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辰日哭泣‘丧上丧’,犯了忌讳恐遭殃”,是咋回事?

前两天上网,看到了这么一句农村俗语:“辰日哭泣'丧上丧’,犯了忌讳恐遭殃”。由于这句俗语有些晦涩难懂,因此,尽管我对这句俗语认真思索了好久,但还是没有能够思索出这句俗语的意思来,于是,便向一位老农进行了请教,老农告诉我说,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这样的:

一、辰日哭泣“'丧上丧”

所谓的“辰日”,是指我国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其中某一天,一般来说,具体哪一天是辰日,需要通过查阅《万年历》获知,因为,“辰日”是很难确定的,依据规律,会每隔12天出现一次“辰日”,所以,很少有人能够准确计算出哪一天为“辰日”。

关于“辰日”的资料上这样说:

农历(阴历)的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是由甲、乙、丙、丁……等十个天干(干:主要、主干的意思,不是干燥的意思)与子、丑、寅……等12个地支(每一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一一轮流相对应组合得出的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因10与12的最小公约数为60,故每60年、60个月、60日、60个时辰轮回一次,这种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在中国运用了很长时间,影响深远,至今仍在使用。当然天干不同,所代表的纳音意义也不同,习惯上用地支称日,如甲辰、戊辰、庚辰等日,都简称为辰日。而每60天就会出现一个天干地支都相同的日子。

如果按照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说法来讲,辰日一共有五个,即戊辰日、庚辰日、壬辰日、甲辰日和丙辰日。同时,每一个辰日的纳音五行也是不一样的。古人将戊辰日的纳音五行归于大林木;将庚辰日的纳音五行归于白腊金;将壬辰日的纳音五行归于长流水;将甲辰日的纳音五行归于佛灯火;将丙辰日的纳音五行归于沙中土。按照古籍中的说法,每一个“辰日”所代表的吉凶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

所谓的“丧上丧”,其实是指所谓的“重丧”,而所谓的“重丧”则是指某一个家庭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连续死人的现象。

宋·江休复在《江邻几杂志》中称:

梅圣俞云:叔父为陕西漕知客卒。浴敛毕,他婢欲窃其衣,其尸热如火,惊告家人,遂传於外。或云不祥,此当有重丧。俄而婶氏卒。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梅圣俞(曾经)说过:(其)叔父在陕西做客时(不小心)被淹死了。(在其叔父的尸体)洗浴完毕并穿上寿衣后,(其叔父的)奴婢打算将(其叔父的)贴身寿衣偷走,但发现(其叔父的)尸体如同炭火一样热,于是,大惊,并将这一情况告诉给了(其叔父的)家人,(其叔父的)家人又将这一情况告诉给了其他人,其他人认为: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恐怕有“重丧”出现。结果是:没过几天,(梅圣俞)的婶婶也去世了。

汉朝王充在《论衡·辨祟》中称,“辰日不哭,哭有重丧。”王充的意思是说:在“辰日”这一天,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是不能哭泣的,否则,家中就会出现“重丧”现象。应该说,“重丧”说法的由来就出自王充之口。

二、犯了忌讳恐遭殃

忌讳一词出自《周礼·春官·小史》,意思是指某种“禁忌”,也就是说不允许做的某种事情。而“遭殃”是指遭遇困难或遇到麻烦。这句话的通篇意思是说:人们一定要遵守“不能在辰日哭泣”的规矩,否则,是一定会发生不可预测的事情的。

那么,“辰日哭泣'丧上丧’,犯了忌讳恐遭殃”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据称,历代的帝王将相无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会依照“规矩”而行。在帝王将相死亡后,他们的身后事都会严格按照“规矩”而进行,是绝对不会逾越“规矩”的。然而,无论哪朝哪代,也无论他们经历了几代皇帝,他们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向了灭亡,否则,就没有朝代更迭之说。由此可见,什么“规矩”?什么“忌讳”?统统都是人们凭空杜撰出来的东西。不但是没有任何道理的,而且,也是非常荒唐的。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来说是完全不能够采信的。毕竟,我们这一代人都崇尚科学,是不会相信这些凭空杜撰出来的东西的。

大家以为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