时候,建议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服用药方以及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