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那些事(一)构图
带有照相功能的手机出现后,原来只有少数人懂得摆弄的摄影落下了凡尘,高高在上的寒宫仙娥摇身一变成了邻家女孩。
手机胜在便于携带和操作,而且随着技术进步,手机摄影从硬件到算法越来越先进,成片画质越来越好,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甚至专业摄影师拍一拍这个世界的选择。
但要超越随手拍的记录层次,拍出有审美意义、自娱而娱人的作品,还是需要一定技巧。
什么是好的摄影作品?
这是一个审美的问题。
审美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只有人类才懂人类自己的审美,而理解不了其他动物的审美(如果它们有的话)。
反过来也一样,猴子看人,永远体会不了人眼中的“美丑”之别,它们大概率觉得这种全身没毛爬树还慢的玩意儿都丑得半死。
对于人类自己,审美又是一件很“大众”的事。审美有共性,也有个性,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追求个性,而不是相反。
某些只能感动自己的“个性化”审美,还是别拿出来“献丑”为好。
(某摄影赛事获奖作品,拍的似乎是作者亲奶奶)
言归正传。
人类审美时,接受画面的视觉冲击,获得视觉上的生理愉悦,是人类先天具备的本能。
心理层面以后有机会单说。
借用一下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的好照片三原则:
①鲜明的主题
②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
③画面简洁
后两者说的就是视觉上的事。
在视觉层面,构图是放置主体,反差是凸显主体。
那从构图说起。
构 图
千万不要神话构图,更不要生记死套各种构图“大法”,跪下来肯定不是看清问题的正确姿势。
记住一点,构图的所有目的都是从混乱中建立秩序,引导视线——引导视线到主体上去!
当然,熟悉一下流传已久的几种构图法,还是有好处的。
为锻炼一下归纳总结能力,建议边看边想一个小小的事实——
为什么下面这些构图法能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一、三分法
分横三分、竖三分两种。
一般将主体置于中'分',使之占据视野的中央而“夺”目。
横三分 竖三分
横三分例图:
竖三分例图:
二、九宫格法
一般将主体置于中'宫',同样占据视野的中央。
九宫法其实是三分法的变种。
例图:
三、对称法
人类甚至整个自然界,对对称的事物都怀有无药可救的好感。
在平面上,无论左右对称还是上下对称,几乎都代表着健康、威严、均衡、或趣味。
有些事物本身具备对称性,居家旅游中都不乏其例:
有时,对称可由倒影产生。
四、框架法
画面中的视觉元素构成框架结构,主体置于其中。
其实,框架和在书本上框画重点是一个道理,都是用一个包围结构,强调结构内的主体。
图例:
运用框架法的时候,“框架”既不能全无辨识度、也不能喧宾夺主。
在具体画面处理时,常常运用圧暗等手法将框架弱化到正好留下够用的辨识元素为止。
比如上图,视线直奔人物而去,并不会在(门框构成的)框架上多停留一秒,但也不妨碍观赏者秒懂框架就是门框。
同时,“框架”也可以是异形的:
灯光映射,使桥洞构成一个月牙形的包围结构,而鸭子们作为主体,游荡其中。
枝叶参差,形成一个独特的形状,围出一片天空来。
五、引导线法
用延伸或汇聚的直/曲线,将观赏者的视线引导向主体。
曲线作为引导线法的一种特例,有时单列而称为S线法、螺旋线法。
六、对角线法
将主体靠近对角线,使画面充满张力。
比如: 利用光影营造对角线。
利用自然或人工景物营造对角线: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对角线:
八、其他
提请注意,这些构图法并不是互相割裂排斥的。
比如上面有的图既符合框架法、又符合九宫法,有的图既符合框架法、又符合对角线法。
有空不妨试着多找几个出来,留言让我知道你知道了,呵呵。
PS. 某些自媒体吹捧有加的黄金螺旋法、三角形法等等,对解释视线引导毫无用处,纯粹扯淡,不懂装懂。
真不知道这种LOW法,能干什么。
烧脑时间到!
说了这么多,明白为什么这些构图能引导视线了么?
提供几个思考方向:
1、越靠近照片边缘,越容易被视线忽略(三分、九宫、对称、对角线);
2、越靠近引导线,越容易吸引视线;(引导线)
3、越强调,越容易吸引视线(框架)。
最后复习一下
看看下面这些照片用到哪些(不一定只有一种)构图方式:
摄影小提示
1、镜头提前擦净(用纸巾蘸点清水擦,又快又干净);
2、手别抖,手指别挡住镜头;
3、拍摄时多走动、勤蹲趴,多变换位置,寻找合适的镜头位置,获得独特视角;
一般情况下,请确保地平线的水平;
4、多拍几张,事后挑选可能有惊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