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记》和《堕落》:相似的悲剧背后,旁观者欺凌有多重?

《地下室手记》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64年时发表的中篇小说,其所蕴含的哲理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及其精神价值,直至现今依然被人们铭记。

而《堕落》是法国作家加缪在步入中年时期的作品,也是加缪的处于人生低谷时期写作的一部小说。

《地下室手记》与《堕落》

这两部小说的写作时间,几乎相差一个世纪,但是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及其对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旁观者欺凌”现象更为深入的挖掘,对于被欺凌者的生存状态的揭示极为深刻。

对于每一个现代人如何去规避被“旁观者”欺凌,和如何避免成为“旁观者”欺凌他人,这两部作品殊途同归,给予了深刻的关注与分析。

1.不同的身份背景,相似的旁观者欺凌

在《地下室手记》之中,有一半的篇幅,都是由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构成,而另一半则是主人公对于自己生活经历的一些回忆。也让我们明白了主人公为何到了自己人生的最为低潮的状态。

《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是俄罗斯彼得堡的八等文官,智商极高,但是心性敏感——在他的自白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他对于自我的不断的反思与内心的矛盾。

①形形色色的外界旁观者的嘲弄,使他对外界产生恐惧与仇恨

故事开头,就有着令人迷惑的疑问:主人公于年轻时获得了过世的远方亲戚的遗产之后,便辞职隐居在地下室中。

他为什么要隐居在地下室?他的人生为什么只剩下了逃离?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小说的下半部分有了更为详细的描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

自小失去父母的主人公,没有获得更多的家的温暖,这种缺爱的经历也使他的性格极为孤僻,对于自我的强调,与他人相比更为严重。

而在学生时代,主人公身上的贫穷与懦弱的标签,使他遭受的外部恶意及嘲弄更为严重。

更往后,脱离学校的主人公在工作的生涯之中也因为其贫困和卑微被自己的同事,甚至被社会上的各色人等嘲弄和鄙视。

长期遭受有色眼光待遇之下,主人公对于自己的生命,对于自己的自我,产生了怀疑,也使他对于外在的环境及其社会产生了深刻的仇恨。

逆反心理占据了他的心灵,它通过远离的方式,去追求躲避这一切的途径。

在第一部分的内心独白之中,《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对于自己的人格产生了怀疑,在生活中表现出了许多矛盾的地方:

  • 他想表现的跟社会上那些具有恶意的人一样凶狠,但是内心却无法原谅自己的虚伪。
  • 他意识到,美好的世界在外界之中真正存在,但是却又摆脱不了自己黑暗的自我剖析。
  • 他又想讲那些侮辱与鄙视他的人进行报复,但是却又对自己产生了恶意感到难过。

在矛盾之中,主人公的自我剖析显得更为的独特而又具有破坏力,对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也具有着沉思价值。

②见死不救的罪恶感,使克拉芒斯遭受了旁观者的“审判”

另一方面,《堕落》这部作品的极大篇幅也是由主人公克拉芒斯的自我倾诉构成。在这部作品之中,依然有着类似于《地下室手记》之中主人公的内心自我矛盾及其对自身存在的怀疑。

克拉芒斯的生活同样摆脱不了一次又一次的嘲弄及其迫害。内心的矛盾在这两部作品中表现的都极为相似。但是不同的是,克拉芒斯亲眼见到少女的投水自尽却充耳不闻,才使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精神上受到自己心灵的鞭打——背后是见死不救的罪恶感。

与《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不同的是,克拉芒斯一直在听到莫须有的“笑声”。在“笑声”之中,他感受到了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群体所给予他的迫害和审判。

加缪

在“笑声”之中,克拉芒斯一次又一次的怀疑自己的感官知觉。也使他一次又一次的想起那个自尽而死的溺死者。而克拉莫斯背后是加缪自己在生命之中收到的那些不公的评价及其羞辱。

写作《堕落》的时候,加缪与自己的昔日好友萨特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场冲突之中加缪彻底的输给了萨特——那些共同好友都站在了萨特那边,而没有支持加缪。

在公众之下的当众出丑,使加缪感受到了精神上的迫害,及其周围围观群众的幸灾乐祸。

精神迫害最为严重的,并非是外在的身体上的伤痕,更多的是来自于围观者,来自于迫害者,来自于那一双一双的冰冷的眼神之下,对于一个人内心更为深刻的孤独与迫害。

《堕落》之中,克拉芒斯受到的旁观者和其他人的一次又一次嘲弄的笑声,《地下室手记》中出现的一次又一次旁观者的轻视,来自于同学,来自于同事,来自于所有人的轻蔑,让两个主人公在不同的著作,在不同的时空之中,产生了对于自己精神的怀疑,对于自我的深刻的怀疑。

