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虫篆喜相逢同文印系列创作浅析(第二讲)
这是第二方同文鸟虫印“喜相逢”。
刻制此方鸟虫印考虑的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喜”字中下部缠绕的结构;二是“相”字右边“目”的变化;三是“逢”字“走之底”的灵动感安排。
释文:喜相逢
“喜”字中下部缠绕的结构。原本“喜”字中下部是两点笔画,在写稿过程中有意的安排一条似“蛇”的动物缠绕其中,通过留红来表现缠绕的前后位置关系,这是有意为之,也是在流动的线条结构中体现刻画时起止的理性的一面。
“相”字右边“目”的变化。“相”字右边“目”采用上下对称的变化关系,对称,较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特别是建筑设计方面,多为对称结构,而在书法篆刻艺术方面,提倡打破对称、状如算子的那种刻板,追求在枯湿浓淡、粗细大小等变化中求和谐。而在写印稿时,我对右边“目”的结构形状选取了对称似“窗花”结构的图案纹饰,而在刻制时,尽量在线条的粗细变化、起止的方圆上追求变化,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求和谐。
喜相逢封泥
“逢”字“走之底”的灵动感安排。“逢”字“走之底”的变形取其鸟虫图案的自然游动状态,无刻意的增强笔画的修饰,通过由细变粗的线条给人一种由远及近的视觉冲击感,这也算是在设计印稿、刻制印面时出现的“神来之笔”。底部“鱼”形纹饰的自然游走状态给人以动态感,结合前面所说的“喜”字的缠绕状,也算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封泥有些许的变形,但这更符合自然之美,于不经意处流露自然状态,不刻意不经意的进行表现。抑压出来的封泥效果更显现出线条起行收的粗细变化以及在刻画笔画时的时序感,通过粗细、虚实、动静等对比,变化之丰富比钤盖出来的印面效果更为可观。
边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