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节气】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
1月1日,阳历新年;它还有一个名字:元旦。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古埃及人从游牧开始向农耕转变。过程中他们有两个发现:
其一,农业收成好坏,与尼罗河水的涨落密切相关。
其二,尼罗河水的涨落是有规律可循的。
为此,他们开始在竹竿上进行记录,最后得出结论:尼罗河两次泛滥的时间间隔差不多是365天……于是,这一天便成为一年的开始。
可惜,古埃及楔形文字早已消亡;仅在出土文物中可见,几乎无人能够准确识读。
中国的“元旦”,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五帝之一的颛顼。
《晋书》记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意思是,颛顼帝以正月为元月,同时把正月初一称之为“元旦”。
元者,始也;旦者,明也。合而言之,“元旦”,就是一年的开始。
“元旦”二字正式合体,首次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彼时萧子云《介雅》诗中
正有两句“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
四季更迭中,迎来了新的一年;国泰民安中,与春天不期而遇。
传统中国社会中对“新的一年”的认识,与西方不同。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正月初一”视为新一年的开始。古代中国更是如此,“元旦”便是“正月初一”。不过,古代中国的“正月初一”在夏商周三朝有着不同的时间归属,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统一并确定了下来。
当然,汉武帝并没有创新,只是沿用;他沿用了夏商周哪一朝的历法?
在《论语·卫灵公章》中,孔子曾经说过“行夏之时,承殷之辂,服周之冕……”;“行夏之时”,指的就是推行“夏历”。身处春秋、仰慕周礼的孔子客观品评之后,认为“夏历”对农业生产最为适宜。
于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正月初一就被正式确立为新年的开始。后来,这一天便被冠以“元旦”之名。
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元旦”,宋朝时除“元旦”之外,“俗称为新年”。朝野上下都将其视为重大节日,穿戴整齐,走亲访友,相互祝贺,把酒言欢。与今天相同,官员们也有“七天”的假期。
明清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互寄“明信片”;当然,完全纯手工。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式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认为“夏历”有利于农业生产,“公历”方便时间统计;为此,在临时总统就职仪式上,他宣布将“夏历”正月初一称之为“春节”,公历年每年的1月1日确定为元旦。不过,因为军阀混战割据,这一对历法的修正并未广泛流行。
毛泽东主席有《如梦令·元旦》一首。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这首词创作于1929年“古田会议”之后。众所周知,这次重大会议之后,红军统一了思想认识,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规范了工作作风与工作方法。其后1930年,在毛主席与朱德的共同指挥下,突破了两次针对红军的围剿。这首词便创作于化险为夷之后的1930年1月30日。“风展红旗如画”的喜悦与兴奋,溢于言表。
1949年,中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1月1日被正式确立为元旦并在全国推行。至此后,“元旦”与新中国一起,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
于今,“元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节日。
在英国。
元旦当天第一位客人,预示着主人一年的运气。
如果第一位客人是快乐幸福、富裕健康……的人,主人一年都会吉祥如意。
如果第一位客人是悲观忧伤、贫穷多病……的人,主人一年都会霉运连连。
在意大利。
元旦前一天,人们会燃放烟花爆竹;同时将屋子里陈旧的瓦罐杯盘一一扔到门外摔碎,表示甩掉不幸与烦恼。
在比利时。
元旦一早的农村,人们要走到牲畜面前,诸如马、牛、羊、猫、狗等面前,认真恭敬而虔诚地说一声:“新年快乐!”
在希腊。
元旦这天,出门做客的希腊人会带一块石头。如果石头很沉很大,就会默默祝福“主人的钱袋沉沉,沉过石头……;如果石头比较小,他们则会默默祝福主人的疾病或不幸比这块石头还要小很多。
在印度。
与绝大多数国家欢欣鼓舞不同,元旦这一天的印度却要以“痛哭流涕”贯穿始终。他们想要表达的是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希望借此来提醒自己珍惜美好时光。
2018,或许我们还留下一些遗憾,一些未实现的心愿。挥挥手,正式告别吧!放下它们,与自己和解。
2019,我们定然有很多目标与期待,很多想要完成的心愿。伸出手,努力开干吧!韶华易逝,莫等闲白了头,空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