怀疑背后,是旁观者的恶意及其轻蔑。

鲁迅曾说,最可怕的,往往就在于旁观者的冷漠,那些看着自己同胞受到迫害时,依然无动于衷的眼神,对于人性的颠覆极为的深刻。

2.不同的最终结局,相似的心理倾向

在《地下室手记》及《堕落》之中,两个主人公终其篇末一次又一次的追寻着被社会所接受——越是无法被同等看待的人,越是渴望着被平等看待。

①被旁观者迫害的主人公,向更弱者进行迫害

在《地下室手记》之中,主人公的矛盾的自我认知,在于他人的交往过程之中被更为深入的表现出来。

在被鄙夷的同时,长期压抑之下所形成的强烈自尊心,让主人公的心里,产生了更为深刻的逆反——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拼命的去争取,以至于达到了精神癫狂的程度。

例如就像他从西蒙诺夫那里得知,要为升迁的同事举办践行会餐的时候,知道众人都不想让他去参加,也觉得不让他去参加对于所有人都好,但他还是依然主动的,甚至像是摇尾乞怜般的去要求参加这场晚会。背后是他对于受到他人尊重的渴望和扭曲的被承认的心理。

在那场晚会之上,所有的晚会嘉宾都瞧不起主人公。他的内心冲突在这一刻产生了巨大的被侮辱的感受。

陀氏及其手稿

在嘉宾都避之不及与他同在的时候,主人公敏感的自我在这一刻忽悠的冒出头来。

就像他把自己的靴子踩的咚咚响的那一刻,是他无法躲避的那些来自周围旁观者的恶意,和产生的反抗。

人群给予他的除了恶意,什么也没有。

但主人公却在另一方面,在比它更为受到迫害的人群之中,追寻内心的满足。

他与丽莎的相遇,就是这种扭曲满足的呈现。对丽莎描述凄凉的红尘女的下场的时候,他获得了内心比他人高贵的心理的满足,但是,在丽莎看见他的生活一团乱麻的时候,瞬间又掉落到了无尽的深渊——他的生活还不如一条癞皮狗。

无论是作为被迫害者,还是作为主动去寻找不如自己的人寻求自尊心满足,他都无法获得,他找不到自己真正具有着真实性格的自我,而迷失在了那一次又一次的歇斯底里的打击中。

②赎罪者走向法庭之上,克拉芒斯作为迫害者加入审判方

《堕落》的主人公克拉芒斯也是如此,在无法再社会之中得到自尊心满足的他,试图通过女人的怀抱去逃避内心深处的追问。

他以为自己已经大病初愈,但是却在误认黑点为溺死者的时候,他终于明白,内心审判无法使他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

克拉莫斯最后寻找到了什么出路?

他选择作为迫害者加入迫害的一方,通过一次又一次对于自己和那些旁观者的同化,去解脱内心情感追问的审判。

加缪

克拉芒斯为了摆脱那种一次又一次的迫害,急忙的要加入他们的阵营,通过自己的迫害的手段,去进行更多的无辜人的精神迫害。

他的审判是最为彻底的逃避,也是最为彻底的改变。

他和《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不同,他没有彻底的走入地下,获得寄居者的平静。而是通过与迫害者的深入重合,去寻找被承认的快感。

他不想成为在法庭之下坐着的“被审判者”,他试图以自己的躲避及忏悔,来作为法官站在法庭之上,去审判其他人。

他无法躲避那一次又一次来自于溺水女性的呼救,只能通过使自己的心灵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来去践行自己的解脱。

3.旁观者欺凌下,主人公破碎的自我认知

在《地下室手记》之中,丽莎的出现,是对于主人公的一场救赎,是期盼拯救的黑暗之中唯一升起的亮光。

但是主人公并没有接受丽莎的拯救,也没有勇气再去思考自己和世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躲避人世间的迫害及其阴暗之后,在地下的一个角落中自生自灭。在自我一次又一次的忏悔及其矛盾之中,浑浑噩噩的活着。

而对于《堕落》之中克拉芒斯的拯救,却陷入了另一个极端。

“旁观者”

他发现自己无法拯救自己的灵魂,也无法逃脱溺水女人带给他的罪恶感。他试图通过追寻他人的罪过,来去使自己得到解脱。

他从一个“被审判者”尝试抢下法官的审判锤,作为审判者加入冰冷的目光之中去进行更为繁多的无辜人群的审判。

两个人的选择不同,最终结果也不同,但无法避免的是他们都陷入了极端的错误之中。

最终,他们的内心冲突无法被平复,也无法重构一个健康的自我,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牢笼,将他们捆绑在原地,无法追寻出路。

结语:面对旁观者欺凌,要站起来勇敢说“不”

自我认识的路途极为漫长,也没有一个光明的结局,美好仅仅存在于想象之中,更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人格悲剧之后,对于现存社会的失望。

或许每一个时代都不是最好的时代,也不是最坏的时代,仅仅只是相似的时代。

社会对于个体,对于那些不一样的个体的恶意,从来都存在。

而如何解决这种问题,依然需要每一个人去反思,我们所能做的,仅仅只是不去加入旁观者,不去以冰冷的目光看待那些不同的人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