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中医溯源

古老中医溯源

白粹昭

从巫谈起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诗人元稹的凄婉绝唱。楚国宋玉在《高唐赋序》中讲述楚怀王游巫山高唐遇神女"愿荐枕席",天亮分手时,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神女幻化巫山云雨,令人心驰神往。

巫文化源远流长,什么是"巫"呢?在《说文》中:"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是个象形字,据甲骨文,象古代女巫所用的道具。小篆象女巫两袖舞动的形状。在《初刻拍案惊奇》中有这样的话:男觋女巫,自古有之。汉时谓之"下神",唐世呼为"见鬼人"。觋(音习),繁体为"覡",指男巫师。巫从旁望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商代,巫地位较高。周时,分男巫、女巫,司职各异,同属司巫。春秋以后,医道渐从巫术中分出。

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昔陶唐氏之世.....民气郁閼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是祖先的原始舞,也叫巫舞。巫舞关系到一个文化起源的问题。

英国学者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在其著述《金枝》中,论述巫术和宗教的研究,认为巫术早于宗教。世界各地,在远古时代都有巫术、巫舞。巫舞类似于原始的自发动功。在他们身上自发呈现的特殊现象,古人不好理解,今人也是一样。

巫,以舞降神。祈祷对生产、生活、战争有所指导。在"舞蹈"时,进入特殊的状态,古人纯真,思维意识易于同步;在"巫"的领导下,群体"宣导以舞之"是可以想象的,这就是"巫舞"。"巫舞"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开发,世界各地都有这个现象。

上古的圣人,如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等,可能就是这一类"巫"或者说是"大巫",他们具备更高层面智慧的人类代表。

《书经·伊训》中有:"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巫是在跳舞和歌唱中来"交通人神"的。舞蹈中叫、喊、唱,可以使其进入特殊的状态,为人诊治疾病。后世的巫师跳神治病是一脉相承。在入静专一的状态下,可以产生幻觉,听到各种声音和"启示",使之产生超自然力量的心理。在原始自发功的状态下,"巫"就被看作交通人与超自然力量的媒介。

《国语·楚语》记载:"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日觋,在女日巫。"

上面是讲做巫的条件,"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要精明、专一、虔诚。达到"智"、"圣"、"明"、"聪"。还要懂得祭祀的礼仪;生产、生活的知识等等。上古时代的文化多与巫有关。

《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我们先看这个"筮"字,shi,四声,是个会意字,从竹,从巫。"竹"表草木,"巫"表占卜者。古代用蓍草占卜的一种活动称"筮"。在《说文》中:"筮,易卦用蓍也。"古人初次作官,必先筮占吉凶,因之后来出来作官称为出仕。古人对"筮"是重视的。

而医,更是重要的生活内容。"毉"是最初的医字,后来演变为"醫"。这曾记录了古人巫医合一的史实。逐渐演变为更多的用酒或汤液来治病。这个"酉",是个象形字,金文字里象个酒坛子的形状。酉是地支的第十位;酉鸡,旧式记时法指下午五点到七点的时间,是平常我们说"鸡上架"的时间,这在农村更容易观察到。酉在五行里是和金对应的。"金鸡报晓",是这么来的。酉在醫里是不是也代表金石,指医疗中要用到金属的针具和砭石呢?到是可以思考。

巫治病的实质是什么呢?是在舞之蹈之时,形成一个气场;巫知道病的所在和原因,通过"神"的作用,可以使疾病变化消失,"神"这个意识活动的是有其物质性的。

巫医应当是能够有透视的特异功能,能一目了然。巫有大小,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或许是"尽见五脏症结",或许只是看到人体模糊的气;昏暗、晦浊是病态明亮、光泽是健康。病人体内昏暗、晦浊的气,限于巫头脑中的参照系背景,或许就幻化为妖魔鬼怪,意念中把他们驱赶走,成了治病的主要内容。

在正统的中华文明史中,巫和巫舞的记载很少,是因为中华民族很快进入一个朴素的、主动修炼的时期,超越了巫舞—原始自发功阶段。官方的卜和祝代替了巫。

在商以后,对巫于类似巫的作法予以抨击,列为"国必亡"的内容;春秋孔子修史,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巫早已被赶出政治舞台,被视为"方技"之流进入民间,使之失去了历史中应有的地位。

古代的神医

文挚是齐泯王时的名医,《吕氏·春秋仲冬纪》有这样的记载:

"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

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履登床,履玉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音"窜")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这段文字,文挚医术高明,一见齐王就知道其病,他能预知自己必死,且烹三日三夜不死。

在《列子·仲尼》中也有文挚的记载:

"龙叔谓文挚曰:子之数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既而曰: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说明文挚有一定的透视功能。

我们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扁鹊。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

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扁鹊是认可长桑君的,态度诚恳。长桑君知道扁鹊非常人,不一般,有一定的身心素质。"道可传不可受",长桑君给扁鹊传授的形而上的道,唯能虚其心志者才能接受。

"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这个"药",或许是个隐喻,是练功的方法。"上池水"有多种解释,应理解为口腔中的唾液为妥。在舌下舌系带两侧有两个穴位,称之为"金津"、"玉液"。舌下多生津液故名之。在小周天的习练中,津液的产生更有其微妙的作用。

扁鹊应是按一定的方法练习三十日,"视垣一方人",能隔墙看到人。看病,能看见五脏那里有病,"尽见五藏症结"。诊脉自然就省略了两千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一样怀疑。透视人体的功能不相信,摸脉也不相信。

2007年6月27日,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罗马召开的"中欧中医中药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中医不但能够通过脉搏诊断妇女是否怀孕,而且能判断男女",并称"这是系统生物学最好的一种应用与实践"。尚勇的发言发表在6月28日的《科技日报》上,当时并未引起反响。何祚庥及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的两位名中医刘永业教授、庞玉琴教授公开质疑、否定。

我们再看扁鹊救治虢国太子的事例。

"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蜔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觽,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扁鹊和中庶子费了许多口舌,他未入宫,能把"死"了近半日的虢国太子的身体状况描述准确,说明扁鹊有"遥诊"的功能。

