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陈子昂之《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注:
杳:遥远。
旧国:故乡。
噭噭:猿鸣声。
解读:
公元679年,19岁的陈子昂从故乡梓州射洪县出以,只身前往东都洛阳考取功名,在出川第一站江陵乐乡县时停下脚下步,回首再看,故乡已经消失在一片苍茫的暮色之中,此时思乡之情阵阵袭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云烟已经遮住了在外游子回望故乡的眼睛,故乡在诗人的眼里已是渐行渐远,但诗人仍然要在暮色苍茫中继续前行,既是回应题目,又为全文定下了感伤的基调。
次联转入对乐乡县景物的描绘。故乡虽在远方,途中所经之地,已非旧国,感觉进入边城。目之所及皆是陌生之物,故心情自然惆怅不已。车马劳顿,入城安歇,便仍非梁园故国。
五、六句接续“边城”二字,具体描绘了边城的傍晚之景:荒城野外戍边楼已为夜色所掩,远处的古木从林在浓厚的烟雾里难辨真假。烟非自断,而由夜色遮断,木非真平,皆被夜色荡平。夜色转浓,乡愁愈深。怎能不让人愁闷难当呢?
从回忆故乡开始,到次乐乡县,行役之苦说得一层深似一层,故乡杳然且日暮,一苦也;迷旧国,二苦也;入边城四苦也;野戍荒烟亦断五苦也;深山古木且平六苦也;此时之恨无可奈何,然夜猿噭噭鸣矣七苦也。有此七苦,人生委实太难。
该诗“起两句言题,中四句言景,末两句摆开言意。”起两句品题,中四句写景,末两句摆开言意,深得照应起伏之法,唐人律诗多半如此。且情韵悠长,结构严谨,笔法细腻,使全诗自成一格,统一于陈子昂整体诗歌创作之中。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四川射洪人。少时家庭殷实,任侠使气。十六岁后始发愤攻读。684年进士及第,后授麟台正字,转升右拾遗,世称“陈拾遗”。武后当政时,因言语切直而遭陷入狱。686年,随左补阙乔知之来西北居延海、张掖河。698年,父亲去世,在居丧期间,遭到射洪县令段简罗的迫害,含冤死于狱中。新旧《唐书》有传。《全唐诗》存诗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