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元末农民的自述

一个元末农民的自述:歪打误撞的十五年,再现元末各起义军的兴衰

史海扑通发布时间:20-06-0811:41我是一个生在元朝的农民。你们知道的,做一个农民,难!做一个元朝的汉人农民,难!做一个元朝末年的汉人农民,更难!但是现在的我不一样了,我已经是大明王朝有着从龙之功的将领了。万万没想到,我之前是那样的贪生怕死,胆小怕事,居然能从混战的农民起义中活下来,感谢老天让我在一次次关键时刻歪打误撞的选对了队伍,要不然真不敢想象。事情是这个样子的——汉人为奴的时代,不造反真的活不下去我们家住在颍州,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这里的是个官都是蒙古人或是色目人,说欺负你就欺负你,随便找个名目就能收税。当地的地主土豪也跟他们沆瀣一气,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阶级,只有被剥削压迫的份。听老一辈人讲,自从元朝统治中华大地以来,汉人的日子就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的农民起义就没断过,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是人民对元朝政府的仇恨和怒火就像掩藏在灰烬下的火种,是不会熄灭的。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就会再次点燃,而这个时机来的很快,居然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天灾人祸逼人反赶上那几年,黄河有水患,改道经由淮河入海,颍州地处淮河流域,河道浅,蓄水量小,水患频发。这些当官的只知道坑人钱财,从不想着替民消灾。所以颍州一带灾害接二连三,水灾、旱灾、伴随着蝗灾,连老天爷都不给活路。各地纷纷有人相继饿死,到处都有颠沛流离的苦命人。早就有传言说,弥勒佛下世了,要拯救苍生。不管是真是假,反正颍州各地的老百姓都烧香拜弥勒佛,希望弥勒佛先来拯救一下荒芜的田地,填饱饥饿的肚皮。

我们家也不例外,庄家颗粒无收,我已经一个多月没吃饱饭了,日子挨一天过一天,没饭吃就挖草根树皮,家里人都四散到各地讨生活了,这年头能活一个是一个。就在这时,一支起义军举起了大旗,头裹红巾,为首的叫刘福通。据说是治理黄河时,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的石人,正合了民间那句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大家都以为是童谣应验了,是时候对抗这个暴虐的政权了。还有的人说这就是弥勒佛降世了,总之,响应的人很多,队伍越来越大。

于是,元至正十一年,我也就稀里糊涂的加入了红巾军的队伍。后来我才知道,挖出来的石人是提前准备好的,这次起义早就谋划许久了。其实即使我当时知道起义并非天意,我也别无选择,不造反,真的是活不下去。(二)一处起义,全国相应说来也奇怪,这些当官的平时威风八面的,没想到见到起义军居然不堪一击,望风而逃。我们每到一处,就开仓放粮,大家有饭一起吃,于是得到很多农民的拥护,也有很多人自愿加入我们,不到半年的时间,红巾军就壮大到了十万人。由于红巾军势头太猛,地方政府应付不及,所以刚开始我们的进展非常顺利,参加红巾军不仅让我不再饿肚子,而且还大大的出了口恶气,从前趾高气扬的官老爷现在全都换了副嘴脸,着实体会了一把翻身做主的感觉。我记得也有一个童谣说我们起义军是,“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席上座”。有一次与元军精兵三十万对阵在沙河,我们本以为这是一场大战,没想到元军压根不敢交战,主帅也先帖木儿竟然悄悄玩了土遁,逃跑了,这一战不费吹灰之力,还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有起义军拉起大旗,响应我们。肖县的李二、赵君用、彭二起兵攻陷徐州,罗田的徐寿辉起义于薪水与黄州。布王三起兵攻陷了邓州、南阳。定远郭子兴又起义于濠州,都号称是红巾军。反元斗争遍地开花。(三)起义初期无往不胜,三路起义政权强势兴起从至正十二年一直到至正十六年左右,全国的起义军都在各地的地界发展壮大,在与元军的交战中,胜多败少。这时期势力比较大的起义军队伍有三支,一个是我所在的刘福通起义军,还有活跃在湖北、江西一带的徐寿辉起义军,第三个是张士诚的起义军,在最富庶的江南地带。这时候的起义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称王称帝。

