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汀阳:中西方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一个注解
张旭东教授的名著《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今年出版第三版,一本书历十余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意识。其中的要害问题就是普遍主义对世界的文化殖民,同时也是世界各地对普遍主义的不适感和抵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问题。我很同意张旭东教授对这个问题的基本分析,张教授还对这个问题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来由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此,我想不出有什么需要争辩的想法。在这里,我只想对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做一个哲学上的注解,算是一个侧面的衍生品。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一组常见的哲学概念,有趣的是,这组概念似乎在其他学科的应用率高过哲学本身,这似乎暗示这对概念有着广泛的用途,很能说明多种问题。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对概念在哲学上也广泛用于形而上学、知识论和伦理学,其根源在于形而上学,是形而上学发明出来的概念。因此,要理解这对概念,就需要理解西方哲学对“存在”概念的形而上设定。

一个存在如果不是普遍的存在,就会被认为不是真正的存在,只是偶然的、暂时的和不完全的存在,就是说,特殊的存在没有触及存在本身或存在的本质,只是存在的不稳定表现,属于过眼烟云或表面浮云的现象。普遍性是属于存在本身的一个本质,也就与存在本身的其他本质密切相关甚至互相注解,包括必然性、永恒性、确定性乃至完美性。严格地说,存在本身的概括性本质是完美性(perfection),而完美性蕴含了普遍性(universality)、必然性(necessity)、永恒性(eternity)和确定性(certainty)。这些形而上的性质很难在经验上来定义,因此主要通过互相注解来形成解释或定义。一般来说,真正的或完全的存在意味着:(1)存在 = 永在,而永在等于历遍或占有全部时间,或者说充满全部时间,所以,存在的概念与时间的概念是等价的,虽然含义并不全等,但“取值”全等。这是在时间意义上的普遍性;(2)存在 = 遍在,而遍在等于占有或充满全部空间,于是,存在的概念又与空间的概念是等价的,同样,在含义上并不全等,但在“取值”上全等。这是空间意义上的普遍性。不难看出,要达到这样的双重普遍性,普遍性就同时意味着必然性、确定性和永恒性,而当这些性质形成了互相注解,可以想象,那就是完美了。显然,特殊性的存在不能满足以上标准,所以是暂时的、局部的、表面的而且是终将消失的事情。

这些形而上的性质的互相注解表面上是合乎理性的甚至是逻辑的纯粹思想关系,但其实已经暗含了一种价值性的存在论等级制(ontological hierarchy),即普遍性高于特殊性。这种存在论的等级制直接反映在知识论和伦理学中,比如说,具有普遍性的就是真理,至少也是普遍知识,而“地方知识”就是次等的;同样,地方性的伦理只是习俗,而不是“规范性”(normative)的普遍标准。这里隐含一个思想策略,关于何种事物是普遍的断言并无证明,只不过把某种知识或某种伦理事先假定为普遍的。如果按照合理的程序,就需要先给出证明,而后才能断言。证明需要客观标准,但是对于价值,并无客观标准,于是就以“普遍化”(universalization)来代替客观标准,意味着,普遍的就是成功实现普遍化的(to be universal is to be universalized)。这个策略等价于“权力即真理”。假如“权力即真理”是一条真理,那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也是一条真理。

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解上,中国的形而上学却有不同的假定。普遍性不被认为是事物(thing)的性质,而被认为是方法(way)的性质,即属于道的性质,于是,这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普遍性等价于通用性,即在多种时间或多处空间中都管用,而最高明的道经常被描述为“无法之法”或“法无定法”。按照这个标准,甚至逻辑也不是充分普遍的道,比如说,逻辑处理不了价值观或情感冲突。更有趣的是,特殊性并非比普遍性低级的事情,只是不同,特殊性是属于事物的性质,特殊性总是与物、性、情和体用联系在一起来理解,就是说,每一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独特的体用、独特的情势,无法一概而论。按照这种理论,任何一种存在都是特殊的,没有一种存在是普遍的,唯有方法才可能是普遍的,但绝大多数的方法也是有限普遍的,真正达到完全通用性的方法只能是无法之法,即能够顺应一切可能性的应变之道。在此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关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假设是非常不同的,粗略地说,西方形而上学假定,普遍性和特殊性都是事物的性质,普遍性是存在的结构性本质,而特殊性是存在的偶然现象;中国形而上学假定,特殊性是事物的性质,而普遍性是方法的性质,因此,普遍性和特殊性并无高下之分,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同级别的性质,具有同样的真实性,对于任何一个事实而言,两者都不可或缺。当然,中国形而上学里也有存在论的等级制,天地人三者被认为是最高的,但这种存在论等级制不会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上形成歧视链。我并不认为中国的形而上学比西方的形而上学更高明,只是解释了两者不同的思想格式。

