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 耳鸣——山萸肉

按:耳鸣患者为什么用如此大量的山萸肉?

前日侍诊,患者中年女性,以右耳鸣为主诉。师父开药用大量山萸肉,如何解释?

基本病情

某 女 41岁 春季初诊

右耳鸣。耳鸣逐渐出现,11月加重,医院诊断“神经性耳鸣”,服用甲钴胺片无效。无前驱感冒,鼻子无不适,睡眠可,大便正常。伴右耳压痛,既往“中耳炎”反复发作,耳痒,有脓包。

月经血块。既往面色黄。患者不吃鸡蛋,担心血脂升高。

舌暗,齿痕,脉细短弱。

初诊处方

升麻15g 葛根60g 赤芍15g 白芍15g 甘草15g 蔓荆子15g 关黄柏3g 生黄芪30g 防风10g 人参6g 地龙6g 川芎30g 当归6g 桃仁15g 红花10g 山萸肉50g 益母草50g

第一煎煎煮1小时,第二煎煎煮30分钟,两煎兑在一起后服用。

14付,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治疗:右侧听宫(发蒙法)

提问老师

1.为什用山萸肉和益母草?

2.为什么用这么大量的山萸肉和益母草?

老师讲解

这个问题非常好,这是我们门诊的一个病例。

山萸肉、益母草,实际上大家对它的功效知道的太不全面,太肤浅。

大家熟知山萸肉的作用有两个:补肾和补虚,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很好的补虚化瘀的药——尤其是补肾化瘀。既然能化瘀血,那么它就可以治疗记忆力减退、耳鸣以及包括胸闷气短关节疼痛等一切肾虚血瘀导致的症状。

益母草,大家可能对这个药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个利水的层面上。其实益母草本身也是一个补肾的药。之所以叫益母草,是因为它对妇科病、肝肾虚弱的疾病是一个很好的药。同时,益母草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化瘀药,尤其是化血脉内的瘀滞。

根据我的体会,益母草非常好用。由于它补肾化瘀的作用,可以治疗由肾虚血瘀的导致的各个部位的各种临床症状。所以说益母草是一个非常好的药,这个大家要学会。

我在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我经常会用益母草和牛膝配合起来,因为只要血脉通畅,组织供血改善,血压自动就会下降。要学会使用这两个药。

资料拓展

山茱萸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林缘或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以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

《神农本草经》:味酸,平。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编者:消化道感染)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脑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包,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编者:风邪导致的头面部神经系统疾病)

《圣济经》云: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山茱萸之涩以收其滑。仲景八味丸用为君主,如何涩剂以通九窍?——雷公云:用之去核,一斤取肉四两,缓火熬用,能壮元气,秘精。核能滑精,故去之。

《本草蒙筌》:味酸、涩,气平、微温。无毒。恶桔梗防风防己。入肝肾二经。合散为丸,惟取皮肉。温肝补肾,兴阳道以长阴茎;益髓固精,暖腰膝而助水脏。女人可匀经候,老者能节小便。除一切风邪,却诸般气证。通九窃,去三虫。轻身明目,其核勿用,滑精难收。

《药性解》:味甘酸,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主通邪气,逐风痹,破癥结,通九窍,除鼻塞,疗耳聋,杀三虫,安五脏,壮元阳,固精髓,利小便。恶枯梗、防风、防己。

《景岳全书》:味酸涩,主收敛,气平微温,阴中阳也。入肝肾二脏。能固阴补精,暖腰膝,壮阴气,涩带浊,节小便,益髓兴阳,调经收血。若脾气大弱而畏酸者,姑暂止之,或和以甘草、煨姜亦可。

《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也。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时务须将核去净,近阅医报有言核味涩,性亦主收敛,服之恒使小便不利,椎破尝之,果有有涩味者,其说或可信。山茱萸得木气得厚,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条达故也。《神农本草经》谓主寒湿痹,诸家本草,多谓其能通利九窍,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利通气血可知,若但视为收涩之品,则浅之乎视山茱萸矣。

资料拓展

益母草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细叶益母草的干燥全草。野生或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原植物益母草生于溪边、路旁、山坡、草地;细叶益母草生于石质山坡、砂质草地或松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

《神农本草经》:主治瘾疹痒,可作浴汤。(编者:活血?)

《本草拾遗》:亦捣苗傅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编者:乳痈,化脓性乳腺炎,或因细菌感染,或因乳汁淤积,益母草即可抗感染,又可活血利水消肿。)

《本草纲目》: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子则行中有补故也。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运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扑打内损瘀血,大小便不通。

《药性解》:益母草,味辛甘,性微寒,无毒,入诸阴经。主行血养血,安胎利产,消浮肿恶毒疔疮,治头风血虚目疾、瘾疹发痒,堪作浴汤。子茺蔚,益精明目,除水气,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下腹中死胎,理产后血胀。按:益母本功治血,故入诸阴之经。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所以为胎产圣药。又能消疮肿者,取其行血而且辛甘发散也。

《景岳全书》:味微苦微辛,微寒,性滑而利。善调女从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能去死胎,滑生胎,活血凉血行血,故能治产难胎衣不下,子死腹中,及经脉不调,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瘀者宜之,若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轻身,诚不足信。此外如退浮肿,下水气,及打扑瘀血,通大小便之类,皆以其能利也。若治疗肿乳痈,丹毒恶毒,则可捣汁饮之,其渣亦可敷贴。

《本草蒙筌》:益母草一名茺蔚,味辛、甘,气微温。无毒。单用最效,方载女科。总调胎产诸证,故加益母之名。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敷疔肿乳痈汁滴耳中,又主聤耳。细剉醋炒,马啮堪敷。且制硫黄,尤解蛇毒。多服消肿下水,久服益精轻身,子味相同,亦理胎产,善除目翳,易去心烦。(编者:内服外用可以治疗眼科、耳科疾病)

《本经逢原》:茺蔚入手少阴、足厥阴血分,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凡胎前产后所恃者,血气也。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然所谓补者,是散其瘀而营血受荫,非补养血气之谓。丹方以益母之嫩叶阴干,拌童便、陈酒,九蒸九晒,入四物汤料为丸,治产后诸证,但功专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实,大肠不固者勿用,为其性下行也。近世治番痧,腹痛呕逆,用以浓煎,少加生蜜,放温,恣饮有效,取其能散恶血也。

《得配本草》:益母草即茺蔚,制硫黄、雌黄、砒石。忌铁。辛、苦,平。入足厥阴经血分。行血而新血不伤,养血而瘀血不滞。利二便,治产后血胀,疗血逆大热,消乳痈,解蛇毒。得山楂炭,治产后血不止;得陈盐梅炭,止赤痢。入凉血药,治热血贯瞳人;佐当归,去风热。去瘀生用。崩漏,瞳子散大,二者禁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