刘福通的势力基本在河南以及安徽西北地区,一路向北发展。至正十五年,找到了自称是宋代皇室后裔的韩林儿,于是立为皇帝,号称“小明王”,国号为宋,年号龙凤,定都亳州。徐寿辉从起义初就建国称帝了,国号天完,取意为在大元头上盖帽,农民的创意也是很有趣的。他的活动范围在湖北,第一年战果迅速,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西自荆湖,东际淮甸,守臣往往弃城遁”,可以说是“东南无地不红巾”。虽然马上遭遇到元军的疯狂围剿,与元军展开了非常艰苦的拉锯战,好在全国形势一片飘红,元军顾首不顾尾,天完红巾军再次夺取湖北大部分地区,消灭所有元朝敌对势力。东吴地区,张士诚部也异军突起,取泰州,破兴化,占高邮,自立为王,国号大周,在长江中下游的富庶地带发展壮大。第二阶段,跟对有长远发展路线的起义军起义最开始是一时意气,一旦开始了,就没有回头路了,一腔热血之后,重要的是今后的发展路线。当时的我还不是很懂这些,觉得就是干,就完了!现在想想,有长远目光的起义军才能走得长久,毕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韩林儿刚称帝不久,濠州郭子兴就去世了,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年少扛不住事,就想依附过来,刘福通也乐于收编这支队伍,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我受命护送使者来到郭天叙等人的驻地和州,正式任命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而因为一场大病,我卧床很久,耽误了回程,后来索性就留在了这里,意外开启了我起义生涯的后半程。(一)高筑墙,广积粮的朱元璋起义军起初,我并不怎么看好这支队伍。首先,他们内部势力就错综复杂,名义上郭天叙是元帅,但实际上做主的都是左副元帅朱元璋。其次,这支队伍的民间口碑不怎么样,被一些地主称作“淮西寇”。因为起义之初,手头都比较紧,到了一个新地方,如果不强制征粮,根本养不活队伍。征粮也叫作“稍粮”,还是比较温和的手段,就是张贴告示,招抚乡村百姓,给军队缴纳粮食草料。如果有人敬酒不吃吃罚酒,就直接抢了,也叫“检刮”,如果说稍粮还能给老百姓留一些东西,那么检刮就是洗劫一空,一点不留。当然这也是很多无组织无纪律的起义军队伍的通病。

图片为影视剧朱元璋角色不过,后来我发现朱元璋这个人还是长远目光的。他的打算是渡江到集庆去,那边富庶,粮食问题相对来说好解决,而且在第一次打集庆的时候,元帅郭天叙和左副元帅张天佑意外死了,朱元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内部争权夺利问题。到了集庆后,他并不急于扩张自己的势力,而是以集庆为根据地,稳步发展。他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安抚百姓。军饷积极自足,不额外增加百姓负担,老百姓就欢迎这样的队伍,纷纷来投,使得根据地内人口剧增,农业生产迅速恢复。既有兵又有粮。农时则耕, 闲则练习, 有事则用之。… … 如此则民无坐食之弊,国无不练之兵。以战则胜, 以守则固, 庶几寓兵于农之意也。” ——《洪武实录》而其他起义军队伍,由于没有长远的考量,或是还没有取得胜利,内部就起了纷争,相继开始走下坡路。(二)急于冒进,死磕元廷的刘福通起义军新大宋政权刘福通这边,由于“反元复宋”是刘福通贯穿起义军始终的一面旗帜,在名义上占据颇占优势,于是就一条道跑到黑,在推翻蒙元统治,恢复汉人江山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刘福通相对应的做了两步规划,一个是分三路大军北伐,另一个是收复大宋都城汴梁。

