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梦春
2003年8月,渭河下游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受灾最重的是二华夹槽地带,大约有十多万人民群众居住的村庄被洪水淹没的深度超过三米,当地群众从有史以来习惯居住的砖土木结构房屋全部倒塌,财产损失异常惨重。
作者当时身在三亚,从电视上看到二华夹槽地带被洪水淹没的惨状,以泪洗面,心情十分沉痛。我国渭河下游、二华夹槽地带的防洪问题,是因修黄河三门峡水库带来的次生防洪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作者以华县县长和水利专家的双重身份曾度过许多不眠之夜,作者认真的调查分析,认为:以纯水利学的观点,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二华夹槽地带的人民群众从我国在黄河上修三门峡水库开始,就遭受黄河、渭河、北洛河和南山支流洪水以不同方式组合带来的无穷灾难。黄河下游的防洪大堤的建设历史,据有关资料显示,可追溯到汉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渭河大堤的年龄只有四十多年历史,但两者的高度已到同样的水平。渭河大堤现在的设计防洪标准是五十年一遇,相应的洪水流量是10800立方米/秒,但“03·8”特大洪水灾害的破堤流量只有3600立方米/秒,相当于十年一遇的洪水,这个洪水灾害发生之时,黄河和北洛河都没有涨大水。
03·8石堤河入渭口大桥被洪水冲垮 张韬拍摄
渭河防洪最可怕的是在渭河发洪水时,北洛河突然发洪水。北洛河属暴涨猛落的多泥沙河流,特大洪峰流量高达10360立方米/秒,洪水的顶托回水作用可以完全堵死渭河下游入黄口的行洪断面,使二华夹槽地带渭河堤的水位突然升高。当这种最不利的洪水组合突然发生时,可以说,渭河大堤就没有了防洪标准,站在渭河堤顶上的防汛大军在瞬间可能被卷入滔滔洪水之中。渭河防汛最难解决的另一个难题是泥沙淤积加快问题。渭河下游河床淤高特快,只有四十多年寿命的渭河大堤临水面和背水面高差已超过黄河下游大堤临水面和背水面的高差,这个特殊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渭河径流冲淤能力在不断下降,造成冲淤能力下降的原因是渭河上中游支流筑坝越来越多,导致渭河1000立方米/秒左右造河冲淤流量发生的几率和时间越来越少,形成一种十分不利的泥沙淤积恶性循环状况。渭河防汛需要时刻警惕的是:当渭河发生1911年泾河张家山14700立方米/秒洪水时,渭河从二华夹槽地带的上游,渭南市城区的南堤和北堤同时跨堤。作者在36年的公职生涯中,曾从技术上主管渭河城区防汛工作十五年之久,以为渭河超过一万个秒立方米的洪水流量是必然会发生的,发生这种洪水时很可能是渭南市城区的南堤和北堤先跨,但现在渭南市的城区规划对此十分漠视。将新修的工业厂房,大规模的建设在渭河以北五十年一遇的洪水位3米以下,孕育着一场极大的洪水灾难。由于以上原因,使渭河下游的防洪问题形势更加严重复杂,多数治黄专家都认识到用不断加高防洪堤的纯工程措施,很难解决这个难题,堤越加越高,潜在的危险也会随之越来越大。陕西省的防汛重中之重是华县夹槽地带。1984年1月13日,在作者事先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突然奉调去华县任县长之职,并在当天,渭南地委就派一位领导干部将作者送到华县。在春节以前,作者接到省防汛办副主任党振业同志的祝贺电话,他是作者的老朋友,他告诉作者省政府要在3月份召开防汛工作会议,省长点名作者要参加防汛工作会议,并拿出一个当华县夹槽地带被洪水淹没时,保证不淹死人的方案来。在作者去华县任县长职务以前,在和华县只有一条赤水河相隔的渭南县曾任过十一年主管防汛的水利局副局长和副县长,对华县夹槽地带的防汛形势非常清楚,也知道1983年华县曾做过一次撤离群众的防洪演习,耗资60多万元,还因发生车祸死了三个人。作者认为当泾河张家山一带发生1911年型洪水时,等渭河交口水文站报出洪峰流量,十多个钟头洪峰就到达华县境内。技术上分析这个时段内是无法将分散在200多个村庄的群众安全的撤出来的。作者于1月13日到华县后,因县长还没有经过人代会选举,不能正式任职,整日无事可做,就骑自行车跑遍了华县夹槽地带的大部分村庄,详细察看了华县夹槽地带的地形地貌和渭河大堤,五条南山支流防洪支堤等防洪设施和交通道路,得出的结论是:华县夹槽地带四周水高,中间的村庄地势很低,被洪水淹没在所难免,深入调查群众的住房,当时还都是砖土木结构,遇到洪水会土崩瓦解。华县的人代会已经开过了,距离参加开省防汛工作会议只有五天了,自己还想不出来个好的办法来,心里非常着急,在星期六的一个夜晚,突然想到何不去安康亲自看看。星期天的早晨就坐公交车一个人去到安康,在安康详细察看了水灾现场,晚上睡在一个小旅店内,将安康水灾和发生在河南省三次大水灾做了个比较,计上心来,兴奋心情难以言表,压在心中两个月的大石头,终于有办法搬掉了,对做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县长也有了信心。这个比较方法是:1642年开封水灾,当时开封城37万人,淹死了34万人。而安康水灾的破堤水高要超过开封,城内淹没范围内至少居住着20万左右的人,为什么只淹死800人呢?是楼房救了多数人的命。开封水灾发生时还没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全是砖土木结构的房屋,遇到大洪水房屋土崩瓦解,因而淹死了那么多人。作者想出的新办法:就是在华县夹槽地带,修避水楼。如果将洪水淹没区的房子都盖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每遇洪水,群众将主要财产都搬到楼顶上,人也上到楼顶上,这样就可以保证不淹死人,洪水来的再快,也没有群众上楼顶快。
避水楼 艾红旭绘图
从安康回到华县县城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所长,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撰写了一份“关于在华县夹槽地带建设避水楼的规划报告”作为自己在省防汛会议上的发言稿。规划报告的基本内容是:首先说明华县夹槽地带四周的堤高、水高、中间低洼,被渭河洪水淹没不可避免,修避水楼是保证10多万群众生命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的最有效办法。规划中提出:华县夹槽地带的10万群众分散在区域内的223个自然村,有两万多户,总体规划在3~5年内建设一万户,当年汛期以前完成1000户的建设任务,每个村庄平均4~5户。如果当年发生水灾,每个村有4~5座避水楼,村子里人可以利用这几户的避水楼逃生。要求国家给按规定标准修避水楼的农户补助1000元人民币,并解决平价钢材、木材和水泥问题。作者在省防汛会上表态,只要国家能解决以上修避水楼的实际困难,就能保证遭洪水淹没时少死人或者不死人。在1984年省防汛工作会上,无论是陕西省政府的领导,还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参加会议的领导,对作者所提出修避水楼的方案都表示支持。徐山林副省长在开会期间,召集有关部门开专题会议,解决了作者在会议上提出的物资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杨庆安同志在会后亲到华县视察,解决了修避水楼所需的资金难题,肯定了这是一种治黄的新措施。在2003年8月华县发生的水灾中,避水楼发挥了预期的效果。水灾过后,作者被华县人民政府聘请为防洪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