这种在形而上学层面上的深刻差异显然影响了对事物的预期,于是,在西方与中国之间难免出现深刻的互相误解,因此互相失望。互相失望的一个例子是,在西方思想里,普遍性意味着结构性,而结构是不能拆散的,必须保持结构的一体性,西方相信“市场化-民主化”是一个必然结构,于是对中国的实践感到不理解和失望;反过来,中国思想相信普遍性在于方法,而把市场、民主或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理解为方法,方法可以灵活运用,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按照具体需要和条件来运用,所谓法无定法,因此对西方的刻板反应也感到不理解和失望。总之,许多互相误解都可以追溯到形而上学的不同设定上。

本刊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擅自转载

(0)

相关推荐

  • 矛盾分析法原理及方法

    矛盾分析法原理及方法

  • 朱清华:海德格尔以存在论诠释范畴

    <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早期的重要作品.其中许多概念和重要结论,在亚里士多德思想发展中,常被作为理论基础来论述其他思想.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一再引用<范畴篇> ...

  • 《存在与时间》释义:海德格尔为什么首提「存在」的必要性?

    作者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节选自<<存在与时间>释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2 Gravity来自哲学人00:0004:38 但凡大著作,必有大气象:有大气象,方 ...

  • 专访赵汀阳:世界图景中的中国思想

    作为一名高质量产出学术成果并为社会大量发声的学者,赵汀阳似乎在学术研究与社会生活这两者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以身处世外的方式去观察这个世界,质朴地以中国自身逻辑来讲述自身故事,给世界提供一些普遍性的认识 ...

  • 赵汀阳:人民需要思想,而不仅仅需要娱乐

    目前这个社会似乎有一种集体性的对人民的误解,即以为人民只需要娱乐而不需要思想. 事实上正如很容易观察到的那样,当下的精神生活主要是娱乐明星.都市写作(都市写作大概指的是小资读物.城市生活和梦想.励志图 ...

  • 世界丨赵汀阳: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

    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 历史.山水与渔樵 文 /  赵汀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历史之道是超越的,历史却不是超越的. 兴亡盛衰.成败荣辱.恩义情仇,或平常,或曲折,或无聊,或悲壮,俗世之事是历史 ...

  • 试图绕过理性和逻辑的思想很难成为理论 | 赵汀阳

    作者赵汀阳 选自<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 原载<哲学研究>2020年第7期 思想本源既然是普遍的,就不会拒绝任何一种语言.每种语言都直达真实,因此都能看见普遍问题.但因其路径不同 ...

  • 学人书房之赵汀阳

    哲学家的书房 赵汀阳的书分为两处.在摆放着电脑桌的书房里,三面墙都是书柜,基本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客厅里有两处书柜,一处摆放着<莎士比亚全集>等图书,一处摆放着中华书局出版的< ...

  • 【观点】赵汀阳:文化为什么成了个问题 ?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化研究的哲学语法 在今天很流行的所谓"文化研究"一般被默认为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既有社会科学成分,又有人文知识成分,但其中似乎比较 ...

  • 【学点哲学】学者赵汀阳总结的10句话,警醒世人,揭露时代弊病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学点哲学] 学者赵汀阳总结的10句话, 警醒世人,揭露时代弊病     苏格拉底和孔子式的开放性对话,可以让我们回归哲学的伟大传统和对本质问题的追问.--题记 ...

  • 赵汀阳:时间的分叉

    一.博尔赫斯的花园 存在于<特隆百科全书>里的特隆世界以心理学作为唯一基础学科,而其他所有学科都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特隆人所理解的宇宙只是思想过程,因此宇宙的存在就只有时间性而没有空间性.既 ...

  • 赵汀阳 | 城邦、民众和广场

    拥有公共领域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因为民主的目的并不在于"人民来选择",而是在于"人民能够选择对人民最有利的事情".选择什么,这才是问题所在.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