北伐本身没有问题,一路走晋冀,一路取关中,一路从山东直捣大都。但是这三路除了毛贵率领的山东这一路还稳扎稳打的推进之外,其余两路都是一门心思往前冲,在奋勇杀敌上撒开了欢。晋冀这一路,从保定、大同,直接打到了塞外,又拐个弯,走辽阳,进了辽东,最后都打到高丽去了。一路风驰电掣,所向披靡,早就与新大宋的中央政权失去了联系,最后不幸在东都,疏于警惕,惨遭杀害。走关中这一路,由于分兵进攻,被元军各个围攻,一支退入蜀地,一支留在秦晋,等于拦腰被元军截断,互相没有策应,整个这一路被元军所败。山东那一路最远打到了蓟州,元顺帝差点就要卷铺盖逃跑了,但是被元知枢密院事刘哈刺不花所败,功败垂成。刘福通攻打汴梁,也异常艰苦,打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拿下汴梁,但是只守了一年零三个月又丢了。刘福通只好带着韩林儿退回安丰。就这样新大宋政权的主力军基本都消耗殆尽了,实力直线下滑。(三)内忧纷乱的徐寿辉起义军徐寿辉的天完政权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占领了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和四川等地区,是众多起义军中地盘最大的。只可惜起义军内部的反元初心已经没有了,心怀叵测的人开始暗暗谋划,想着凭什么你可以当皇帝,我也想尝尝九五之尊的滋味。从起义初时就是好伙伴的倪文俊企图杀掉徐寿辉,抢夺帝位,被陈友谅识破捕杀。陈友谅顺势接替了倪文俊的位置,掌握了军权。

图片来自影视剧陈友谅角色陈友谅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热衷扩大地盘,搞武力兼并,破坏起义军之间的团结。徐寿辉对其很不满,本想迁都龙兴对陈友谅进行制约,却不曾想半路遭陈友谅埋伏,挟持徐寿辉定都在江州,并且自封汉王,徐寿辉从此成了陈友谅的俘虏。第二年,陈友谅攻下采石矶之后,干脆杀了徐寿辉,自行称帝,改国号为汉。就这样,徐寿辉历尽辛苦取得的胜利果实,全都让给了陈友谅。

(四)想做富家翁的张士诚张士诚原来是贩私盐的,他不像农民兄弟们日子那么难过,他最初起义只是因为不堪忍受盐吏的侮辱,所以他的起义军并没有提出什么明确的反元口号。他在高邮称王之后,就南下攻占了平江、松江、常州、湖州、昆山、嘉定、崇明等地区。但是至正十七年,他的发展势力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性他就降元了。

不仅起义目标不坚定,目光也不够长远。降元后,他的势力范围就集中在了淮东、浙西地区,守着繁荣富庶的江南,过起了安逸奢华的小日子,放弃了进一步发展。在四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过早的做起了安稳富家翁的美梦。他对自己后路的打算是,即便是兵临城下,大不了就满载金银,出海去到琉球、日本,只要能过个安稳富贵日子就行了。这种想法注定了他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第三阶段,建功立业的决胜局经过了连年的斗争,优胜劣汰,转眼到了至正二十年,这时候起义军队伍只剩下了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而刘福通的北伐虽然失败了,但是对元朝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元朝政府连年作战中,也元气大伤,无暇南顾。既然起义军共同的敌人已经不能构成威胁了,接下来就是起义军之间谁来做老大,谁笑到最后了。起义进行到了这个阶段,我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来只是想着吃饱不饿,活下去,现在就想着,如果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建功立业,下半辈子就荣华富贵了,这是起义初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目前的形势,我所在的朱元璋队伍并不占什么优势。西边是实力非常强的陈友谅,东边是最有钱的张士诚,夹在二者中间,压力可想而知。

听说高层领导已经就下一步计划讨论过很多次了,大多数人都觉得陈友谅太强了,不太敢正面对抗,张士诚还稍有把握,只有军师刘伯温建议先打陈友谅,大帅也是犹豫不决。不过最近听说大帅已经决定了,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先打陈友谅,为此李善长还惊慌失措的跑去问大帅,“方忧寇来,何为诱致之?”不得不说,大帅看人的眼光还是很犀利的,他笃定如果先打陈友谅,张士诚一定不会插手,从背后给我们添乱,而要是先打张士诚,那就要分兵防止陈友谅,要是造成两面夹击的局面,对我们来说可就大大的不利了。而陈友谅这个人骄傲轻敌,求胜心切,如有稍加利用,未必没有取胜的机会。

