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因长相难看,称王不称帝?“以貌取人”的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国贼董卓废帝另立,独掌朝政。此时,曹操与各路诸侯会师讨伐董卓,董卓死后,曹操趁势迎接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的刘备与孙权集团组成了联盟,由都督周瑜率三万大军,和刘备的两万人马联合起来抵御曹操。最终,战败的曹操从华容道一路撤回了江陵。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经历了赤壁战败以后,曹操的野心似乎越来越膨胀了!试问,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只可惜,曹操并不是一个只讲道理的人!换句话说,曹操有他自己的道理,那就是:我在战场上没有得到,又或者失去的东西,就一定要在官场上拿回来!
但是,要想在官场上步步高升,还得是靠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于是,曹操又发动了三次军事战争,且每次的战争都令他在官场上收获颇丰,并由魏公晋升为魏王。
公元217年,曹操的政治待遇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礼节和仪仗也已和汉献帝平起平坐了。于是,拥护曹操称帝的呼声也逐渐高涨起来。
按理说,以曹操此时的成就,称帝一点也不为过。可是,面对众人的劝进,他却依然坚持只称王,不称帝。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这期间可能存在着很多的因素,但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是,这其中也不乏两个道理:即大道理和小道理。
如果要说大道理,那就是曹操家族世受汉恩,其报答之心依然犹存。而且,他也曾信誓旦旦的表示自己不会谋朝篡位,总不能自食其言吧!
另外,曹操心里很清楚,如果自己公然称帝,刘备和孙权定会马上跟上来。这样一来,自己“篡汉”的罪名就得由他来背。与此同时,没有了中央集团的孙刘集团,也就顺理成章的由“地方”变成了“敌方”,曹操可没那么笨!
要是说到小道理,似乎又有一些牵强。那就是,曹操自知出身不好,且自己的形象欠佳,如果称帝的话,怕会被人笑话!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长得真的很难看吗?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于那些主要的人物,大多一一作出了外形描述。例如:形容袁绍,是有着姿貌威容之人;形容诸葛亮,是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而形容孙权,则是形貌奇伟,有大贵之表……
唯独,对于曹操这位风云人物的相貌特征,却是只字不提。由此可见,曹操的相貌实在是不敢恭维!
据说有一次,匈奴使节来朝觐见曹操,曹操自己没有出面,只是让手下的崔琰冒充自己前去见面,想来也是自惭形秽吧!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年间,“以貌取人”是当时最盛行的一种风气。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形象尤为重要,甚至可以决定他的成败和荣辱。因此,曹操还是有所顾忌的。
而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于曹操的形象外表只字不提,想来还是有道理的。总不能像写魏晋名士刘伶那样,说什么身长六尺、相貌丑陋吧!要知道,曹操可是东汉末年的开拓者,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是魏武帝,同时还是拨乱世的大英雄。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物,既然不能写,又不能编,倒不如不写。
想必,如曹操这般的英雄人物,无论长相如何,定是霸气十足的!说来,这就是所谓的风度吧,而曹操的风度,也许就是他的“帝王气象”,豪迈霸气、不怒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