说祝由

在《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王冰注: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上古时代,祖先已经有了祝由的方法。唐代时,医学设置十三科中,开始设"祝由科"。49年前出版的《医部全录》中有祝由科,再版就删除了。祝由科里有画符、念咒。画符,都是几个字拼在一起。其实不是符或咒治病,而是要用符咒的人慢慢练功夫,吃斋,语布,关键还是一点内在功夫。

《万法归宗》是本关于掐诀念咒的书,讲了其中的道理。"一点灵光既是符,人间错会墨和朱;古仙不肯分明说,迷却多罗大丈夫。"

讲的是练功要练出一点灵光的功夫,就是符。不要错认朱砂、墨汁画的是符。灵光一点动,就是符,就有作用。灵光就是"气"或说"能量"。古人在画符时,一般还要喷口正气,先"嘎"的一声,然后画符,一口气画下来。要把精气神贯注到里面去。形象、形状里也有一定的信息量,关键是功夫。

气论与经络

气论是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的核心与精髓。在东汉的《太平经》中指出:"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

何祚庥教授是否定阴阳五行学说,而对元气论大加赞扬:"元气论是一种天才的猜测,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如果说古希腊的原子论曾经预示着道尔顿原子学说的出现的话,那么元气学说就是现代量子场的滥觞"。陈独秀在1915年《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警告青年"一文中也对中医进行抨击:"······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为何物也!"

何祚庥对元气论的赞扬和陈独秀高呼"气"为何物?都是在形而下的层面看待宇宙时空。何祚庥虽在赞扬,但他只是认为是在猜测。象否认经络存在一样,一定要在实体解剖中用眼睛看到。李时珍说:"经络隧道,唯反观内视者可照察之"。古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本的内容是通过对人自身的内求来认识人自身和世界的。人自身气的运行和宇宙气的运行,是古人亲身体会到的。曹操的诗句:"绝人事,游浑元",就是讲在修炼中,感悟天地之间的浑元气。

刘力红教授在《思考中医》里提到"内证"。2006年11月6日在北京大学刘教授讲到内证实验可以说是产生中国文化的"一只脚",缺了它中国文化无法产生,无法形成,另外一只脚是理性思维。当代名医朱良春(1917年~)在其《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中呼应刘力红:"他提出'内证实验’的论点,是非常重要的认识,我完全赞同。因为中医许多理论、许多事实,广凭一个思考是不行的,例如经络、穴位等,绝对不是思考能出来的。我有一个朋友,50多岁,他长期打坐练功,近十年来出现了'内视反观’功能,他能清楚的看到经络路线及内脏,能用针灸治好不少疑难杂症,这充分说明'内证实验’的存在,关键是我们如何坚持锻炼和体悟。希望有志之士下一番苦功,多出几个具有'内证实验’功能的医家,必须能解决更多的疑难杂症,为人类造福,为弘扬中医学术多做贡献。"

对外气的研究,国内早已进行。1978年,上海的顾涵森利用红外线辐射装置,接受到林厚省发放外气的红外辐射效应,与常人的红外效应不同点在于有一种特殊的低频涨数调制。1979年,北京测出中医师赵光发放的外气分别由低频磁信息效应、次声效应、超声效应、紫外效应、激光效应等。普通人可能肉眼看不到,手摸不到,但外气的物质性却是真实存在的。

赵光老在北京西苑医院工作,曾对笔者说,开始他是给人用按摩治病的,后来遇到一个商店的售货员,有心肌炎,他开始不接触,用外气治疗。2006年徐文兵老师谈到,赵光老给一个病人治疗腰痛,他就问这个病人家里的大衣柜玻璃是不是破了。病人的病因是家里大衣柜玻璃破了,受了惊吓引起腰痛。赵光老怎么知道是这个原因呢?应是他感觉到了,这也是人在修行后出现的感知功能。我们知道香河老人周凤臣在晚年能治病,还能预知一些事情,都是人的超长感知的能力。

说李时珍

李时珍自号"濒湖山人",以神仙自命,每晚打坐练功,修神仙术。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

清代学者顾景星(公元1621~1687年)作《李时珍传》中:"年七十六,预定死期,为遗表,授其子建元。"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这和他自身的修炼有关。如背部督脉的穴位有至阳、灵台、神道等等;修炼者对自身气的规律是清楚的,比如气循行不到至阳了,可能是要死了。当然也有觉得活够了,自己走了。

李时珍历时27年修《本草纲目》和《濒湖脉学》等著述,修炼中获得的智慧是他力量的源泉。为《本草纲目》作序的王世贞评价其"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称赞李时珍"真北斗以南第一人"。

在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及衡器中的"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上海中医学院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反复核实后,得出结果。汉代,1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1升=液体200毫升等。

明代李时珍对古方作过一番研究,认为古今度量衡变化不太清楚,最后他来个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这样伤寒论古方的药量缩减为原方的四分之一。老中医李可说:"这样等于把伤寒论给阉割了。"明代到民国中医药在松散自由环境生存,而1949年后国家的药典规定的剂量参考明代以后及近代用量,中医的疗效自然折扣。面对急症、重症,临床医生必需参考药典,无法顺利按原方剂量用药,真实无奈!这或许是李时珍对中医药的又一大影响。

遗落的古法

一、论按摩推拿口诀释义

西医从解剖学、生理学、力学手法的角度对骨伤推拿按摩,某种程度可以量化,易于表达。而传统手法口决,"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能悟出其中道理,却是不易。

当手触及患部,医者的"心"要感知到患者体内的状态,这种"巧"是用医者的心感觉到,"巧"是灵敏的意识状态下的体会;医者处理病情的"法"(动作)用手表达出来,手是听从心指挥的。

现在X光、CT,如此多的西医诊断方法,给医者提供方便;对中医的冲击,是某些传统诊断能力不断弱化,多借助西医的检查结果诊疗。在媒体盛赞某位老名中医给病人在X光下为患者正骨时,难道不是诊断技艺在减退吗?老医生是菩萨心肠,追求完美,在此也要表达崇高敬意。