果不其然,在接下来我们与陈友谅苦战的三年时间里,张士诚一直老老实实的待在他的地盘,丝毫没有参与感。而陈友谅仗着自己水师强大,几次进入我们设下的埋伏,被我们打的落花流水。在最后的鄱阳湖之战,大帅用七条小渔船就把陈友谅的百艘战舰烧了个精光,我想当年的赤壁之战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的吧。不过我们没有让陈友谅像当年的曹操一样跑掉了,郭英一箭命中,陈友谅的人马也都缴械投降了。

消灭了陈友谅,实力壮大了一倍,再对付张士诚就轻而易举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吃掉了张士诚。对了,顺便交待一下,那个新大宋政权的皇帝韩林儿,北伐失败,汴梁失守之后,韩林儿就退到了安丰,后来又向大帅求援,被大帅接到了滁州。平定张士诚后,打算接到应天,不料船走到江心,居然进了水,整个连船带人都沉到江里去了。是没有那个福气坐享天下了。最后,就是消灭最后一个敌人——蒙元,这时候蒙元内部分裂的紧,战斗力也不强,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就攻克大都了,把元顺帝赶出了长城。

最终,朱元璋彻底成了笑到最后的那个人,而我也因缘际会地见证了这十五年纷乱不断的起义斗争,并走到了最后。世事变化万千,幸好一往无前。结语农民起义大多数都是出于压迫、被逼无奈、想尽快结束被剥削的生活状态,改善社会地位,向往富贵,仅此而已。而且由于他们自身学识以及能力的局限性,导致不能有效的组织长期稳固的政权,甚至是无目标、无原则的厮杀与兼并。起义全靠一股冲劲,当他们获得一定的财富、地位之后,就会变得不思进取,或是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其结果就是起义火焰如昙花一现,逃不过失败的结局。只有同时有野心,有能力,有战略思维,长远目光的领导人,才能稳扎稳打,取得长久的胜利。

