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前的事能被记住吗?好记性,也能“鸡”?

在我的脑海里,似乎有着那么一些片段,比如1岁左右,我妈抱着我拍照;2岁多,爷爷带着我在热闹的市区散步,我差点走丢了……

但是,对于这些片段的真实性,我是存疑的。记忆太模糊了,我也不确定我是否真的记得这些场景,亦或是后来想象出的。比如,有可能是我长大一些后看到照片,想象出了当时拍照的情景,之后无数次看到照片,不断强化,于是大脑把想象当作了真实;或是多次听到妈妈讲述我差点走丢这件事,便根据大人们的讲述“脑补”了一个片段:我不让爷爷牵着,一个劲往前跑,最终一个人站在人潮里看不到爷爷了,只见到无数双腿从我眼前晃过。

其实很多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语言学家都探索过有关婴幼儿记忆的问题。

不可否认记忆力有个体差异。但记忆力后天可以被改善吗?如何改善?记忆力更好的人会更聪明吗?

科学也许暂时无法创造出机器猫的“记忆面包”,但记忆力对生命的影响,确实有迹可循,一起来看看吧。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不记得3、4岁以前的事情,而且对3至7岁之间发生的事,记忆也通常不完整,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童年失忆症”(childhood amnesia)。

据认知心理学家估计,人们拥有最早记忆的平均年龄是3.5岁。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在3、4岁以前完全没有记忆力。如果婴儿没有记忆,他们又是如何学会语言,认识爸爸妈妈和周围世界的呢?显然,婴儿出生不久就能分辨人脸,认识爸爸妈妈了。

那为什么我们记不住3岁以前的事?

难道是因为发生在很久以前,我们的记忆自然淡化了吗?这种解释显然不具什么说服力。因为当我们到了40岁左右,仍然可以对青春期有着非常强烈的记忆,尽管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对十多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太可能记得1、2岁时发生的事,即使这些事情不过发生在10年前。

过去人们认为,我们之所以不能记住婴幼儿时期的事情,是因为那时我们还无法对发生的事情形成记忆。既然当时就没记住,那就更别提以后想起来啦。

但是,很多研究发现,婴幼儿也可以形成记忆,只不过在脑海中停留的时间比较短罢了。换句话说,婴幼儿只是很“健忘”。

一项教小孩子模仿某个动作的实验发现:

  • 6个月大婴儿的记忆能力可以保持24小时;

  • 9个月大时记忆能持续1个月;

  • 到20个月大的时候,记忆可以持续1年左右。

有趣的是,近期利用老鼠开展的研究表明,虽然生命早期的情景记忆明显丧失,那些潜在的记忆痕迹仍然长时间存在着,并且可能在后期被触发。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婴幼儿创伤可以影响成年后的行为,而且可能增加未来出现精神障碍的风险。

所以,千万别因为孩子记不住事,就伤害他们哦!请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们,及时地回应他们。他们虽然善于原谅,但或许伤痕仍然潜藏在内心深处。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长期记忆依赖于语言,只有当我们掌握了说话的能力,才能对短期记忆重新编码,加深印象,进而形成长期的记忆。

想想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似乎真的很有道理:如果孩子还不会说话,即使他们记住了一些事情我们也无从得知;当他可以一遍遍地回忆和复述,的确有助于记忆。

但比较新的理论认为,婴幼儿时期大脑的迅速发育是导致他们“健忘”的主要原因。

婴幼儿期,大脑处于一个快速发育的阶段。出生的时候,小婴儿的大脑还只有成人的1/4大小,到两岁的时候,就长到了成人的3/4。

在这个阶段,大脑中新的神经元生成速度非常快,在海马体中更是如此,而海马体正是与情景记忆有关的区域。科学家们认为,这种以非常快的速度产生新神经元的结果就是,新的神经元末端突触会迅速替代原有的的神经元联系,使得原本的记忆信号很快被抹掉,从而导致了“童年失忆症”

虽然我们记事的平均年龄是3.5岁,但为什么有的人要早一些,有的人晚一些?