二、名医郑怀贤

1964年2月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埃塞俄比亚时,在下台阶时,摔倒时伤及本就有旧伤右手。再次负伤,疼痛不已,严重影响睡眠及工作。返回北京后,解放军301医院会诊结论:伤势严重,没有形成骨折。治疗至少得两个月。

毛泽东建议中医治疗;贺龙推荐了成都体育学院教授郑怀贤。

郑怀贤,河北安新人,是闻名中外的武林高手,精通接骨。贺龙在成都曾请郑怀贤先生治疗有旧伤痛手指,后又介绍董必武、徐特立、李先念等前往成都请郑怀贤治疗伤痛,无不奏效。

周恩来、邓颖超飞抵成都,下榻于金牛招待所后即提出:请郑怀贤先生过来。

郑怀贤直到进了门才知道是给总理治疗,心中激动,朝周恩来鞠躬行礼。

周恩来站起来,迎上前,忍痛和郑怀贤握手:"不敢当!不敢当!郑老师好!"郑怀贤连连点头:"总理好!总理好!"郑怀贤没有打开X光片诊断待,及高诉周恩来,骨头没问题,是筋受了伤。这就是医者“一触即觉”,握手间,完成了诊断。

郑怀贤运用精湛的内家功夫,按摩、捏拿后,周恩来惊奇的说:"哎!给郑老师这样一弄,疼痛马上减轻不少呢!"

郑怀贤当场调制中药敷在伤处,交代饮食禁忌后说:"这药在24小时内可以明显见效。"

治疗确有奇效,次日早上,手上消肿了。

1964年2月7日到2月12日,6次治疗,周恩来的手伤基本痊愈。

2月12日是除夕。下午最后一次治疗后,郑怀贤把中国擒拿术中的一个姿式教给周恩来。这样握手,别人握不痛您。周恩来试了试,果真如此!

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热情邀请郑怀贤共进除夕晚餐。

郑怀贤为周恩来治疗手伤获得成功,毛泽东高兴地说:"中国确实有许多外国所没有的优秀绝技,应该好好挖掘,造福全人类。"

郑怀贤先生周恩来治疗握手间完成诊断,一触即觉!他的手就是个灵敏的仪器。其实西医也一样,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讲自己做手术时,要在瞬间决定是不是切除这个部位,如何处理神经血管,不是用眼睛看,他更相信自己手指的触觉。中医、西医在高的境界都是相通的,全靠心意用功夫。

三、童年的赵炳南

赵炳南(1899~1984),回族,生于河北宛平,家境贫寒,念过六年私塾,十四岁学徒,行医六十五载,曾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

自述其七岁那年,患了场疟疾,闹了近一年,家乡泊岸边有块长条石,发烧时,就躺到条石上冰身子,发冷了,就去晒太阳。不少人出偏方没治好。母亲央求老邻居王二大妈说:"您别瞧着孩子受罪了,干脆死马当活马治吧。」王大妈说;「有个单方试试看,好了就好,不好就了。"她找了块绿豆太小的信石,布包砸碎,开白水送服。服药后,我觉得全身发热,如同登云驾雾,恍惚之中,彷佛有个天梯,爬呀爬呀,一不留神,撒手摔下来,吓得出身冷汗,病也就逐渐好了。

四、谈信石和雄黄

什么是信石?也叫"砒石",始载于宋"开宝本草"。信石分红信石和白信石二种,白信石极少见,主要为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后就是砒霜。也有用毒砂或雄黄加工制造而成的。

《本草纲目》载:辛酸,大热,有大毒。除齁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本草汇言》:砒石,祛时疟,除呴喘,化瘀肉之药也。凡时行疟疾,因暑热外受,生冷内伤,寒热不均,相因病疟,内蓄痰涎,伏于营分,故发则寒热往来,头眩胸闷,少服一厘,冷水吞下,伏涎顷消,故疟疾可止。

这大热大毒的药,其实有很多功效。古代,用时要慎之又慎;现在,很少用了。前一段,有个老医生给我讲,他用蜂蜜配红矾(红信石)治疗骨癌一例,却有显效。骨癌,应是阴寒凝滞,红信石的大热、大毒,可以攻其阴凝,只是要把握好用量和火候。

信石是阳性的;雄黄也是阳性,其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旧时江南几乎家家酿雄黄酒,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是稚阳之体,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

白蛇传的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蛇精是阴物,雄黄酒是阳性,自然要现原形。

古代阿拉伯,女子出嫁前一段时间要服一个药,叫阿拉伯丸,里面就含有砒霜,当然是极少量,这样可以美容。以前有个老中医,面色很好。问他怎么保养,他回答,我每天吃点砒霜。中医讲"三阳荣于面",阳经的气荣养面部,阳性的药物主升发,可以使面部容光。女孩脸上的粉刺,中年女性的暗斑等,是阳气不足;清热解毒,往往是错的。

五、正与邪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不得独伤人。"对病的诊断,要从症状、舌苔、脉象、神色等等,整体上把握变化,把握正气和邪气的态势。

中医治病,不管西医说你是什么病,只要符合中医的证(包括症状和体征),对症下药就行了。笔者学习古典经方派,重视唐以前的方法,宋代以后中医的东西不大重视。

比如发烧的病人,从西医来看可以是感冒、或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肺炎、膀胱炎、肾炎等等。中医,发烧怕冷汗不出,苔薄白,脉浮紧,不管什么病,用汤,吃了药,一出汗就好;这是正邪相争,外寒邪气闭塞毛窍腠理,辛温发散,毛窍腠理打开,就好了。如果一看发烧四十度,就用银翘散、桑菊饮清凉退烧,烧退了;出现腹胀,食欲不好,周身无力沉紧;过半个月再检查,转氨酶升高了,诊断为肝炎。寒邪闭塞于外,再用清凉解毒药退烧,伤了肠胃阳气;出现系列不适症状,生化指标转氨酶异常;肝炎等等就是被这么被治出来的。