朱元璋虽然也是出身农民,但他任用有学识的书生儒士,如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人,不仅协助他治军治民,还对其加以引导,在起义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眼光,明确自己的斗争纲领,这是其他起义军队伍所不具备的。参考文献《朱元璋传》《刘福通“大宋”政权与开封》《元末农民起义与民族英雄刘福通》《论朱元璋的道路》《徐寿辉与天完红巾军》《张士诚政权与东南士人》一个元末农民的自述:歪打误撞的十五年,再现元末各起义军的兴衰史海扑通发布时间:20-06-0811:41我是一个生在元朝的农民。你们知道的,做一个农民,难!做一个元朝的汉人农民,难!做一个元朝末年的汉人农民,更难!但是现在的我不一样了,我已经是大明王朝有着从龙之功的将领了。万万没想到,我之前是那样的贪生怕死,胆小怕事,居然能从混战的农民起义中活下来,感谢老天让我在一次次关键时刻歪打误撞的选对了队伍,要不然真不敢想象。事情是这个样子的——汉人为奴的时代,不造反真的活不下去我们家住在颍州,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这里的是个官都是蒙古人或是色目人,说欺负你就欺负你,随便找个名目就能收税。当地的地主土豪也跟他们沆瀣一气,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阶级,只有被剥削压迫的份。听老一辈人讲,自从元朝统治中华大地以来,汉人的日子就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的农民起义就没断过,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是人民对元朝政府的仇恨和怒火就像掩藏在灰烬下的火种,是不会熄灭的。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就会再次点燃,而这个时机来的很快,居然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天灾人祸逼人反赶上那几年,黄河有水患,改道经由淮河入海,颍州地处淮河流域,河道浅,蓄水量小,水患频发。这些当官的只知道坑人钱财,从不想着替民消灾。所以颍州一带灾害接二连三,水灾、旱灾、伴随着蝗灾,连老天爷都不给活路。各地纷纷有人相继饿死,到处都有颠沛流离的苦命人。早就有传言说,弥勒佛下世了,要拯救苍生。不管是真是假,反正颍州各地的老百姓都烧香拜弥勒佛,希望弥勒佛先来拯救一下荒芜的田地,填饱饥饿的肚皮。我们家也不例外,庄家颗粒无收,我已经一个多月没吃饱饭了,日子挨一天过一天,没饭吃就挖草根树皮,家里人都四散到各地讨生活了,这年头能活一个是一个。就在这时,一支起义军举起了大旗,头裹红巾,为首的叫刘福通。据说是治理黄河时,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的石人,正合了民间那句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大家都以为是童谣应验了,是时候对抗这个暴虐的政权了。还有的人说这就是弥勒佛降世了,总之,响应的人很多,队伍越来越大。于是,元至正十一年,我也就稀里糊涂的加入了红巾军的队伍。后来我才知道,挖出来的石人是提前准备好的,这次起义早就谋划许久了。其实即使我当时知道起义并非天意,我也别无选择,不造反,真的是活不下去。(二)一处起义,全国相应说来也奇怪,这些当官的平时威风八面的,没想到见到起义军居然不堪一击,望风而逃。我们每到一处,就开仓放粮,大家有饭一起吃,于是得到很多农民的拥护,也有很多人自愿加入我们,不到半年的时间,红巾军就壮大到了十万人。由于红巾军势头太猛,地方政府应付不及,所以刚开始我们的进展非常顺利,参加红巾军不仅让我不再饿肚子,而且还大大的出了口恶气,从前趾高气扬的官老爷现在全都换了副嘴脸,着实体会了一把翻身做主的感觉。我记得也有一个童谣说我们起义军是,“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席上座”。有一次与元军精兵三十万对阵在沙河,我们本以为这是一场大战,没想到元军压根不敢交战,主帅也先帖木儿竟然悄悄玩了土遁,逃跑了,这一战不费吹灰之力,还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有起义军拉起大旗,响应我们。肖县的李二、赵君用、彭二起兵攻陷徐州,罗田的徐寿辉起义于薪水与黄州。布王三起兵攻陷了邓州、南阳。定远郭子兴又起义于濠州,都号称是红巾军。反元斗争遍地开花。(三)起义初期无往不胜,三路起义政权强势兴起从至正十二年一直到至正十六年左右,全国的起义军都在各地的地界发展壮大,在与元军的交战中,胜多败少。这时期势力比较大的起义军队伍有三支,一个是我所在的刘福通起义军,还有活跃在湖北、江西一带的徐寿辉起义军,第三个是张士诚的起义军,在最富庶的江南地带。这时候的起义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称王称帝。刘福通的势力基本在河南以及安徽西北地区,一路向北发展。至正十五年,找到了自称是宋代皇室后裔的韩林儿,于是立为皇帝,号称“小明王”,国号为宋,年号龙凤,定都亳州。徐寿辉从起义初就建国称帝了,国号天完,取意为在大元头上盖帽,农民的创意也是很有趣的。