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医案,治胃炎,肠道功能紊乱

案一、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

徐××,女,26岁。

初诊:1981年8月31日。

主诉:胃脘胀痛2年。

病史:胃痛史2年余。平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时感胃脘隐痛,食后腹胀,嘈杂灼热,嗳气频频,泛恶口干,形瘦乏力,面色少华。经查胃镜,并作病理检查。拟诊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舌脉:苔薄、舌质红、脉细。

辨证:郁热伤阴,胃失和降。

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西医)。

胃脘痛  (中医)。

治法:清热养阴,和胃降逆。。

方药:南沙参9g  川石斛12g  炒赤芍、白芍(各)9g  铁树叶30g  平地木15g  旋覆花9g(包)  代赭石15g(先煎)  制香附9g  八月札15g  大腹皮15g  九香虫5g  炒山楂、六曲(各)9g  佛手片5g

随访:上方随证加减服至一月余,脘痛消失,仅感胀满不适,至四月后诸恙均平,面色转红润,体重亦增,纳谷较馨,复查胃镜,病理报告炎症明显减轻,转为中、轻度。改服清胃冲剂,以资恐固。

按:慢性胃炎,祖国医学见于“胃脘痛”,“腹胀”等门。因热致病,历代医家早有论说,如《素问》指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张聿青医案》中记载:“木郁土中,中脘作痛胃脘之间时有烘热之象,脉细关弦,肝经之气火冲侮胃土。”今观本病多由木郁化火横逆犯胃所致。治疗当以调气清热和胃为主。病者平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土虚木乘而致胃痛,气郁化火则胃脘灼热,口干欲饮,胃阴受烁故舌红,治拟清热养阴和胃为主。

方中铁树叶、平地木以清泄胃热,沙参、石斛养阴和胃,参以香附、八月札、旋覆花、代赭石疏肝解郁,和胃降逆。铁树叶性凉味甘,《本草纲目拾遗》谓本品“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又谓“治一切心胃及气痛。”《中药大辞典》以为“攻能散瘀”。平土木,又名紫金牛。性味苦平,能治“心胃气痛”。二味相配,可平肝理气,清热和胃,对于脘痛灼热,病理炎症之改善,常获显效。

案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痛)

冯××,女,59岁。

初诊:1983年11月30日。

主诉:脘痛反复发作,近日加剧。

病史:胃病十余年,胃脘隐痛,缠绵不愈,口苦,嗳气频作,纳谷呆滞。

舌脉:舌质红,苔薄腻。

检查:中上腹轻度压痛,1983年11月17日曾在××医院作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大弯侧有一黄豆大小息肉,当即电灼。胃窦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增生,胃体粘膜较薄,见粘膜下网状血管和静脉显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辨证:肝失条达而气郁,胃失和降而气逆,久病入络而瘀阻,证属肝胃不和,兼挟瘀热。

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西医)。

胃脘痛  (中医)。

治法:调肝和胃,清化瘀热。

方药:软柴胡6g  炒黄芩9g  生白术9g  赤芍、白芍(各)9g  清炙甘草3g  铁树叶15g  平土木15g  八月札15g  旋覆花9g(包)  代赭石15g  香附9g  佛手片6g  炒枳壳6g  半枝莲30g  炙乌梅5g  白花蛇舌草30g  香谷芽12g     14帖

二诊:1984年8月16日。胃脘胀满隐痛已减,嗳气亦平,纳谷增进,但食后二小时有嘈杂感,脉细弦,舌苔薄,肝胃渐调,脾弱气虚,再予疏肝和胃,健脾安中。

处方:软柴胡6g  炒黄芩9g  生白术9g  淮山药9g  香扁豆9g  制香附9g  赤芍、白芍(各)9g  清炙甘草3g  铁树叶15g  平土木15g  八月札15g  佛手片6g  炒枳壳6g  白花蛇舌草30g  香谷芽12g         14帖

随访:患者坚持服药一年,胃脘胀痛大减,唯饮食不慎时仍稍有胀痛,平时食纳已馨,精神亦振,1984年12月6日××医院胃镜复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窦炎、萎缩性胃体炎。症状缓解,胃镜及粘膜病理变化均见好转。

按:《杂病源流犀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g也”。从本例临床表现的脘痛,胀满、口苦、嗳气等症状分析,均属肝胆郁热犯胃,久痛入络之征,故取四逆散合旋覆代赭石汤疏肝和胃,升降并调,再增入黄芩、赤芍、平地木、白花蛇舌草清热消肿,活血化瘀。尝见《本草纲目拾遗》载铁树叶有“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的功能,因默志之,并常采用以配芍药,甘草,治肝气相乘而引起的胃脘疼痛,颇获灵验,赵氏之说,洵不诬也。

案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胃痞)

周××,女,38岁。

初诊:1991年5月21日。

主诉:胃脘胀满伴嗳气,嘈杂。

病史:萎缩性胃炎病史2年,反复中脘胀满,食后更甚,嗳气无泛酸,嘈杂便溏,口干引饮。

舌脉:舌质红少润,苔少,脉细。

检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病理示:中度萎缩性胃炎,重度肠化。血抗HP抗体阳性,HP涂片阳性,HP快速试验阳性。