此时,不要去治肝炎,还是麻黄汤加葛根、芍药,一发汗就好了。

还讲感冒,发烧四十度,用解表药,汗出后不再发冷;但烧不退,还四十度,口干舌燥,大便不通。同样是感冒,情况变了,这时要用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往下泻,一拉肚子就好了。如开始用金银花、石膏,就不对,会变症百出。解表发汗后,外面的汗解了;里面还有热,变热证,就要清热;这就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最大的不足时变数太多;人复杂,人群复杂,跟这复杂去变,跟不上这个变,就学不好。开方用药,同一个病,不同派别的医生,都能只好这个病;同一派别的医生,用不同的药群,都治好了病。中医活,活在这个地方,没有一定之规,真正学通很难。如摸脉,浮沉迟数,每个医生的感受不同,有相当的模糊性,神秘性,主观性;中医有它的缺点,现代化不好搞,或者说搞不成。

六、腹诊、腹针及灸法并用

我和徐文兵大夫都在治疗中强调腹诊、腹针和针灸并用。为什么呢?这样可以诊断更明确,直指根本。

肚脐在腹部的中心,是先天气场原点,是后天生长及摄取能量的汇聚中心。以肚脐为中心,进行诊断、治疗,都是直指根本。这需要有真正的师承,口传心授。腹诊、腹针及灸法并用,畅通,充实腹部气的运行,上下影响周身的气机,其间多有古法奥妙。

灸疗的历史渊源

针与灸的历史并存且久远,具体的运用在史前应该就有了。古代有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火的使用是人类的一个重要进步。在《殷墟文字乙编》632片卜辞中有一个字片,象卧病在床,以火灸病的形象。《左传》记载公元前518年医缓给晋景公治病的一段话:"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攻"指的是灸法,"达"指针砭。这是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灸法和针砭。

现代有些学者在提到针灸起源时,讲祖先在远古患病后,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或者在用火过程中,偶而不慎灼伤,身体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主动地以砭石、烧灼之法来治疗病痛,逐渐产生了砭石、灼灸疗法。实践出真知,1970年代,国内针灸掀起试验学的热潮,循经感传现象研究在全国普遍开展,大规模的协作调查,发现一批"经络敏感人"。他们在穴位受到刺激时,产生一种循经感传现象,还有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针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这些虽初步肯定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和普遍性,产生了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应用最新技术和测试手段探索经络的现象;形成了许多有假说。得到的结果,相对于古人精确的对经络和气的描述,显得粗糙和不成体系。

中华文化的治学,有知内达外的特征,先人是用内求法,体察自身的精神意识活动,感知自身生命活动的状态。"内径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知。"(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是说内径,或者说人体内在的经络、相互沟通的径路,是返观内视照察得知的。这就是内求法得到的结果。人体的生命活动既是客观存在,又是主观的观察者。强调这些,是说医者患者,无论用针或灸,都细心体察内在生命活动的变化;就是体察身体内在的变化,有了主观的感受,对祖先的文化就会增进更多的理解和认同,里面是有许多奥妙的。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其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焫ruò古同"爇",点燃;焚烧)"。"火艾烧的,谓之灸焫"(唐代王冰注)。北方,气候严寒,地势高峻,风大且有冰雪,游牧的生活,食宿于野外,吃动物肉乳,内脏受寒而多生胀满的病,适宜用灸焫。"故灸焫者,从北方来。"

《庄子·盗跖篇》中记载,孔子劝说柳下跖,就是盗跖,碰了钉子,事后对盗跖的哥哥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比喻自找苦吃、自寻烦恼。在春秋时代,灸已是对治疾病常用的方法了。

汉代《黄帝虾蟆经》载有"辨灸火木法",认为松、柏、竹、橘、榆、帜、桑、枣八木不宜作为灸火,灸则对肌体有所伤害。宜取阳燧、醋石、槐木、膏油之火作为灸火。而艾叶熏灸疗效最为显著,后人就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孟子·离娄篇》中提到艾灸,如:"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艾灸,可见灸的材料是以艾为主的。《五十二病方》中有两种灸法:一种类似近代的艾卷灸的灸法及燃点蒲绳之类的灸法;一种相当于后代的冷灸或天灸法,即用芥子捣敷头顶部或其他穴位使局部红赤、发泡的疗法。

艾的性味及功用

《诗经·采葛》曰:"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青年男女,因为采艾,彼此思念。采艾做什么呢?西汉毛亨注释:"艾所以疗疾",艾应远于西周已广泛用于医疗。

艾为菊科植物,栽培或野生,大部分地区都有生产。《本草纲目》对艾的说法有:“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灸的分类

灸治病的历史悠久,灸的古字是"久",在《说文》里解释:"以后灸之,象人两胫后有距也。"说象在人双腿后,用物灼灸治病的形状。人受了寒邪,拿一个点燃的条棍,熏灼,寒则热之,自然会感到舒适。

灸分为艾灸和非艾灸,非艾灸,比如黄蜡灸、线香灸、火柴头灸等。我们主要介绍艾灸。

(1)艾柱灸(用艾绒)

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

间接灸:如隔姜灸、隔盐灸、隔黄土灸、隔面灸、隔蒜灸、隔葱灸等等。

(2)艾条灸,明代是针灸的全盛时期,艾条灸法最早见于明初《寿域神方》。

悬起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实按灸:如雷火神针。

隔物灸:如隔核桃壳灸、隔蟾蜍皮灸。

(3)温灸:灸盒灸;灸箱灸;灸筒灸。

(4)温针灸,就是在针柄上捏以撮艾绒或套一小端艾条,是针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

自我对人体状态的把握和诊断

我可以用灸法吗?或者说灸法对我适用吗?或许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先讲一些传统医学基本概念,对灸法增进理解和认识。

辨别阴阳。

《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怎么分阴阳呢?《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阴。"