他的活动范围在湖北,第一年战果迅速,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西自荆湖,东际淮甸,守臣往往弃城遁”,可以说是“东南无地不红巾”。虽然马上遭遇到元军的疯狂围剿,与元军展开了非常艰苦的拉锯战,好在全国形势一片飘红,元军顾首不顾尾,天完红巾军再次夺取湖北大部分地区,消灭所有元朝敌对势力。东吴地区,张士诚部也异军突起,取泰州,破兴化,占高邮,自立为王,国号大周,在长江中下游的富庶地带发展壮大。第二阶段,跟对有长远发展路线的起义军起义最开始是一时意气,一旦开始了,就没有回头路了,一腔热血之后,重要的是今后的发展路线。当时的我还不是很懂这些,觉得就是干,就完了!现在想想,有长远目光的起义军才能走得长久,毕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韩林儿刚称帝不久,濠州郭子兴就去世了,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年少扛不住事,就想依附过来,刘福通也乐于收编这支队伍,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我受命护送使者来到郭天叙等人的驻地和州,正式任命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而因为一场大病,我卧床很久,耽误了回程,后来索性就留在了这里,意外开启了我起义生涯的后半程。(一)高筑墙,广积粮的朱元璋起义军起初,我并不怎么看好这支队伍。首先,他们内部势力就错综复杂,名义上郭天叙是元帅,但实际上做主的都是左副元帅朱元璋。其次,这支队伍的民间口碑不怎么样,被一些地主称作“淮西寇”。因为起义之初,手头都比较紧,到了一个新地方,如果不强制征粮,根本养不活队伍。征粮也叫作“稍粮”,还是比较温和的手段,就是张贴告示,招抚乡村百姓,给军队缴纳粮食草料。如果有人敬酒不吃吃罚酒,就直接抢了,也叫“检刮”,如果说稍粮还能给老百姓留一些东西,那么检刮就是洗劫一空,一点不留。当然这也是很多无组织无纪律的起义军队伍的通病。图片为影视剧朱元璋角色不过,后来我发现朱元璋这个人还是长远目光的。他的打算是渡江到集庆去,那边富庶,粮食问题相对来说好解决,而且在第一次打集庆的时候,元帅郭天叙和左副元帅张天佑意外死了,朱元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内部争权夺利问题。到了集庆后,他并不急于扩张自己的势力,而是以集庆为根据地,稳步发展。他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安抚百姓。军饷积极自足,不额外增加百姓负担,老百姓就欢迎这样的队伍,纷纷来投,使得根据地内人口剧增,农业生产迅速恢复。既有兵又有粮。农时则耕, 闲则练习, 有事则用之。… … 如此则民无坐食之弊,国无不练之兵。以战则胜, 以守则固, 庶几寓兵于农之意也。” ——《洪武实录》而其他起义军队伍,由于没有长远的考量,或是还没有取得胜利,内部就起了纷争,相继开始走下坡路。(二)急于冒进,死磕元廷的刘福通起义军新大宋政权刘福通这边,由于“反元复宋”是刘福通贯穿起义军始终的一面旗帜,在名义上占据颇占优势,于是就一条道跑到黑,在推翻蒙元统治,恢复汉人江山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刘福通相对应的做了两步规划,一个是分三路大军北伐,另一个是收复大宋都城汴梁。北伐本身没有问题,一路走晋冀,一路取关中,一路从山东直捣大都。但是这三路除了毛贵率领的山东这一路还稳扎稳打的推进之外,其余两路都是一门心思往前冲,在奋勇杀敌上撒开了欢。晋冀这一路,从保定、大同,直接打到了塞外,又拐个弯,走辽阳,进了辽东,最后都打到高丽去了。一路风驰电掣,所向披靡,早就与新大宋的中央政权失去了联系,最后不幸在东都,疏于警惕,惨遭杀害。走关中这一路,由于分兵进攻,被元军各个围攻,一支退入蜀地,一支留在秦晋,等于拦腰被元军截断,互相没有策应,整个这一路被元军所败。山东那一路最远打到了蓟州,元顺帝差点就要卷铺盖逃跑了,但是被元知枢密院事刘哈刺不花所败,功败垂成。刘福通攻打汴梁,也异常艰苦,打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拿下汴梁,但是只守了一年零三个月又丢了。刘福通只好带着韩林儿退回安丰。就这样新大宋政权的主力军基本都消耗殆尽了,实力直线下滑。(三)内忧纷乱的徐寿辉起义军徐寿辉的天完政权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占领了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和四川等地区,是众多起义军中地盘最大的。只可惜起义军内部的反元初心已经没有了,心怀叵测的人开始暗暗谋划,想着凭什么你可以当皇帝,我也想尝尝九五之尊的滋味。从起义初时就是好伙伴的倪文俊企图杀掉徐寿辉,抢夺帝位,被陈友谅识破捕杀。陈友谅顺势接替了倪文俊的位置,掌握了军权。图片来自影视剧陈友谅角色陈友谅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热衷扩大地盘,搞武力兼并,破坏起义军之间的团结。徐寿辉对其很不满,本想迁都龙兴对陈友谅进行制约,却不曾想半路遭陈友谅埋伏,挟持徐寿辉定都在江州,并且自封汉王,徐寿辉从此成了陈友谅的俘虏。第二年,陈友谅攻下采石矶之后,干脆杀了徐寿辉,自行称帝,改国号为汉。就这样,徐寿辉历尽辛苦取得的胜利果实,全都让给了陈友谅。