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游记(2017年)(第四部分之三)
(白石山)
之三 白石山
白石山在涞源县城南十公里处,名字俗且直白,出名在近几年,文化底蕴不深。
前几年曾白来一趟,当时停车场爆满,小车长龙在公路上绵延数公里,且于下午两点景区便停止售票。如此场景还未在五岳前见过,遂产生再来一趟的念头。
进入11月,山上的桦林红叶已褪去颜色,曾经闪耀着金色光芒的落叶松也换以灰色的冬装。山顶垭口的寒风沿着自己的轨迹吹过,几株低矮的青松在瑟瑟发抖。
淡季的白石山依旧人流如织,虽不至摩肩擦腫,但随时要侧身让道。
不背负人文历史包袱的白石山自有洒脱之处。景区的主导者可以根据专家的设计,在北太行余脈的突兀处尽情挥洒创作的灵感,而不必拘泥乃至屈服于无厘头的传说或历史陈迹的挤压。
于是,在蓝天白云里,在层峦叠嶂向上拥挤的峰头之间,五六公里长的栈道构成无数条折线在绝壁中穿行游走。这原来本是人迹罕至、白云起落、飞鸟惊飞的地方。
由缆车或大巴登顶之后,景区路线经栈道拉长而降低高差,因此所见翁妪或黄口小儿,来回十几公里竟不觉累。
身体不累,但精神常受惊吓。在镶嵌在山崖的一米多宽的水泥栈道上行走,如同腾空于山涧深谷,尤其踏上透明的玻璃栈道,每一次挪动脚步,总希望飘来几片云朵,踏云似乎总比踏空气安全些。
白石山由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十亿年前的一次地覆天翻,将沉于海底的微生物和二氧化硅的结合物挤压抬升,而形成白云石的平行构造,后经大自然的上下纵向切割,成为敦实的山顶峰林。而那些不安分的坠落者,或紧贴绝壁,只露出些许缝隙用来呼吸,或用尽最后的力量将自己的一角支撑在岩石边缘。白桦、红桦、落叶松还有带刺的鬼剑锦鸡儿则散落在石阵中,变幻着自己的四季服饰。
白石山工作人员勤快,栈道上的树叶随时清扫,没听到一声小贩的叫卖声,也不见有敬香之处。白石山游,真是一次身心洁净的俗人之游。
(山势)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