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梁门与右石关穴

左梁门与右石关穴:左梁门在胃下口与小肠交会之处。右石关穴在胃囊部 位。此两穴必须同时并用,才能调理胃气,使胃中浊气下降于小肠。胃为水谷蒸发 提炼之所,各脏腑均赖此水谷精华以滋养。如胃中气分错乱,消化力必弱,各脏腑 势必受其影响,疾病亦因之而生。无论虚实诸证,均可治此两穴。施术时,必先将 大、小肠之放通,否则浊气不能下降。

施治方法:接上式。左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不动,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门穴,栂指 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栂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 拧拨1〜3次,多至5次。

巨阙穴:在胃上口稍上,食道透过膈膜稍下处。食物由此人胃。如食道气 分错乱上逆,饮食即难以下咽。此穴为开胃纳之主穴,无论虚实各证,均可施治。 施术时,必先将胃气放通,浊气方能下降。

施治方法:左手无名指叩天突穴,中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 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上脘、中脘、建里穴:上脘在胃上口处,中脘在胃的中部,下脘距离建里甚 近。治上脘、中脘后,再治建里一次,不必再治下脘。在胃肠之气放通后,酌情加用 上脘、中脘、建里,以调和脾之气。

施治方法:用左手拇指迎住巨阙穴,以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无名指 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使感到中脘、建里部通气为止。

水分穴:在大、小肠交会处。水谷由此分道。凡用此穴时,必须与阑门穴并 用,因此穴与阑门有直接关系。水谷入胃,经小肠蒸发后,水谷尚在混合中,顺小肠 下输阑门。因气的作用,水谷暂停缓下,随即以气的蒸发力将水澄清,转人肾脏,谷 物残渣由小肠输入大肠。如此处气分错乱,往往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施治方法:先以左手拇指迎住巨阙部位,再以右手食指按阑门、中指按水分,同 时旋转推按,使气通为止。

天枢穴:在大肠部位。大肠迂回盘曲于少腹,谷物的残渣经大肠而排出。 如大肠气分错乱,往往出现腹胀、便滞、便结、便血、泻痢等症。气分错乱上逆,还能 影响肺胃。治气臌、水臌症时,自阑门至巨阙放通后,即治此穴。

施治方法:左手拇指迎住右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右手拇指按住右天枢部位, 同时旋转推按,使气通为止。推按毕,拇、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食、中指向 右旋引,拇指乘势挑送之)1〜3次。

以上各穴部位治毕,肠胃之气虽已通畅,但恐中焦复结,故须再治阑门一次,以 调中焦之气;再治气海一次,以利于胃肠中的浊气下降;并压三把,以活动大肠之 气。终用引气归原法,导气达于丹田,清升浊降,病人自有一种舒畅之感。

2.调血法

此术大多选大动脉经过处的针灸禁穴,用压而后放的手法,以调节血行,使之 产热流,达到“热气至则症止”之.梦。

压放人迎穴(须总动脉过):该穴位于前颈部喉头隆起之喉结的外方,当胸锁 乳突肌之外缘。于喉结旁1.5寸,有动脉应手处即为此穴。对此穴稍压而后放,可使热 气过面入脑。此处久压可致休克,压右方、压后方上肢发麻有热感。(图9-1)

压放大迎穴(面动脉过处):该穴位于下领部咬肌部止端的前缘,距颐前1. 3寸 处。试闭嘴,使两颊鼓起,在下颚骨边缘现一沟形,按之有动脉应手处即为此穴。对此 穴先压后放,可调节眼以下、下颌骨以上区域血运。用于美容按摩甚善。(图9-2)

压放缺盆穴(锁骨下动脉过处):该穴位于锁骨上凹之中央,内当肺尖之 上。常以正坐取穴,从天突穴外开4寸,当锁骨上凹陷中,下与乳头成垂直线即为

此穴。术时以拇指放在锁骨上面的凹部,向下、向后压住跳动的锁骨下动脉,稍停 而后放,可使腋窝、肩部和上肢热气流注。(图9-3)

压放极泉穴(腋窝下动脉过处):该穴
在腋窝之前端、胸大肌停止部。按其腋下,当
腋窝横纹内侧两筋间有动脉应手处即为此穴。

对此穴压而后放,可使热气通臂。(图9-4)

压放青灵穴(肱动脉过处):该穴位于
肱内侧之下约1/3处,为肱二头肌内缘沟部。

举臂,少海穴直上3寸,与极泉穴成直线位上。

当上肢后外展(手掌朝上)时,栂指在后,四指
对着肱二头肌(俗称“小老鼠”)内侧缘肱二头
肌侧压迫;或用拇指在肱二头肌内侧压迫,直

至不再摸到腕部脉搏跳动时急行放开,上臂部可有温热感觉。(图9-5)