(四)想做富家翁的张士诚张士诚原来是贩私盐的,他不像农民兄弟们日子那么难过,他最初起义只是因为不堪忍受盐吏的侮辱,所以他的起义军并没有提出什么明确的反元口号。他在高邮称王之后,就南下攻占了平江、松江、常州、湖州、昆山、嘉定、崇明等地区。但是至正十七年,他的发展势力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性他就降元了。不仅起义目标不坚定,目光也不够长远。降元后,他的势力范围就集中在了淮东、浙西地区,守着繁荣富庶的江南,过起了安逸奢华的小日子,放弃了进一步发展。在四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过早的做起了安稳富家翁的美梦。他对自己后路的打算是,即便是兵临城下,大不了就满载金银,出海去到琉球、日本,只要能过个安稳富贵日子就行了。这种想法注定了他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第三阶段,建功立业的决胜局经过了连年的斗争,优胜劣汰,转眼到了至正二十年,这时候起义军队伍只剩下了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而刘福通的北伐虽然失败了,但是对元朝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元朝政府连年作战中,也元气大伤,无暇南顾。既然起义军共同的敌人已经不能构成威胁了,接下来就是起义军之间谁来做老大,谁笑到最后了。起义进行到了这个阶段,我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来只是想着吃饱不饿,活下去,现在就想着,如果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建功立业,下半辈子就荣华富贵了,这是起义初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目前的形势,我所在的朱元璋队伍并不占什么优势。西边是实力非常强的陈友谅,东边是最有钱的张士诚,夹在二者中间,压力可想而知。听说高层领导已经就下一步计划讨论过很多次了,大多数人都觉得陈友谅太强了,不太敢正面对抗,张士诚还稍有把握,只有军师刘伯温建议先打陈友谅,大帅也是犹豫不决。不过最近听说大帅已经决定了,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先打陈友谅,为此李善长还惊慌失措的跑去问大帅,“方忧寇来,何为诱致之?”不得不说,大帅看人的眼光还是很犀利的,他笃定如果先打陈友谅,张士诚一定不会插手,从背后给我们添乱,而要是先打张士诚,那就要分兵防止陈友谅,要是造成两面夹击的局面,对我们来说可就大大的不利了。而陈友谅这个人骄傲轻敌,求胜心切,如有稍加利用,未必没有取胜的机会。果不其然,在接下来我们与陈友谅苦战的三年时间里,张士诚一直老老实实的待在他的地盘,丝毫没有参与感。而陈友谅仗着自己水师强大,几次进入我们设下的埋伏,被我们打的落花流水。在最后的鄱阳湖之战,大帅用七条小渔船就把陈友谅的百艘战舰烧了个精光,我想当年的赤壁之战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的吧。不过我们没有让陈友谅像当年的曹操一样跑掉了,郭英一箭命中,陈友谅的人马也都缴械投降了。消灭了陈友谅,实力壮大了一倍,再对付张士诚就轻而易举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吃掉了张士诚。对了,顺便交待一下,那个新大宋政权的皇帝韩林儿,北伐失败,汴梁失守之后,韩林儿就退到了安丰,后来又向大帅求援,被大帅接到了滁州。平定张士诚后,打算接到应天,不料船走到江心,居然进了水,整个连船带人都沉到江里去了。是没有那个福气坐享天下了。最后,就是消灭最后一个敌人——蒙元,这时候蒙元内部分裂的紧,战斗力也不强,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就攻克大都了,把元顺帝赶出了长城。最终,朱元璋彻底成了笑到最后的那个人,而我也因缘际会地见证了这十五年纷乱不断的起义斗争,并走到了最后。世事变化万千,幸好一往无前。结语农民起义大多数都是出于压迫、被逼无奈、想尽快结束被剥削的生活状态,改善社会地位,向往富贵,仅此而已。而且由于他们自身学识以及能力的局限性,导致不能有效的组织长期稳固的政权,甚至是无目标、无原则的厮杀与兼并。起义全靠一股冲劲,当他们获得一定的财富、地位之后,就会变得不思进取,或是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其结果就是起义火焰如昙花一现,逃不过失败的结局。只有同时有野心,有能力,有战略思维,长远目光的领导人,才能稳扎稳打,取得长久的胜利。朱元璋虽然也是出身农民,但他任用有学识的书生儒士,如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人,不仅协助他治军治民,还对其加以引导,在起义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眼光,明确自己的斗争纲领,这是其他起义军队伍所不具备的。参考文献《朱元璋传》《刘福通“大宋”政权与开封》《元末农民起义与民族英雄刘福通》《论朱元璋的道路》《徐寿辉与天完红巾军》《张士诚政权与东南士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