具体的原因还没有定论,但美国华人科学家、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Wang Qi,曾经开展了多项有关早期记忆的研究。她的研究结果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在一项研究中,她找来了137名中国大学生和119名美国大学生,请他们描述自己最早的童年记忆。结果发现,中美两国大学生在叙事内容和风格上都存在差异。美国同学的故事普遍更长、更详细,而且更以自我为中心,而中国同学的故事则更简洁、更围绕事实来讲诉。

除此之外,中国大学生的最早童年记忆平均比美国大学生晚了6个月。

在另一项研究中,Wang Qi和同事让41位美国和中国母亲分别与她们3岁的孩子谈论过去发生的两件事和一个故事。结果发现,美国母亲和孩子的对话风格更加详细、更独立,母亲也更关注孩子个人的观点、角色和感受。相较之下,中国母亲的描述就没有那么细致,并且对其中涉及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出很高的关注。研究者认为,儿童早期的社会语言经历可能会对他们早期儿童记忆的年龄和内容产生影响。

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如果希望孩子能够记住更多自己的幼年经历,我们可以更多地,详细地为孩子“复盘事情经过”,围绕孩子来讲述ta一天的经历,关注孩子的个人观点和感受。

和孩子一起回忆这样做:

记忆力,

其实名叫“工作记忆”

人的记忆有很多种类,其中有种记忆名叫“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帮助人类进行认知活动。简单地说,孩子在学习、思考时所使用的记忆,就叫做“工作记忆”。比如:心算加减乘除法、记住并复述老师刚刚讲的知识点、记住手机号、密码、用到的就是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会产生。婴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具有原始的工作记忆能力,然后在6-10月龄之间,他们迅速发展出了类似成年人的工作记忆系统。这使得他们能够凭借记忆,处理某些信息,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

人们平时常说“要提高孩子的记忆力”,这个“记忆力”其实就是“工作记忆”。

记忆力好的孩子,有可能更聪明

记忆力好的孩子,他们往往能存储更多的信息以更好地解决新问题。这就跟电脑的内存大,运行速度会快一些道理类似。

有研究发现,学龄前记忆力更好的孩子,上学后的成绩也有可能会更好,所以更不容易辍学而那些记忆力较差的幼儿,则有更大的可能性在高中时辍学。

但是,决定程序运行速度和准确性的,不仅仅是“内存”——学习不好的孩子,不一定智商低。

很多老师容易把孩子学习差归因为孩子比较苯,可真相却是,很多学习差的孩子智商并不低,他们只是记忆力比较差——短时间内,他们能记住的知识点数量比一般的孩子要少一点。

其实,对于这些孩子,如果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记忆容量改进教学方法,就会更好地帮助孩子记得和理解知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孩子学知识时,学完下一个,就忘了前面刚学的内容,就好像之前的信息被新知识“挤出去”了。

这真的不是因为孩子没专心听或者苯!其实是,孩子消化知识的时间比大人长,或者说一些孩子比另外一些需要的时间长。

学习两个相似的知识时,一些孩子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建立复杂的联系,所以会暂时“失忆”。这种情况,其实可以再继续给孩子关于知识点更多的信息,并让孩子休息好,过两天后,孩子失去的记忆又会重新回来,并记得更牢。

一些关于记忆力的“冷知识”

  • 一个很会说谎的孩子,记忆力肯定很好,他更会处理好各种言语信息,让你感觉不出破绽。

  • 康奈尔大学发现,法庭上孩子的“证词”会比大人的可靠因为,孩子的证词更偏向于描述自己记住的事实;但大人的证词里,往往因为加入自己的主观理解,而变得更为虚假。

  • 有时候一些人不遵守社会规则,不是不愿意,可能是ta记性不好。美国最新的研究表明,记忆力好的人,能够更好地遵守政府的疫情防控规定,做到戴好口罩、社交隔离。

可以的。

研究发现,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干预,对于提高记忆力是有帮助的。我们在家就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

  • 学龄前的孩子可以多和其他小朋友玩过家家游戏。因为过家家可以让小朋友练习记住自己的角色、其他人的角色,从而帮助他们锻炼记忆力。

△我经常会让妞妞编个小故事,告诉她10分钟后我会过来听她讲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让她学会独自玩、并且有利于她创造力、记忆力的发展。

  • 还可以练习呼吸和冥想,这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集中注意力。

  •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剧烈的有氧运动(如足球、篮球和跳绳)已显示出对于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帮助。

  • 限制孩子的屏幕时间(电子游戏、玩手机、平板电脑、看电视)也是改善记忆力很好的方法。

  • 还有研究发现,双语和学习乐器的孩子会相对其他孩子有更好的记忆力。这可能是因为双语和学习乐器锻炼了孩子的大脑同时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很多妈妈都会问,两三岁的孩子反正也不记事,是不是谁带都一样?早教是不是就是陪孩子玩,其实没多大用处?

No no no……

2-4岁是孩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经验的时期。学龄前孩子的大脑需要获得足够多的健康刺激来发展学习和记忆力。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孩子0-3岁的时候就要参与进孩子的早期学习活动中,比如读书给孩子听、陪孩子玩适合他发展的玩具等。

WHO还强调了在抚育宝宝时,要注意的五个要点:良好的健康、适当的营养、回应性照护、安全和安全感、早期学习的机会。

△《Improving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WHO Guideline》

特别是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感觉有安全感真的很重要!!

