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的草书《韩偓荔枝诗》
【释文】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唯教进荔枝。汉武碧桃争此得,枉令方朔号偷儿。仲温。
此幅作品书唐韩偓《荔枝三首之一》,行、草相杂,变化自然,隽秀飘逸中颇显骨力,运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此幅作品乃唐韩偓《荔枝诗》七言绝句。开头“遐”字大胆落笔,体势开张,第二个字“方”却较为紧凑,重墨行笔,团为一起,而到“不”、“许”、“贡”三字,笔锋提起,一笔而下,“贡”字最后一点稍有停顿,又顺势带出“珍”、“奇”二字,到此时笔画更为纤细,虽是如此,但从单字笔画来看,并未显弱势,尤其是“奇”字一撇随意地放纵开来,深得气势。这七个字有断有连 ,似断还连,整体效果优游舒缓,节奏强烈而分明,笔势飞扬而沉着,起伏变化较为明显。到“密”字笔锋又重新按下,“唯”、“教”二字一笔书就,浑然一体,“教”作为这一竖行中的压轴字,左部笔画稍弱,而最后一反撇作者重笔撇出,弥补了此处的弱势,但此撇作者没有完全处理好,撇尾收笔不稳,过于草率,且带有一回勾,故给此幅作品添加了些许不足之处。下面我们来看诗的第三句中的“争”、“此”、“得”三字,重笔着纸,虽没有连画,但笔始终相连,而且出现方笔,“此”、“得”二字方笔更为明显,“得”字结体外张内收,又加以方笔,显得很有骨力,压住了整篇的下部。
从整体布局上来看,此幅作品行草相杂,变换自然,俊秀飘逸中显骨力,运笔如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作品中雷同笔画太多,如“珍奇”、“碧桃”、“偷儿”每两字相连,又并列紧挨,且“珍奇”、“碧桃”二处都是提锋书写,线条纤细,就单字来说并不显弱,而从整体章法上却有空、弱之感。“遐”与“进”二字虽有大小之别,但二字平行出现,走之处缺少变化。再看“方”、“荔”二字之横画平行向右上倾斜,且用笔墨书写,三横排一起增加了作品的呆板之意。
以上分析得知,此作品最为注目的是,笔墨的转换自然,或连或断,行气总是贯通到底,加之作者在书写过程中作欹侧状使其与飞扬飘逸的气势相一致,从而使幅面浑然一体,气韵生动。而缺乏的是沉着、稳重,如果能更好的控制笔的收放,此作更为炫目。
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吴郡长州(今苏州市吴县)人。居南宫里,号南宫生,人称南宫先生。曾官风翔同知。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三宋指:宋克、宋广、宋璲,二沈指:沈度、沈粲)。
自幼便博涉群书,因其性豪爽,身躯魁伟,喜击剑走马,有任侠之举,家中蓄养门客甚众,喜饮好博,家财丧失,元宋动乱之时,意欲树功立业,北走中原,举义旗而起事,不意中道受阻,遂溯江游金陵,入浙江之金华、会稽诸山,搜奇揽古,归家后因其以气节而闻名乡里,张士诚屡欲招其为幕宾,皆谢辞不赴,闭门家居,辟一室,内藏历代法名帖、周秦鼎,专心书画,日游其间不以为倦,相传又得到元末书家饶介的亲授,所以书艺大进。诗文亦名于时,与吴门文士高启、张羽、徐贲、陈则等为友,时称“十才子”。晚年(洪武初)曾任陕西凤翔县同知,不久又辞官还乡,在他隐居期间,与杨维桢、倪瓒等人相交其契,以诗文相酬唱,特别是杨维桢非常喜欢宋克的书法,若有新作诗词,常请仲温书之,宋克学书取法高古,从魏晋上溯草隶之,尤其是对皇象《急就章》深有研究,相传宋克曾师从元代的著名书家饶介,深得其用笔之法,且其于书十分用功,据《明史·文苑传》谓:“克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其真书出自钟繇,行草兼二王及皇象《急就草》之遗意,清劲古雅,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章草融合到他的行草中去,而别开生面,吴宽《匏翁家藏集》评其书谓:“克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翩可爱。”可谓中的之语。
其书出于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擅长楷书、草书,尤精工章草,为当时第一。
宋克亦善写竹,别开生面,虽寸冈尺堑而万玉千篁,雨叠烟森,萧然出俗。尝作《鸡栖丛篁图》一幅,自题有“艺成不觉自敛手”之句,李日华甚为欣赏。传世作品有洪武二年(1369)作《万玉丛图》卷,款署:“己酉岁,宋仲温为长卿写万竹图”,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三年作《书陶诗并画竹石小景图》卷著录于《石渠宝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