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在对联里的关系以及规律
【平仄在对联里的关系以及规律】: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个也正是平仄在诗词中交错搭配的规律:
如
寒声带雨山难白,
冷气侵人火失红。
其平仄错落搭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交替的的规格是两两交替
对立的规则也是两两相对
只不过一个三字本句交替 一个是上下相对
我现在想说的是律诗里面的“粘”和“对”
大家知道律诗八句 绝句四句 长律或排律可以无限...
“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
下来我们就结合粘对规律来推衍绝句的格律:
对是什么呢?
先说“对”。所谓对,就是对立。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这个对是指平仄 在近体诗里是指第一句和第二句对 第三和第四对 以此类推
粘:
再说“粘”。粘,也就是贴上去。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以此类推。
大家仔细了 粘是指除去第一句和末尾局 之间的 也就是除去第一句 从第二句开始
第二和第三粘 第四和第五粘
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给它个代号叫做①句式
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两交替 两两相对
大家看见了吗?
注意第三句了要粘了
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仔细看 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
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
倒数第三字和尾字相调了 就推出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那么第四句又要对了
第四句再“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论)仄收(以尾字论)不入韵的七绝标准格式就有了:
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大家看看 是不是很简单了
这里我要补充一点 绝句或律诗 都是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律诗有压韵的,是怎么回事啊
这个也就是为什么有平起首句不押韵了
因为按照平仄交替 如果起句尾字为仄 是不能为韵脚的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不管律诗绝句,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是押平声韵(仄韵诗因其太少,故从略)。这就是用韵上的基本格律。
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言归正传:
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以上只是介绍了“平起仄收”这一种格式,那么其他格式呢?好办,只要取上面推导出来的四个句式中任何一个作为首句,然后按“对粘”原则对粘下去就都有了。不过,在粘对时,还应把握住如下两点:
若非在首句,奇数句尾字必仄。粘对中遇到奇数句尾字平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
这个大家刚才都知道了
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这个三句式 就是倒数第三字和尾字对调了
也就是奇数句尾字必仄
奇数不用我说 大家应该知道13579都是奇数 但是在诗里首句不算:
因为需要押韵,所以逢偶句尾字必平。粘对过程中遇到偶句仄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也正因为如此,故取②、④两种句式作首句时,对句的尾字要与倒数第三字调换,对句分别应为:④句式和②句式。
还是以我们刚才推出的平起仄收:
(a)平起仄收:
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平收:
首句入韵:④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起仄收:
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相当于把a格式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位置)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起平收:
首句入韵:②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七律也就有了:
《七律》: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相当于两首a格式七绝的叠加)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④②③④①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③④①②(相当于两首c格式七绝的叠加)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②④①②③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无非是:
【1】掌握粘对
【2】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3】奇数句倒数第三字和尾字对调
我们总结的重点:
在各式各样的对联中,一般人最感兴趣的大概就是所谓“绝对”了。绝对有两个特点:
一、它是经过长时间在民间流传下来的,有的已经对得出,有的还未对得出。而“对得出”了也并不等于是“对得好”。
二、它的难度很高,凡是可以称得为“绝对”的,总有一些特别的条件限制。
举一个许多人知道的例:
“烟锁池塘柳”
就是属于有特别限制的上联。这五个字的偏旁,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下联也应该有“五行”才对得上。这个上联,长期在民间流传,不知有多少人动过脑筋来想下联,但对得好的绝少。
有人对以“灰堆镇海楼”(镇梅楼在广州),在形式(都有五行)方面是可以对仗,但却毫无意义。而且“烟锁池塘柳”是一句清丽的五言诗句,“灰堆镇海楼”只是“解得通”而已。两者之间的雅俗是不可以道里计的。
后来有人把“灰”字改成“炮”字,变成了“炮堆镇海楼”。
“炮堆”比“灰堆”好得多了,但仍然不够好。因为“堆”字的气势太弱,把许多炮“堆”在镇海楼中,作什么用?如说是用以轰击敌人,这个“堆”字是十分差劲的。
又有人对以“炮架镇江城”,镇江与古瓜州隔江相对,形势险要,冠以“炮架”二字,颇有气势。但仍有瑕疵。因“锁”字和“架”宇都是仄声,“塘”字和“江”字都是平声,在五个字中有两个字不合平仄,这也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对句了。
其实,“烟锁池塘柳”乃是前人诗句,见晚明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陈子升用以作“烟锁池塘柳”的对句的且共有四个之多。
陈子升(1614至1692年,广东南海人)是明末著名忠臣陈子壮(其传记见《明史·二七八》)之弟,字乔生,在明代官礼科给事中,入清不仕。我最近在友人处得见此一诗集,始知这一所谓“绝对”,流传最少已达300多年了。300年来,不知曾有多少人为了想“对得通”它而苦思下联,却不知他的出处,亦奇事也。《中洲草堂遗集》卷十六有《柳波曲》并序云“客有以烟锁池塘柳五字具五行以属余为对句,因成柳波曲二首,与好事者正之。”
“灯垂锦槛波”句下附注云“垂”一作“填”。想是作者因难以决定这两字孰优孰劣,故并列。
陈于升以“灯垂锦槛汾”对“烟锁池塘柳”;甚具诗意,“灯垂”是“写实”;若易为“灯填”则是“虚写”。“灯”指灯光,灯光铺盖波光,用“填”字益见其“重”;这是类似现代文学所谓的象征手法。不过,若依“正路”,则仍以“垂”字为佳。
垂
这一对句——灯垂锦槛波——虽然亦具“五行”,不过, 陈子升仍未满意,因为“灯”对“烟”,两个字都是从“火”,他觉得欠工。这是古人要求自己的严格处。于是又有《续作锁柳销鸿之曲》云:
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
东枝罢春水,南翼怨秋风。
烟锁池塘柳,钟沉台榭灯。
心心红缕密,柳眼绿泼澄。
“钟沉台榭灯”与“烟锁池塘柳”,两边的“五行”无一相 重,可谓挖空心思。但论诗意则有点勉强,似不及“灯垂”、“烽销”二联之自然。
《清稗类钞》中也有一个前人对句,是在陈子升那四个对句(连“灯填”一句在内)之后的又一个对得较好的句子。对句是:
灯深村寺钟
“灯深”句意境甚佳,是“以虚带实”的写法。“深”(深远)既是形容村寺的所在处,也是对灯光的视觉感受。“钟”指钟声,“村寺钟”是听觉方面的描写。此句可解为“隐约可见灯光在深远的村寺钟声传来之处”。论意境似比陈于升的“灯垂锦槛波”更佳。但若依陈子升那样的严格要求,“灯”“烟”仍是重“火”字旁。
90年代中,我在《羊城晚报》上见过的一个对句是:
茶烹凿壁泉
此一下联据说是北大一位姓阎的教授拟的,惜谈此联的作者忘其名。上联“烟锁池塘柳”的“五行”全在左旁,“茶烹凿壁泉”的“五行”则全在字脚(烹字下面那四点象征火焰熊熊之貌,故在字典中此字属“火”部)。对仗可称铢两悉称。据说“凿壁泉”亦是实有其地,此一对句乃是用倒装句法,即以“凿壁泉”之水烹茶也。但若严格要求合乎对联艺术的话,“凿壁泉”是专有名词,用来对“池塘柳”(普通名词)还是有点勉强的。
香港有一位骆广彬先生
烟锁池塘柳,港城铁板烧。
烟锁池塘柳,汀培锦柱灯。
也颇有一番新意。
风雅颂课件/铃歌编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