压放曲泽穴(肱动脉过处):该穴在肘窝正中。伸肘,从肘窝横纹正中、大筋 内侧取之。稍压后放,可使前臂血运改善。(图9-6)

压放大包穴(胸外侧动脉过处):该穴位于胸壁侧之正中、当第六肋间。仰 卧,手外开,从极泉下四指,或食窦穴外2寸取之,有动脉应手处即为此穴。若久压 后,可使气至体侧及腿部。(图9-7)

压放气海穴(腹壁下动脉过处):该穴在脐下1. 5寸处。若以拇指或掌侧点 按(另一手最好同时按于中庭穴处),则有酸胀及温热感人散至下肢。该穴不可点 按过久,否则易伤气,切记。(图9-8)

压放冲门穴(髂外动脉过处):该穴位于股三角处,在腹股沟部耻骨弓之外 端。仰卧位,从曲骨穴外开3. 5寸,有动脉应手处即为此穴。若以指端或掌根按 压,重压后放,当即觉有热流下过行膝至足。(图9-9)

压放箕门穴(股动脉过处):该穴位于大腿内侧之前上方约1/3处,当缝 匠肌与股薄肌之间,从膝盖内缘直上8寸,有动脉应手处即为此穴。对此穴重压后 放,可使热气下行至足。(图9-10)

拨筋法

此法多选经筋和神经走行部位,以弹、拨手法刺激穴位,使有酸、麻、胀和触电

感下传,因而俗称“弹拨麻筋”。传说“麻穴七十有二”,通常在关节上下六处筋均可 施术。其常用手法如下。

扣拨法:在大筋所过的适宜处,先以合适手法拿住筋穴,尔后以拇指或食、 中指实施扣拨,此时往往有电麻感下传,即所谓“得气”。

扣拨颈根:“缺盆”当锁骨之上凹陷中,下与乳头呈直线。

扣拨腋根:“极泉”在腋窝之前端、胸大肌停止部。

扣拨腿根:“阴廉”在鼠蹊沟之中央直下。

扣拨胛筋:“天宗”位于肩胛骨之中央部。

扣拨臀筋:“环跳”位于大转子之前上部。

扣拨腿筋:“阳陵”在腓小头之前下部。

3)弹拨法:在小筋所过之明显处,可用指端先行点准,尔后或弹或拨,使局部 酸胀或有麻感传导。其常用穴如下。

头颈部:率谷(局部酸胀痛)、脑空(局部酸胀反射到目)、风池(局部酸胀反射 到目)。

肘部:少海(电麻感传至无名小指)、曲泽(酸麻感传至掌指)、尺泽(酸麻感传 至掌指)。

腕部:阳溪(局部酸胀痛)、内关(局部酸胀麻感可传至指端)、大陵(局部酸麻 胀或电麻感传至指端)。

膝部:鹤顶(局部酸麻胀)、内膝眼(局部酸麻胀)、外膝眼(局部酸麻胀)。

踝部:昆仑(麻感循足外侧下传)、太溪(麻感循足弓下传)、解溪(麻感循足背

下传)。

(3)对拨法:一手按穴,另一手拨另一穴的筋,在两手间求其感应,以使通达。 现将临床常用的上下、左右、前后对穴释例如下。

肩井与百劳并用(或与哑门、风门、肺俞并用),有升清降浊之效。两手食、中 指同按肩井穴,再以两栂指共按百劳穴。

脉门与腋下相通,取通络定痛之功。一手握腕按脉门,另一手分拨腋下之 筋,使脉门感到跳动时止。

气户与幽门相通,取降气利湿之功。一手分点两气户穴,另一手压拨两幽 门穴。

膻中与上阴陵并活,有开通气机之效。一手分扣两膻中穴,另一手先由巨阙 向阑门直推3次,后按拨左右上阴陵(膝上内侧2寸)。

带脉与三阴交并用,可使浊气下降。左栂指扣住右带脉往里搬,食、中指按 住阑门穴;另一手分拨三阴交部位的筋,待阑门有流水音可闻。

肾俞与太溪、昆仑并治,有补肾壮水之功。一肘按肾俞穴,另一手拿拨昆仑、

太溪部位的筋。

百劳、气海呼应,可使诸气下顺。左手按压百劳穴,右手施治气海,两相 呼应。

膏肓与任脉诸穴同治,有平气定喘之效。左手扣按背部膏肓穴,右手治任脉 穴道(阑门、建里、气海、梁门、石关、巨阙)。

脾俞与任脉、建里同治,可疗脾胃骤然气滞。左手扣住脾俞,右手治任脉穴 道(着重建里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