人体的内外怎么理解,人体的外,就是与外界自然的接触面。比如我们从头到脚的皮肤,是身体的外,是阳。但我们想没想过,还有一个界面呢?就是从口腔到肛门,大致是一个筒状,当然还有鼻腔、耳道,甚至眼睛的泪道,都通向身体内部。这也是一个界面。这个界面的组织,我们不叫皮肤,称之为上皮组织。这个从口腔到肛门的界面也是人体的外,亦称之为"阳"。界面上的气管、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六腑,属于阳,就是这个道理。

两个界面中间,是人体的里,可笼统的称之为"阴"。这是我们从内外来分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我们把阴阳比方为传统生活中的男女,男为阳,女为阴,来解释这句话。男女为一融合的整体,在内为女,为男人守家;在外为男,为女性的外使。和谐相处,就是健康的身心,失衡,就是疾病。

我常用"阴盛迫阳",来说明在临床中的症状。比如看一些女性的皮肤病,年轻些的长粉刺痤疮,多在面部、背部。多数是虚火,不是实火。就是身体的阴盛,逼迫阳气浮越于外。在皮肤,如面部,就是面红、痤疮;在口腔、肠胃,就有口腔溃疡,或喜欢喝冰水、冷饮。在夏天喜欢空调冷气,睡凉席;冬天手足心热,少盖被子,错以为是火力足。

这些多数是阴盛迫阳。阴,不守内,想到外面抖抖威风,要占阳位;这个时候的阴,不是真阴,而是阴邪。阳的力量虽有些弱,但大致旗鼓相当时,阳也不示弱,硝烟四起,就是痤疮、粉刺、口腔溃疡;阳浮游在体表,手足心虚热,怕热,想喝冰水、冷饮。去看中医皮肤科,有些医生就会按肺经风热或湿热蕴结来宣肺、清利湿热,多用寒凉药,其实是帮助了阴邪,把阳气打趴下,脸上暂时平静了。过一段时间,又周而复始。尤其是青少年,正在成长阶段,是阳气在生发主导这个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吃那些清热解毒的药,7服、14服,还时好时坏。

我曾遇到这样一个病例,一个十几岁的中学女孩,长粉刺,医生用的一些清热寒凉的药,女孩吃了后,肚子痛的哇哇叫。因为她很敏感,身体告诉她,吃错了药。用些温暖的药,治疗这些皮肤的痤疮,温通了,一两服药,就见好的效果。当然,也不是说要一味用温热,瘀滞久了,也会有瘀热,瘀而生热。这时也要泻泻热,或寒热并用,或先用寒凉,两三服药,再温通。处处要顾护人体的元气,元气是阴阳交融的一体。阴为体,阳为用。元气是以阴的形式潜藏,以阳的形式应用。静的时候为阴,动的时候为阳。阴乱动,就是阴邪。那些长痤疮的青年人,怎么断为是阴症,你摸摸他们的肚子,肚脐周围,多数会发凉,有痞结,按,会有痛点。这是腹诊,后面我们还会讲。

有的年轻人,一两年后,青春豆消退了,皮肤光洁名润,满脸阳光。这也是阴平阳秘,阴在内,阳之守也,阴阳各司其位。有的人,到了30岁,脸上还有痘痘,就有问题了。是你身体阴阳二气还在争斗,阴在逼迫阳,阳又不退却,表现在脸上,就是痤疮。

40多岁的女性,痘痘没了,成了黄褐斑,暗斑,阴阳二气之争暂息,面部片片阴霾。人体阴阳二气动态的平衡被打破,阴占了主导。脉诊,往往尺脉(主肾和命门,主里)沉、迟。舌质淡,胖大,有齿痕,这是阳气弱;舌质有的发暗,多是瘀滞。腹诊,在肚脐四周往往有痛点,发凉,甚者,阴森森的;能刺痛、刺麻医生的触诊的手指。这样,一定是有妇科病了。阴盛迫阳,就是阴阳消长时,阴盛,逼迫阳气向外、向上,到了身体的表。有的女性,不光面部有暗斑,在小腹也有暗斑,情况就更糟糕。

在门诊,看一些妇科病,内科得到调理,机能恢复,也就是阳气的恢复,面部自然光洁、润泽。这些妇科病,腹诊,多数都在脐周找到痞结。下面,我们从阴阳的角度谈痞症。

上面我们讲人的身体从内外分阴阳,下面讲以上下分阴阳。以肚脐为界限,上为阳,下为阴。在肚脐两侧旁开2寸,各有一个属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叫天枢的穴位。《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如果平肚脐划一条线,会有几个重要的穴位。

(1)肓俞穴,肚脐旁开0.5寸,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冲脉与肾经之会。肓,是肓膜,肾经由此深入肓膜。什么是肓膜,有时专指心下隔上的脂膜。王冰在《素问·痹论》:"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注释"肓膜,谓五脏之间鬲膜也。"我们到可以宽泛的理解肾经在这里和五脏间的膜相联系。现代针灸著述里,山西老中医赵辑庵先生的《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提到过肓俞的应用,其他书籍医案很少提到具体应用。这个穴位,我是青年时代练脏腑功夫中用到,对身心大有裨益;在以后临床针灸实践,用之颇验,才重视它。日本的一个针灸学家,把它用来治疗肾炎,很管用。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主治疾病:腹痛绕脐、呕吐、腹胀、痢疾、泄泻、便秘、疝气、月经不调、腰脊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千金方》云:主赢瘦虚损。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2)天枢,上面讲到了,脐中旁开2寸。

主治疾病: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肠麻痹、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配足三里主治消化不良、腹泻;配上巨虚、曲池主治细菌性痢疾;配上巨虚、阑尾穴主治急性阑尾炎;配足三里、大肠俞主治肠麻痹、便秘。

刺灸法:直刺l-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

附注:大肠募穴。

(3)大横,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疾病:泄泻,便秘,腹痛。

刺灸法:直刺l—2寸。

附注: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名解:《会元》解释:"大横者,是腹部肠膜横结,足太阴之膏泽,横贯肠胃以助消化,对人体健康有伟大之功用,故名大横。"

