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那辣眼睛的蝴蝶结居然有此说法!

前有《延禧攻略》的大热,如今《如懿传》也开播了,两部剧历史背景一样的电视剧,描述的人物事件却是大相径庭,网友们大呼串戏,什么魏璎珞的爸爸是苏培盛这样的脑洞层出不穷。在播出的几集《如懿传》中,大家有没有被剧中淘宝10元三条的西洋风蝴蝶结辣到眼睛,亲,还包邮哦。

当然,《如懿传》这种大制作也是有做过功课的,勤奋的网友帮他们找到了出处。

当然网友们是不会放过穿“绿马甲”的乾隆的,毕竟他的审美就是这样的。

来自一位热心的网友

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清朝的“彩帨”。清代封建统治阶级等级森严,服饰奢华繁缛,服饰配件质料因身份、场合而异,是区别地位等级的主要标志之一。

彩帨,又称采帨,是清代宫廷命妇穿戴的佩巾,垂戴于胸前的彩色绸带,上面绣各种吉祥纹饰,多以绸缎制成,常佩戴于女性朝服胸前的第二颗纽扣上,其形制多上窄下宽,下端呈尖角,长约1m,上端通常设有挂钩、铜钱、玉环等饰物,垂挂数根丝绦,可以挂佩箴管、縏袠(pán zhì泛指装针线等物的囊袋)等缝纫装饰之类,与朝冠、金约、珥、领约、朝珠等服饰配件构成全套女性朝服,是着装人地位等级的主要象征。

彩帨的来源

彩帨其本质特征是佩巾的一种,不同于隐士的乌角巾,更形似现在的手绢,有专家认为其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巾,后来分为抹额或束发的头巾,以及系于腰部的佩巾。

可考证最早在《诗经》《礼记》等古籍中记载“帨”,《毛传》记载“帨,佩巾也”,古代女子外出系在腰的左侧拭巾。“帨帉”“帨巾”“帨缡”也表达佩巾含义,宋代苏轼《沉香山子赋》 :“幸置此於几席,养幽芳於帨帉,无一往之发烈,有无穷之氤氲。”其中“帨帉”为拭物的巾帕,“帨巾”为试手的巾帕,“帨缡”为女子出嫁时的装饰

古时便有“设帨”的礼仪,女子出生时便要在门口右侧挂佩巾、男子出生在门左侧挂弓箭。女子出嫁那天,母亲为其佩戴帨,“帨”也成为女子的象征。

雍正行乐图

彩帨的演变

彩帨即手巾与装饰杂物的结合。装饰杂物来源于魏晋时期男子为方便骑马使用的“蹀躞(dié xiè)七事”,自唐开元年间开始在妇女中流行,使用耳挖等清洁工具。辽代的陈国公主墓中发掘出公主胸前佩戴的玉制莲花,下部垂挂着六条金链子分别是玉质的剪刀、耳勺、锉、刀等生活小物件。

明朝时期,“事儿”又称为“坠领”。沈从文先生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明代配件有坠领或七事,用金玉杂作百物,上有山云或花投,还保留了一点古代杂配的意思,但位置已有不同。

佩戴胸前的叫做“坠领”,佩戴在裙腰的叫做“七事”。在明朝时期,此类汗巾随处可见,是妇女的日常用品。“禁步”是用彩线穿过不同形状的玉饰,随走路发出响声,响声的节奏杂乱与否也是步态是否庄重的一种表现,而“七事”悬挂的是生活小物件,方便随时取用。

清代满族为方便妇女使用,此形式的手巾得到大量的发展,八旗女子将手巾日常悬挂在衣扣处,既具有装饰性又具有实用性。

清代彩帨图案

清代初期彩帨并无图案,是女子身份的象征,按等级、场合有着不同的装饰图案,至乾隆时期,一般采用凤穿牡丹图案。

彩帨的图案使用在《大清会典》中有明确的记载,皇后、皇贵妃彩帨为绿色并绣五谷丰登纹,丝绦为明黄色;贵妃、妃绣云芝瑞草纹,其余部分与皇贵妃相同,丝绦为金黄色;所用彩帨不绣花纹;皇子福晋用彩帨月白色,不绣花纹。皇子福晋、亲王福晋、古伦公主以下至七品命妇的彩帨用月黄色,丝绦为金黄色;七品命妇以下则不允许佩戴彩帨。

清初彩帨

乾隆时期画作

孝庄皇后朝服像

崇庆皇太后朝服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