年幼的孩子如果经历了不愉快和痛苦,看起来他们会在七岁之后,大部分都忘记。实际上,这些记忆的痕迹还潜伏在他们的身体里,影响着他们成年后的行为,比如,长大后遇到了“童年阴影”的类似情景时,他们的身体还是会下意识地避开。

早教,其实并不只有上了早教班的才算,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才是最最重要的早教。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家长才是他们漫漫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老师”,尤其在2岁以前,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开始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依恋关系的质量可以对他们未来的教育产生很大影响。

一项由明尼苏达大学、特拉华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研究显示,儿童早期照料经历的质量与儿童的社会和认知发展有着持久的联系,且这一效果至少会持续到青春期。

更详细一点说,如果母亲对孩子给出的信号予以适当、及时的反应,积极与孩子互动,并且为孩子探索四周提供一个安全的基础(该研究将这种照顾模式称为敏感照顾),那么这将有助于孩子在以后获得更为成功的社交和学业发展。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243名不同种族,但都出生贫困的新生儿,从出生一直追踪观察到他们32岁。在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里,研究者对这些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互动进行了四次观察。在此后的童年和青春期的多个阶段里,又从老师那里获得了孩子在同龄人中的相对表现,并让孩子完成了学业成绩的标准化测试。等到这些孩子长到20多和30岁出头的时候,研究者与孩子们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的学历,并讨论他们的恋爱经历。

经过分析,研究者得出结论,那些在生命早期受到过敏感照顾的人,在生命的头30年里始终在社交和学业上表现较好。调整了社会经济因素、儿童性别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后,研究发现,相比社交能力,早期照顾经历对孩子学业表现的影响更为明显。虽然研究也发现家庭的经济能力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预测因素,但这并没有掩盖早期照料经历对个人学业持续而长期的影响。

所以,就算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有记忆,爸爸妈妈也不要以“反正ta长大了也不记得”为理由不和孩子积极互动,那些在孩子脑海里留下的记忆痕迹或许会温暖他们一生。

即便没有,那些一起度过的日日夜夜,它们也会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永远改变我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Why you can’t remember being a baby? https://qbi.uq.edu.au/brain/learning-memory/why-you-cant-remember-being-baby

2.     Cornell Chronicle, Americans and Chinese recall memories very differently, indicating the impact of cultures on 'self-concept’, https://news.cornell.edu/stories/2001/06/americans-chinese-have-different-childhood-memories

3.     EurekAlert! Early caregiving experiences have long-term effects on social relationships, achievement,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4-12/sfri-ece121114.php

4. Patricia J. Bauer, Marina Larkina. The onset of childhood amnesia in childhood: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urse and determinants of forgetting of early-life events. Memory, 2013.

5.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hildren's Memory May Be More Reliable Than Adults' In Court Cases.'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17 March 2008.

6. Ohio State University. ''Delayed remembering': Kids can remember tomorrow what they forgot today.'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21 September 2015.

7. Kenneth R. Light, Stefan Kolata, Christopher Wass, Alexander Denman-Brice, Ryan Zagalsky, and Louis D. Matzel.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Promotes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ies in Genetically Heterogeneous Mice. Current Biology, 2010.

8. Tracy Packiam Alloway, Fiona McCallum, Ross G. Alloway, Elena Hoicka. Liar, liar, working memory on fire: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in childhood verbal decep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15; 137: 30

9. 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 'Good working memory can make you a better liar.'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20 June 2015.

1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Riverside. (2020, July 10). Couldn't socially distance? Blame your working memory.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rch 16, 2021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7/200710212241.htm

11. Durham University. (2008, February 29). Children's Under-achievement Could Be Down To Poor Working Memory.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rch 15, 2021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02/080227205111.htm

12. Kenneth R. Light, Stefan Kolata, Christopher Wass, Alexander Denman-Brice, Ryan Zagalsky, and Louis D. Matzel.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Promotes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ies in Genetically Heterogeneous Mice. Current Biology, 2010.

13. Brain and Cognition,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Improving intelligence – Changing brain activity,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8262612000309

14.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Memory training unlikely to help in treating ADHD, boosting IQ.'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31 May 2012.

15. Kevin M. Beaver, Joseph A. Schwartz, Mohammed Said Al-Ghamdi, Ahmed Nezar Kobeisy, Curtis S. Dunkel, Dimitri van der Linden. A closer look at the role of parenting-related influences on verbal intelligence over the life course: Results from an adoption-based research design. Intelligence, 2014; 46: 179.

