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一个拥有施虐倾向的人,往往具有这三点特征,小心了!
点击蓝字
小明老师语录:

每个人都只能属于他自己,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借口剥夺,哪怕是家人、亲人、哪怕以爱的名义、怕失去的名义、为孩子着想的名义。孤独的存在,也是自立,自尊,自信的附属物,是一个人成熟的另类标志。
《三字经》里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根据联系理论,人性本善。因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属性是理性,是文明,而人天然能够习得文明,这样的本质决定了人本善。
所有人性的恶都源自非理性。
施虐就是一种扭曲的心理现象,从给他人造成的痛苦中获得力求的心理倾向。
施虐基本上有两种:
性施虐和施虐人性品质。

前者是从配偶的羞辱或痛苦之中去体验性兴奋的一种心理倾向。
后者则是迫害或虐待他人的欲望一类的心理倾向。
心理学家认为:
施虐行为,是一个人性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个体行为,它折射了一个社会问题,也造成了不安全隐患。和每个人都有息息相关!
那么,如何才能从在人群中发现他们呢?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有施虐倾向的人,具有这三点特征,小心了!
01
童年时无痛苦的体验

小时候和伙伴做过很多残忍的事情,抓知了用火烤,逮住甲虫,玩腻了就用脚踩的稀巴烂,甚至参与用汽油烧活老鼠等等!
因为完全不知生死痛苦,感同身受这种东西!
人类通常情况下为获取食物,材料等原料宰杀动物算的上猎杀,或者出于紧急状态保护自己击杀动物。
通常情况下,当人并不需要食物和动物身体作为材料时,伤害或折磨无法对自己造成任何伤害的动物,就是虐待动物。
有的人从小特别喜欢杀鸡杀鱼杀鸽子,最开始害怕一刀剁头到现在可以放鸡血,他们不知道我特别享受剖开鸡肚子把内脏一把抓出来的感觉。
有的人,家里养的宠物狗,犯错误就把它关在笼子里,拿着零食在它面前喂另一只狗吃,故意气它。
有时候,小动物不听话,控制不住会打小动物,或者把它扔床上,但是打的虽然不是很重,打完之后,又立马感觉很后悔,感觉它好可怜然后又把它抱住对它说话,说不是故意的,这也是在虐待小动物。
人虐待动物,是因为不能理解及感同身受!为了很单纯的目的,好玩或者是炫耀……
02
为何施虐——缺爱是根源

幼儿时期是能力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现在许多家长无法与孩子建立平等亲密的关系。
如果童年家庭关爱缺失,有可能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可能无法给予其他人和物的关爱,人生消极,不自爱和热爱生活,对待一切都冷酷冷漠,嫉妒心强,易怒易与人起争执,心理扭曲及狭隘、无安全感等等。
缺爱家庭孩子易发暴力。施虐者很多存在严重与家庭分离的事实。
对于施虐,如果在后来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好的人际交往,失去了调整的机会,可能形成人格的偏离,越走越远!
03
施虐者不易沟通善于伪装

是否会与你进行沟通,这是识别施虐者的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如果在一段关系之中,缺乏了沟通和交流,那这段关系必然变成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控制。通过沉默,营造出一种孤独,冷漠的氛围,让对方在内心煎熬中渐渐崩溃,从而对受害者进行惩罚。发展到后来,就会慢慢变成心理虐待。

心理虐待者有两种:
一种是不知道自己正在犯错误(多见于家庭关系);
一种是本身就能从虐待他人中获得变态的心理满足(多见于朋友,恋人)。
因为心理虐待具有隐蔽性,而且施虐者一般是我们亲近的人,所以他们往往不会承认,或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对于第二种人,他们往往会把你的情感支持(朋友、家人或同伴)中隔离出来,因为他们希望你依赖他们,而他们不希望他们的把戏被看穿。
这些虐待的人会有很高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对感情脆弱的人极有吸引力(常见于朋友关系)。这是他们的魅力,所以才能吸引到你的依赖。但一旦你依赖了对方,这些人就可以控制你了,并对你进行心理虐待。

小明语录:
我们也许终生都不能,驱除潜意识里面的那些黑暗,但我们可以增强自己潜意识卫兵的力量,守护好自已。
心理学家认为:
第一,施虐者对虐待动物的后果一无所知,认为虐待是合理的,认为虐待动物是对自己有益的。

第二,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特征,比如同情心,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紧张程度和压力水平,社会控制水平,动物的性质,以及个体的社会地位,共同决定了施虐者的行为。
第三, 他们喜欢伤害别人,因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强大。 他们只是享受痛苦和暴力。这群人患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不会自行消失。心理治疗对他们至关重要。
结语:你所要做的就是记住这些施虐的特征,远离施虐者。这将使你不再成为心理虐待的受害者。
小明老师心理书籍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
符号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到一面国旗,小到文章里面的一个标点,都是符号。
有些符号,刚刚被创造出来,也有些符号,已经沿用了数千年,他们和人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
当我们的心灵遇到困扰的时候,是否也能够找到一个符号代替?
符号是否可以带领我们解决问题?《文化艺术符号治疗》一书将为您解读符号治疗的神奇魔力,从学术和文化两种视觉,为你揭开人和符号之间的秘密。
——赵小明


中国心理圈
手把手心理实操训练模式创始人
中国心理圈真正教实操的老师
赵小明个人简历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原创作者:赵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