刚才我们讲在肚脐划一条平线,和任脉的穴位在体表交汇,划为一个十字,十字的中心点是肚脐。脐的中间,称为神阙。《会元》谓: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十月怀胎,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我们在介绍任脉几个重要的穴位。

(4)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疗效;可以培补元气、导赤通淋。

刺灸法:直刺0.5—1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在《扁鹊神书》中:"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附注: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会。

(5)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气海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主治疾病: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附注:肓之原穴。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6)阴交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主治疾病: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疝气、阴痒、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带下、产后恶露不止、小儿陷囟、腰膝拘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配阴陵泉、带脉治赤白带下;配子宫、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配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配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

附注:任脉、冲脉、少阴之会。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

(7)神阙,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疾病:温阳益气、补肾健脾;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刺灸法:禁刺;可灸。盐灸:将盐填脐心中,置艾柱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冬季更宜。

(8)水分,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主治疾病: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翻胃、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9)建里,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主治疾病: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水肿。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10)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府会),穴在胃体中部,故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主治病症: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循经》:"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

(11)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取定穴位时,患者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喘咳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十字街头一盏灯。这本是一个练习丹道功的一个名词,在这里我们借用,把肚脐,也就是神阙穴比喻为一盏灯,用灸法,以肚脐为中心交会点,各横竖一条线。竖线是任脉的路线,横线横贯任脉、冲、阳明胃经、太阴脾经。通过十字路径的诸穴,来调整冲任,交通阴阳,化否为泰。

泰与否

上面我们讲了以肚脐为界,身体的上下分为天地阴阳。如果从整体考虑人体的机能,疾病的就是一个"否"的状态。什么是否,否是《易经》的第十二卦,是异卦相叠,下坤上泰。在《释文》:"否,备鄙反;闭也,塞也。"否的下卦为坤,坤属地,地属阴气。今居下方,阴气重浊下降。上卦为乾,乾为天,天属阳气,阳气轻清上升。阳在上向上升,阴在下向下降,阴阳不能交感,就成为一个闭塞的局面。

有一个成语叫"否极泰来",我们治疗疾病,就是从否到泰的过程。就是把卦象颠倒过来,下乾上坤,阴阳能够交感相融。

中医里有一个"痞"字,《说文》释:"痞,痛也。"在拊按时,腹内结滞而痛。有一些带痞字的病名,如:痞利(痞结又下痢);痞气(脾脏郁结成块的病,即慢性脾脏肿大);痞疾(腹内郁结成块的病);痞硬(中医谓郁结成硬块);痞胀(郁结胀闷);痞结(腹内郁结成块,喻阻塞不通);痞塞(郁结,阻滞不通);痞满(郁结懑闷)等等。

进入中年后,多数人在肚脐周围都可以摸到痞结、痞块。这些多是寒湿、寒邪凝滞,是人体阳升阴降的运化失衡。在前面我讲了在肚脐划一条水平线,肚脐,就是神阙,在任脉上。在临床上,我们观察肚脐的形状、位置是否偏移,能判断一个人的基本生命状态。有的人长的很正,有深度,俗话说,在里面能放多少米,你就有多少粮食吃。有的人的肚脐的开口挛缩着,甚至很小,长歪了,应该是先天气血不足的征象。有诸内必形之于诸外,一些老年病人,在腹诊时,你推一推他的肚脐,在正中的位置,不偏移,说明情况还算良好。有些一推,没根,会偏向一侧,这个气根动了,就像一颗大树,根不牢固了。

两侧的肓俞属于足少阴肾经,是冲脉和肾经在这里交会。冲脉太重要了,贯穿全身,是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和"五脏六腑之海"的称谓。其经脉在头部灌注诸阳,整个头部,诸阳之会,需要冲脉统领气血。在下肢渗入三阴,容纳来自经脉脏腑的气血。冲脉发于胞中,可以笼统的理解为小腹深处,冲、任、督、带、肾经都发源于这里,是男女皆有之气海,是生命之根。

天枢属于足阳明胃,天地的枢纽,是大肠的募穴。募穴是脏腑的经气汇聚于胸腹的腧穴,就像中脘是胃的募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阳明经主降,胃和大肠的功能体现是降浊。浊阴不降,清阳就不能升,心脑血管病,以至于整个身心的疾患,都可以体现在这个枢纽出了问题。

奇经八脉中带脉上,有"带脉穴"。在两侧季肋下,大致也在这个水平线上。在这个线上下,能找到痞块,痞结。大小形状不同,有的是一大团,有的甚至大半个小腹都硬硬的有一层板油似的;有的象条索状;有的如红枣大小,有的如黄豆大小。有时是越小,积聚的时间越长。在针或灸后,会散开,变大,反而是好转的迹象。

在任脉上的膻中、中脘,水分(脐上1寸)、阴交(脐下1寸)、气海、关元,都会寻找到痞结不同的迹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或许,身体还没有出现大的疾病,但这些迹象,预示着隐患。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里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我读到这一句,不禁拍案:"好"。未至而迎,需要智慧、勇气、毅力。

怎么化解这些痞结,人体的状况,往往不会否极就泰来;痞到极致,生命要结束了,要主动的化否、开泰。开泰的局面,是需要人下功夫,主动修养的。

话阴邪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句话常被引用,如过能理解阴邪,对温阳的理念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今天遇到疾病的问题,很多都是阴邪所致。怎么认识这个阴邪,在临床,我会让学生或家属去试着做腹诊。当触摸这些痞结,体会指腹或指背的感觉,寒气重的,会有阴森刺骨感。我的一个朋友,在给她的儿子做灸时,一次体会到有一个气团"啪"打在她嘴唇。这就是用灸后在他儿子身体内跳出来的阴邪。10月份,我看一个肝病患者;有个朋友在旁边,是做电视工程的,练过道家功夫,身体很敏感;过后给我讲,这个肝病很厉害!身上的阴寒的东西向风一样吹过来。