16. Nan Likimberly Yoltonbruce P. Lanphearaimin Chenheidi J. Kalkwarf joseph M. Braun. Impact of Early‐Life Weight Status on Cognitive Abilities in Children. Obesity, 2018

17. Kathryn M Abel, Hein Heuvelman, Dheeraj Rai, Nicholas J Timpson, Jane Sarginson, Rebekah Shallcross, Heather Mitchell, Holly Hope, Richard Emsley. Intelligence in offspring born to women exposed to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Wellcome Open Research, 2019; 4: 107

18. Sala and Gobet. Cognitive and academic benefits of music training with children: A multilevel meta-analysis. Memory & Cognition, 2020.

19. Lisa G. Smithers, Rebecca K. Golley, Murthy N. Mittinty, Laima Brazionis, Kate Northstone, Pauline Emmett, John W. Lynch. Dietary patterns at 6, 15 and 24 months of age are associated with IQ at 8 years of age.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2; 27 (7): 525

20. T. L. Harrison, Z. Shipstead, K. L. Hicks, D. Z. Hambrick, T. S. Redick, R. W. Engle.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May Increase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but Not Fluid Intellig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3.

21. WHO,Improving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020986

22. Caroline Fitzpatrick, Isabelle Archambault, Michel Janosz, Linda S. Pagani. Early childhood working memory forecasts high school dropout risk. Intelligence, 2015; 53: 160.

23. Julia Morales, Alejandra Calvo, Ellen Bialystok. Working memory development in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childr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13; 114 (2): 187.

(0)

相关推荐

  • 轻音乐《Childhood Memory》唤起童年甜蜜回忆

    导读 童年是唱不完的歌,是读不懂的诗,是走了很远却回不去的长路. 所以不要停止记录,让这些日常的快乐历久弥新,成为最珍贵的回忆. Childhood Memory Bandari - Relaxati ...

  • 3岁前的事,你还记得多少?99%的人,可能都已经忘了

    记忆,是人类大脑最精妙的一项功能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难忘回忆.尤其是童年时期的记忆,可能会影响一生,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虽然我们对小时候有记忆,但对3岁以前的事情却 ...

  • 宝宝1岁前 这些事爸妈要做好

    获得专业育婴师定制备孕至6岁育儿知识 在人生的第一年里,小宝贝每时每刻都在发育成长,不断学会各种技能.在这一段时间,妈妈要记得为孩子做好以下这些事情. 新生儿 此时,小宝宝的视力范围很有限,约为15- ...

  • 孩子13岁前父母必须做到这3件事! 再难也要做到

    孩子有85%~90%的性格,是在7~12岁形成的,这个时期,被称为"性格形成期".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教育可塑性是最大的,如果父母为孩子施以正确的价值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孩子就 ...

  • 30岁前不要去在乎的29件事

    30岁前不要去在乎的29件事 1.放弃    把握的反面就是放弃,选择了一个机会,就等于放弃了其他所有的可能.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这不是功亏一篑,这不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了 ...

  • 曾国藩:30岁前做对两件事,人脉会主动找上门来

    曾国藩出生农民家庭,他30岁才进入官场,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做到封侯拜相的位置上,是草根逆袭的典范,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没有任何背景的曾国藩,是如何成功的呢?这些,都和他善于积累人脉 ...

  • 3岁前孩子应该经历的15件事是什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快跑.走路.踩水--这些对于成年人来说很无聊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很有意义.让他们体验感受!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走路.打砸抢.踩水--这些对于成年人来说很无聊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很有意 ...

  • 一先生说:三十岁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三十岁后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吧

    一: 30岁以前,我喜欢XX,喜欢励志歌曲,电影,小说,成功学.以前遇到个女人,就想请她吃饭,就想带她回家.曾经读些鼓舞人心的东西,我就想大喊大叫,义愤填膺.现在看到鼓舞人心的东西就有点头疼,有些东西 ...

  • 2岁前,别逼孩子做这5件事,后果可能危害一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 完整的个体 有着自己的成长规律和节奏 忽略这一点 强迫孩子成长为"父母期待的样子" 结果可能往往事与愿违 比如,以下这5件事 逼孩子分享 分享本身是一件好事, ...

  • 2岁前不做这件事,以后孩子会越来越难带!

    在提倡孩子要放养的年代,很多父母都会对规则感到反感.很多妈妈一心想让孩子拥有一个自由自在的童年. 这其实是对规则的误解,讲规则并不是让孩子变乖,而是让他们养成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学会保护自己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