辨证:肝胃不和,气滞热郁,脾气虚弱,胃阴受烁。

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  (西医)。

胃痞  (中医)。

治法:调肝和胃,理气清热,益阴健脾。

方药:川石斛9g  炒山药9g  香扁豆9g  炒白术9g  赤芍、白芍(各)9g  水炙甘草3g  连翘9g  黄芩9g  八月札15g  玉蝴蝶5g  炒枳壳9g  徐长卿15g  白花蛇舌草30g  白英15g  香谷芽12g            30帖

二诊:91年7月24日。胃脘胀满较减,嗳气,嘈杂,便形不实,胃纳较馨,舌红润,台薄黄,脉细,再拟前法加减。

处方:川石斛9g  炒山药9g  香扁豆9g  赤芍、白芍(各)9g  水炙甘草3g  连翘9g  炒黄芩9g  旋覆花9g(包)  代赭石30g  八月札15g  玉蝴蝶5g  徐长卿15g  白花蛇舌草30g  白英15g  荷叶炭9g  香谷芽12g

另:保和片,每日3次,每次3片。

随访:患者服药3月余,临床症状消失,体重略增,大便尚调,于9月初胃镜复查:胃窦炎、萎缩性胃炎,病理:轻度萎缩性胃炎,HP涂片阴性,HP快速试验阴性,血HP抗体阴性。疗效显著。继续巩固治疗数月,嘱注意饮食调摄。

按: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发病密切相关,本案治疗前HP检查均为阳性,经治疗数月后,不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复查HP涂片,培养及血清HP抗体,均已转阴,说明本方立足于清热理气,疏调肝胃,健脾养阴,不仅使脾胃功能得到协调恢复,同时具有清除幽门螺杆菌作用。

案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便血)

戚××,男,40岁。

初诊:1990年3月6日。

主诉:黑便二天,中脘隐痛。

病史:有胃痛病史多年,平时喜食辛辣,近周来中脘隐痛,食后则舒,泛吐酸水,昨起大便色黑,如柏油状(二次),口苦口臭。精神疲乏。

舌脉:苔黄腻,舌红,脉弦滑。

检查:面色少华,BP 106/70mmHg,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辨证:胃中积热,络损血溢。

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西医)。

便血  (中医)。

治法:清胃泻火,凉营止血,和胃安中。

方药:炒白术9g  炒黄芩9g  川黄连5g  黑山栀9g  白芨片9g  仙鹤草30g  侧柏叶9g  槐花炭15g  白芍9g  炙甘草3g  煅瓦楞15g  炙白螺丝壳15g  凤凰衣6g  炒山楂、六曲(各)9g  香谷芽12g        3帖

另:参三七粉4g(分吞)

嘱:进流汁饮食,如黑便不止,可来院急诊。

随访:患者遵医嘱,服药3剂,大便呈褐色(糊状),每日1次,复查大便隐血(+);续服3剂,大便色已转黄,大便隐血试验转阴。

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颇为多见,中医辨证尚属“血证,便血”范畴,虽有远血、近血之分,关键辨其寒热虚实。本案患者因过食辛辣,热郁日久,灼伤胃络,络损则血不循经而外溢,血入肠道,随糟粕而下,使大便色黑。凡见出血之证,止血当为首务,故选仙鹤草、白芨片、侧柏叶等凉营止血,然而动血之因是由于火热之过,故清胃泻火以治其本,选用黄连、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再辅助瓦楞、螺丝壳止酸以和胃;白芍、甘草敛以缓急;三七粉祛瘀止血。众药相伍,使热清火降,瘀祛新生,血循经而行,故止血之功甚速矣。

案五、肠功能紊乱

李××,男,40岁。

初诊:1991年2月19日。

主诉:大便溏泄,腹部阵痛。

病史:大便溏泄已久,每多腹痛阵作,泻后痛减,偶有粘冻便,日行2-3次,形瘦,纳呆。

舌脉:舌苔薄腻,脉弦细。

检查:大便常规无异常,大便培养阴性,钡灌肠摄片无异常。

辨证:木旺侮土,胃肠不和,运化失司。

诊断:肠功能紊乱  (西医)。

泄泻  (中医)。

治法:抑肝扶脾,健脾助运以和肠胃。

方药:炒白术9g  炒白芍9g  防风炭9g  炒陈皮6g  炙甘草3g  蚂蚁草30g  炮姜炭6g  黄芩炭9g  炒山药9g  煨木香9g  台乌药9g  炒山楂、六曲(各)9g  香谷芽12g

随访:患者以上方加减治疗半月余,大便次减,日行1~2次,便形较结,腹痛基本缓解,注意情志调摄,节制饮食,治疗2个月后,泻止痛缓,胃纳渐增。

按:泄泻之因甚多,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本案为肝旺脾虚,木郁乘脾,以致肝脾不协,脾湿不运,腹痛便溏,泄泻反复不已。据《医方考》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故治疗宜抑肝扶脾之法,痛泻要方加味。

方中白术健脾燥湿,白芍敛肝兼能缓急,陈皮化湿和中,疏理气机,防风味辛性温归肝入脾,助术、芍以理肝舒脾能散气滞,又取其“风能胜湿”之意,炒炭成性,益增止泻之功。此外,黄芩配炮姜,寒温并用,白术伍楂曲,消补相参。药后湿化脾运,气调肝达,痛泻止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