中医,望闻问切,是要觉察到疾患,但也会有麻烦。2007年中秋节傍晚,我的朋友林大夫结束门诊见面,他告诉我中招了;刚才看了一个乳腺癌的比病人,脉诊后,觉得胸闷不适。他敏感,体察到病的状况,染了点信息。我自告奋勇,让他躺在诊室的床上,用手搭在他腹部,一较劲,用力揉按。朋友说:从上面出来了。我感觉手心刺疼,脚心也有感觉。中秋之夜,心情很是烦躁。旁边侍诊的学生只是纳闷?癌症病,尤其是做了放疗、化疗,病的信息,裹挟着许多负面的能量。

我的一个朋友,是个老中医,针灸很好;到了退休年龄,还是很奔忙,门诊、讲学任务很重。他也有高血压、糖尿病,是轻度的。夏天我们在一起聊天,我说,你也是阴寒结在脏腑。腹诊,在肚脐的左侧有个大的痞结,就是个凉疙瘩,我给他扎了几次腹针,用了灸法,同时吃中药,每天一剂;1个月后,他的血压、尿糖指标正常了。后来连续吃了3个月中药,身体有很大的转变。

他的寒邪来于哪里呢?老先生是佛教徒,生活简洁,饮食也规律。后来,他说喜欢冬泳,最冷的天,也和朋友破冰去河里游。更重要的是他几十年的临床治病,积攒了很多东西。

最近,一个朋友讲,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吃大鱼大肉,为什么也脂肪肝、高血脂,同时有颈椎病?我讲类似的道理,他恍然道:"我也喜欢冬泳,十几年,下了班,也要去游,虽多在室内游泳,不符合冬季阳气闭藏的规律;且喜欢喝冰啤酒,喝冰水,模仿西式的饮食习惯。我给他腹诊,在右肋肝区到右侧脐旁,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痞结。给他针灸过,吃些温暖、畅通肝肾的药,要求回家自己艾艾灸,这是在治本,驱阴邪的同时,也在温阳助阳。

妇幼的问题

女性都关心妇科的问题,我们从具体的病例谈起。有个患者2002年患荨麻疹,2005年患过敏性鼻炎,很痛苦。同时还有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在2006年12月做了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的剥离手术,在协和医院,当时很成功。但2007年3月复查,就发现又有复发,长出3个约2x2cm的肌瘤,左侧卵巢囊肿也有复发,很是沮丧。初诊时,我告诉她,你得的是一个病。病在少阴、厥阴,肝肾的阳气不足。腹诊,脐周有许多痞结。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用过乌梅丸、真武汤及李可老中医书中介绍的温氏奔豚汤,身体有了很大的改变。重要的是她几个月,一直在坚持艾灸。2008年9月份检查,也就是治疗3个月后,左侧卵巢囊肿消失,有一个子宫肌瘤也没有了。她每天晚上坚持用艾条1、2个小时的艾灸,有时3、4个小时。一开始,感觉不明显,后来,在脐周灼灸,温热的感能透过腹腔到达腰背,灸中脘,舒适的热力直接胸腔,到达喉部。

有的人很敏感,第一次用灸,灸肚脐,就能温热到腰腹,但她认识不足,并且没有大的疾患的威胁,就不会坚持不懈的去实践。"身后有余忘缩手,前头无路想回头。"得了重病,回头是更难的。

在上面我们讲了冲、任、督、带脉及肾经的一些内容,这些是和妇科关系最密切的经脉,或说是和身体关系最密切的经脉。着眼于此,用针、用药、用灸,是直指根本。

有的中年女性面部长斑(黄褐斑、暗斑等色素沉着),上面我们也提到皮肤的问题,多是内科的疾患,脏腑出问题了。这个时候也可以在脐周找到反应点,也就是痞结,痞块。同时,可能就会发现有各种妇科疾患,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盆腔的炎症,及肝肾的问题等等。此时,可以用手指点、捻、按压这个痞结,一个一个来,再用艾条灸。古人讲,可以以指代针,叫指针;针刺不好掌握,用手指,就方便、安全。但也需要个毅力,点按也会很痛。再去灸,指针和灸酒配合上。

女性的乳腺增生,有的还有乳腺瘤;有的女性颈部的甲状腺、淋巴腺也出现肿大,究其根本,都是在心口下的胃脘和肚脐四周堵住了,上下不能沟通,在上半身憋出了疙瘩。有时,患者会表现出热证,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这也是假热。因为你可以把手搭在小腹,停留十几秒钟,多能感到这个阴寒。我的一个朋友,谈到她妈妈,是个音乐教育家,很多年前的脑胶质瘤去世;在这之前,做过甲状腺的手术。

很多女性的疾病和她人工流产有关。有一位患者的妈妈,65岁,高血压头疼,有少量白癜风在面部。从脉象上看,年轻时,应体质很好。我问她,您做过流产手术?她说是,40多岁,把节育环去掉,不小心怀孕了。流产后调养不够,其实面部的白癜风就是一个标志。这位妈妈体质好,针灸一次,用一些温阳潜阳的药,很快见效,高血压的症状消除。我推荐她在家里自己做艾灸。

许多30多岁的女性来看杂病,痛经、经期紊乱、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不孕症,或是面部暗斑、痤疮的苦恼,来门诊。一些人就是曾做过流产手术,又不知道事后的调理;现在宣传的无痛流产,其实不是无痛,是给你麻醉,蒙蔽神经,包藏了祸根。有了流产后,用些针刺、温灸的方法,服些中药汤剂,清理瘀滞,温暖冲任二脉。前面我讲的冲任二脉在腹部的穴位,主要用艾条灸,得气后,会痛、胀、气机窜动;艾灸的热力传透进去,来帮助温通。服汤剂、针、灸,协同作用,来改善身心。提到心,关联精神意识状态,人的形体阴寒,形体是心神的家,家里乱糟糟、冷冰冰,心神怎么会愉悦呢?

