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掌故】中外火柴商之间的较量
时光流逝,往事如烟,但老一代实业家却忘不了惠临火柴公司和外商较量的故事。
辛亥革命前,东北火柴工业全部被日本所垄断。据《满洲地方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天省进口日本火柴达5万箱(每箱240包),按奉天同年人口计算,人均达1.2包,销价比国货低得多,这就使国产火柴在市场上无立锥之地。不久,日本人又在沈阳大西关办起“东亚燐寸(火柴)会社”来,产品还销往吉林、黑龙江等地。
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民众强烈不满,不断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1922年,沈阳新城子人张惠临(又名张志良)为发展实业,挽回利权,以“纯华商为限”募集奉票18万元,在皇寺附近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火柴工厂——“惠临”火柴股份公司。
“惠临”生产麒麟牌红头火柴和双鹤牌黑头安全火柴,产品质量好,售价低,一投入市场就倍受社会各界欢迎,生意日渐兴隆,而日高东亚燐寸会社的生产却每况日下。为挽回败局,“东亚燐寸会社”便与另一日商“奉天燐寸会社”合并,以图最后挣扎。但惠临公司终以优质价廉取胜,使奉天燐寸会社不得不于1924年7月宣告倒闭,惠临公司便以18万日元把它的全部资产收买过来。
惠临公司挤垮日商,沈阳实业界人士莫不笑逐颜开,“惠临”也因此名声大振。但张惠临不满足于现状,又改革机构,扩大生产,把原日商厂址作总厂,惠临公司原址作分厂,同时开工,日产火柴达百箱,年产3万余箱,使进口火柴由1921年的48564箱锐减到1925年的945箱,把日本火柴彻底地赶出了辽宁市场。
可是,当时东北各地还有日商设立的火柴厂10家,每年可产火柴50万箱,生产过剩。
1925年以来,世界火柴大王瑞典火柴公司又以成本价的半额向中国倾销火柴,倾销量从1925年起的3年间就增加7倍,占领了厦门、上海、大连、营口等地火柴市场,并直接向东北火柴工业投资。从1925年至1926年,它们几乎收买了吉林、长春、大连等地日本火柴工业的大部股金,还在吉林开办一家专门生产火柴杆、火柴盒的木材加工厂,雄心勃勃,大有控制东北火柴市场之势。1929年,他们更以英国办厂为名,强行在商埠地修建厂房,企图开办瑞典火柴工厂。
这一来,惠临公司又面临新的挑战。在严峻形势面前,惠临公司倡导与吉林、长春、齐齐哈尔等地的火柴商(包括四家日商)大联合,组成“东三省火柴同业联合会”划定销售区域,规定了批发价格,协调各厂生产数量,力求在保持产销稳定的前提下,对付瑞典这个实力雄厚、咄咄逼人的对手。
当时张学良主政东北,他积极支持发展民族工商业,令辽宁省政府断然驳回瑞典商人所谓“英国办厂”要求。1930年8月,东北政务委员会又发布《东北火柴专卖条例》,组成“东北火柴同业会”,并在税收上对中国火柴厂实行某些优待,这就沉重地打击了日本,瑞典火柴工业,使惠临公司在地方政权的保护下,可继续得到发展。
张惠临曾任奉天总商会会长、全国工商联合会会长、东三省监运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他誓不为虎作伥,于1932年1月毅然辞职,退居大连,在黑石礁建立“张松叟花园一座”以养花卖花为生。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沈阳养老,1947年3月病故。他虽离世,但他创办的惠临火柴公司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作者:慕韩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