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瑰宝,佛光寺的兴衰历程
作者简介:赵子文(网名:笑口常开),五台县蒋坊村人氏,生于五一年,七一年于太原参加工作,至今在太原居住近五十年,现已退休。平生喜欢读书,写点杂感,作为自娱自乐充实自已的生活。
五台瑰宝,佛光寺的兴衰历程(原创)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北十里有余的佛光村南侧,距五台县城32公里,离台怀镇47公里。属豆村镇辖区,从豆村沿繁五公路往北走8华里到闫家寨村口往东走2华里许就能到达佛光寺。此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古建筑悠久的寺庙瑰宝之一。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坐东向西,海拨1300米,南、北、东三面峰峦紧抱,魏峨苍郁,一座青瓦红墙的古刹坐落在其中。山门西面略显低洼,但豁朗开阔。寺院的东大殿背后就是郁郁葱葱的东山主峰,整个寺院呈梯田式格局,东高西低地形,分上中下三层院落,与别的寺庙相比显得此院的建筑更加雄伟而幽静奇特。整个寺院有殿,堂,楼、阁、房、厩、舍等120余间。除东大殿七间为唐代木构建筑,下院靠山门北侧的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建筑群均为明、清以后所建。东大殿东南侧有一座北魏始建的祖师墓塔,从祖师塔的记载中可看到佛光寺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东大殿门口和下层院文殊殿南侧各有一座经幢,这两座经憧都属于唐朝建筑物,对考查佛光寺历史具有很大帮助和参考价值。
相传、北魏时期(公元471年一499年始建)孝文帝从古都平城(即:今大同)前往五台山朝佛,路宿此处,早上起来看到此处佛光四射,光芒五彩缤纷。顿觉有一种祥瑞之气象,心中大喜,此征兆是文殊菩萨点化。随命人在此建寺一座,并命名为佛光寺。到了唐代中期,佛光寺置有五大院,即:南禅院,白云院,华严院,单禅院,各寮院。当时在此经常进行大型佛事活动。大约在元和至长庆年间(公元806一824年),在现在的东大殿位置建起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高九丈五尺(约现在的三十二米左右)。这是有关资料记载的。当时寺院建筑规模非常宏大。据当地民间代代相传,最初的佛光寺每天早晚还需骑马关开山门。当地民间历代言传,现在的佛光寺只是在原先佛光寺的东南角的一个角落部分复建的,可想最先的佛光寺的规模是多么的宏伟壮观而宽大。
到了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的毁佛灭法运动中,五台诸多寺庙和众多僧众都受到了毁灭和追杀。佛光寺的三层九间高九丈五尺的弥勒大阁及其它殿堂都毁于一旦,仅留祖师塔一座。此塔坐落在现在的东大殿东南侧,是佛光寺唯一北魏建筑的实物。
现在的东大殿是在昔日的弥勒大殿的原址基础上修建的。在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在原佛光寺幸存的和尚愿诚禅师的组织下,由京城西安女施主宁公遇出资和众居士的布施积资的情况下重新建起了单层七间的现在的东大殿。此殿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暨第二早的建筑,(五台县南禅寺大殿是公元782年所建,佛光寺东大殿是公元857年复建,比南禅寺晚建75年),东大殿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东大殿纯属木结构建筑,没有一颗铁钉,全是榫卯结构,造型美观大气并能保持数千年之久不变形状。其殿结构是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34米。进深四间,17.66米。其柱网由内外两周组成,分内柱与外柱两部分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内槽和一周的外槽。内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的佛坛,正中五间塑有五尊主像,中间是释迦哞尼佛,左次间为弥勒佛,右次间为阿弥陀佛,两梢间的主像分别是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坛上还有散置菩萨及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山墙和后壁列置罗汉塑像二百九十六尊(这些众多罗汉属明代增塑,原为五百尊,1954年夏秋多雨,殿后山石倾塌,将佛殿后墙压毁,部分罗汉塑像被毁,因此仅剩余现在这些数量)。殿内还塑有女施主宁公遇和愿诚主持和尚等身塑像各一尊。
东大殿前中央五间设有板门,两尽端开直棂窗,这样殿内就会有较好的釆光。殿前的柱孑粗壮而优美,特别是配有漂亮的柱础,显的更加壮重而大气美观。前檐柱础作覆盆宝装莲花状,即如盆子倒扣,上雕莲花,每一莲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如意头,是唐代最通常的建筑风格,也是唐建的特色 。
中院南北两侧配房过去均为僧房和客房,现在南配房为办公室,北侧为管理人员及客人的住宿房舍。
文殊殿位于下层院山门北侧,此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距今有880多年,元至正十一年八月二日重修,距今已有660多年。在建筑结构上有着十分突出的特征。古人使用了长达三间大殿的粗大木材,以拖垂木和斜木相结,构成了近似近代的“人字柁架",扩大了跨度,减少了柱子,让室内的空间显的更大。这种结构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大胆创造的智慧。当地老百姓称此殿为无梁殿。可见此殿是具有一定独特的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历代流传赞誉。
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文殊菩萨骑狮塑像居中,两旁是胁侍菩萨。塑像的宝冠和衣褶繁复逼真,面像接近人生的现实。为宋以后塑像的特征。殿内东西山墙和后墙彩绘五百罗汉(现存245尊)。因年久多变,种种原因,原有的许多文物越来越少,当然这也和历史变迁有关。
元代时期佛光寺曾一度衰落,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至1435年),从河北蓟州游来一僧,法名本随,号照庵。重新整顿寺院,他有八大门徒,每徒发给化缘簿各走一方募化布施,随之补修东大殿,在东大殿增塑罗汉五百尊,维修文殊殿,并在殿内绘画五百罗汉(现存二百四十五尊)。至此佛光寺由以前的十方常住改为子孙庙。
建寺和护寺都应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否则沒有责任心,千年文物就会毁于一旦。本寺的下层院落,与文殊殿对应的南配殿的七间木构金代建筑普贤殿,还有附近五间木构建筑天王殿都是护理不慎,先后于明崇祯年间和清光绪年间被火焚烧毁灭的。同期的金代建筑仅留下了文殊殿。现在文殊殿对应的南配房是后建的。
现在佛光寺除了唐建的东大殿和下层院北侧金代建筑的文殊殿,剩余都是明清以后的建筑群。
现在的佛光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古建筑及唐塑艺术等文物瑰宝考古价值。她经历了多个朝代的风雨沧桑变迁,俨然是一个活化石的历史老人。但能闻名全国及世界,还得感谢为唐代遗构的发现者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假如把佛光寺比作是千里马,那梁、林夫妇就是当之无愧的伯乐。
梁思成先生从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表现唐代寺庙建筑规模的五台山图中看到“大佛光之寺"后,便在一九三七年六月同他的夫人和两位学生不畏艰辛以骑驴和骑骡为代步先后来五台南禅寺和佛光寺进行实地勘察,认真寻找历史证据线索。最终在佛光寺东大殿尘封的大梁上找到了唐建筑的文字纪录的墨迹有力历史证据。才使沉睡在深山佛地的佛光寺重新亮相于全国及世界而闻名。( 2020年8月20日完稿于太原)
文/赵子文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其他公众号如需转载,
请联系小编加白名单,严禁洗稿盗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