临床中,我遇到一些女性非常有毅力、有智慧。最近,一位患者来复诊,女士,1962年生人。1995年初得了红斑狼疮,后来吃了6年北京以为老大夫的中药,效果很好,病情控制。老大夫年轻时,自己得过这个病;对这个病,有亲身体会。看他的中药方子,也是以温暖肝肾为主。但用到一定时候,身体进展不大了,因为温阳潜阳需要有不断拓展的空间。2007年11月份,这位大姐到北京,针灸后,再服汤剂,身体经脉开得更大、更通畅,汤剂的剂量加大数倍,身心焕然一新。2008年7月分,她来就诊时,旁边一位来诊的女性感叹她的勇敢,用了直接灸,有瘢痕。她回答的很幽默,说其实是贪生怕死。直接灸,在中脘、关元,灸到一定量,温热传透腹腔、盆腔,祛病力量更浑厚。我在临床多是用艾条来间接灸,因为直接灸,力量太大,有痛苦,且瘢痕短时间不会恢复,多数人不易接受。

这位女性为什么得红斑狼疮呢?她回忆,是在结婚后不久,冬天很冷,坐长途汽车后流产,寒风阴邪趁虚而入,留下祸患。这次,她带他弟弟来诊,强直性脊柱炎,4年前确诊。也去服前面那个老中医的汤药,效果很好。他来请我扎针,我看了药方,还是温阳为主。我建议她弟弟可以继续吃老大夫的中药,配合灸法。这个脊柱炎的病因,是中学时代植树,挖很深的树坑,出大汗,冷风一吹,寒冷的春季,中了大寒,当时就昏迷了。年轻,不懂得调养,20多岁,总是习惯性大腿脱臼,后来脊柱发现问题。这也是个大寒症。

有位女性接受针灸治疗,第一次,留针2小时,就不停的放屁。第二次,隔了一周,扎了针,她的先生用艾条给她温灸;留了很长时间针,后来她有小便,憋不住了。尿在床上;她说,尿量有平时的10倍。其实这也是个排病,体内不需要的杂质,以小便水液的形式排出。就像有的患者,在针灸用药后,几个小时,连续几次大便,量很大,黑质、粘臭。这是体内一个气化的过程,一个积极、良性的变化。

前几天,给一个小男孩看病,3岁,感冒咳嗽,咳嗽有3、4个月,断断续续。摸了这个孩子的肚子,柔软,没有痞结。舌像淡嫩,少苔,滑湿;寸脉略浮数。小孩表症有个虚热,但底子是偏凉。因为,感冒发烧,西医就输液,用抗生素,当时症状暂缓,过一段症状又来了。我让家长把手搭在前胸和后背,他也能感到体内隐隐的寒意。这个时候,先是宣肺,比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症状消除,再健脾胃,小孩子就能好的彻底。

改善孩子的体质,要提倡灸法,家长很方便做。灸哪里?一个是腹部、脐周,一个是督脉及两侧的膀胱经。沿着脊柱从上到下,温通里面。不光体质改善,他的情志也会变得阳光,有生机。

另外,对儿童,我还有一个滚蛋的方法。就是把鸡蛋煮熟,用手绢或面部裹住,温度适合,给孩子在腹部、背部来回的滚动;也可以有一个问同的作用;也可以隔层布,温度适合,放在肚脐,温暖从肚脐传进去。这也是灸法的延展。这些朴素的方法,简约实用,但多数被我们遗忘了。

老年人的问题

人在天地之间,生老壮已。老年人的保健,也是要顾护这个元气,也就是元阳,要温阳。11月初,在石家庄第一医院给朋友的岳父会诊,朋友是本院的主治大夫。他岳父第二次中风,2000年有过一次,住院9个月,针灸,服汤药,稳定了几年。今年10月份复发,脑血管大面积梗塞,神智还清醒。最大的问题是头眩晕,躺在床上也晕;住院1个多月,不缓解。

我从北京到石家庄看他,腹诊;在脐周,尤其右侧有大块的痞结,一直到小腹部,大面积分布许多米粒、花生大小的疙瘩。针刺,得气很快,老人70多岁,年轻时体质不错,坚持长跑。留针时喊疼啊、疼啊!我在头顶部百会及四神聪扎了针,用一颗艾条慢慢灸了一会儿头部;脑血管病,头部有郁热,火郁发之。用艾条灸时,他会很舒适。起针时,忽然发现老人嘴里吐出一口粘血,稠糊糊的。朋友分析,应该是在头部排出来的;不管哪里,总是个积极的现象。吃了一服汤药,下午,头不晕了,几天后出院。回家坚持用灸,灸冲任二脉,就是肚脐四周,病的根源在哪里。

未雨绸缪。《扁鹊心书》说:"人于治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脊柱的问题

脊柱,用灸,温暖督脉,从颈椎到腰骶;灸肚脐,热力可以透到腰背部;内脏的机能改善,骨骼、韧带从力学结构容易取得平衡;脊椎、椎间盘、神经、血管协同作用,脊柱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男性的问题

男性的性功能障碍,是身心的自我保护。你的元气不足了,功能有问题,机能罢工。还是要从顾护元气,温通经脉着眼、入手。

艾灸的补泻和适应症

灸适用的范围很广,明代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卷二·灸法》有:"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就燥之义也"。《灵枢·背腧》曰:"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人灭也"。这是指艾柱直接灸时的补泻,疾吹其火,火势会猛烈些,强刺激,就是泻;毋吹其火,听其自然,火候温和,弱刺激,就是补。

用艾条灸,注重以通为养的理念。经脉畅通,自然补泻。

艾灸操作时注意和禁忌什么呢

我们讲的主要是艾条灸:

(1)距离:2到4厘米,有温热感,以不灼热为度。

(2)时间:可以在不同的穴位之间移动,每次不少于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3)意念:心情要平静,手持艾条,专指精神,体察艾条热力的辐射,体察穴位和身体内部的气机变化。

(4)护理:灸后,如果有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毒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5)艾条灸毕后,将剩下的艾条放入套管隔绝空气,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6)艾灸,注意保暖,勿吹凉风,灸毕,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7)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8)危急病人,实火炽盛或阴虚阳亢,不能断症,请求医生诊治。

灸法传承古老而有新意,值得我们去认真实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