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华七律诗 清明祭
清明祭
慈严永逝阒无声,此际可临王舍城?
每恨兢兢愁逸虎,方欣畅畅远奔鲸。
雷音依旧迎禅子,天竺重新赐佛名。
不是酆都不能驻,前生已结梵门情。
【注释】4月4日,曾经写了一首同题七绝诗,现在将其延展为七律诗,记于2021年8月3日。
这首诗的意思是:家慈与家严永是逝去早已经阒然无声,在我们祭奠他们的时候他们可是已经在佛地的王舍城?每每怅恨他们曾经在恐惧中忧愁逸虎,这才很欣慰他们能高高兴兴地远离奔鲸。灵山的雷音寺依旧欢迎他们的弟子,西方的天竺也会重新认识他们的花甲之庚。不是道教中的酆都不能够让他们留驻,而是因为他们的前生已经结下了梵门的缘情。
首联中的“慈严”,指的是父母,即慈母严父之意,这一词有时也偏指父亲。
这一联中的“王舍城”,是地名,即古印度曷罗闍姞利呬城,传说其西南佛陀迦雅为释迦牟尼成道之地,见唐代僧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石柱东北不远,至曷罗闍姞利呬城 (唐言王舍)……时吠舍釐王闻频毗娑罗王野处寒林,整集戎旅欲袭,不虞边候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於此,故称王舍城也。”又见唐代诗人王勃的《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王舍城之宫闕,白玉犹存;给孤独之园林,黄金尚在。”亦常借指佛国、佛寺,见唐代诗人广宣的《驾幸圣容院应制》诗:“大唐国里千年圣,王舍城中百亿身。”又见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欲游栖霞寺不果》诗:“金陵王舍城,摄山有佳景。”
颔联中的“兢兢”,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见《诗·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毛传:“兢兢,恐也。”又见唐代诗人韩愈的《南山诗》:“空虚寒兢兢,风气较搜漱。”
这一联中的“逸虎”,指奔跑的老虎,见晋代诗人傅玄的《斗鸡赋》:“意如饥鹰,势如逸虎。”又见《太平御览》卷八九七引晋人傅玄的《乘舆马赋》:“来往若鹰鷂,超腾如逸虎。”
这一联中的“奔鲸”,指奔驰的鲸鱼,喻指不义凶暴之人,见晋代诗人陶潜的《命子》诗:“凤隐於林,幽人在丘。逸虬遶云,奔鲸骇流。”又见《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长虵固能翦,奔鲸自此曝。”李善注:“《左氏传》:'取其鲸鯢而封,以为大戮。’杜预曰:'鲸鯢,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也。’”还见唐代诗人李白的《北上行》:“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颈联中的“雷音”,指《西游记》中的雷音寺,在西天极乐的灵山上,见《济公传》:“离了雷音寺,下了菩提莲。尘凡来度世,依旧大罗仙。”
这一联中的“禅子”,指信佛者,亦指僧侣,见唐代诗僧皎然的《闻钟》诗:“永夜一禪子,泠然心境中。”又见唐代诗人姚合的《寄题尉迟少卿郊居》诗:“隅坐唯禪子,随行只药童。”还见清代诗人赵翼的《苦热》诗:“聊同禪子日掩关,迄同病夫昼脇席。”
这一联中的“天竺”,指《西游记》中的西天,佛教的发源地,见宋代诗僧释道如的《》偈三首》其一:“一二三,四五六,碧眼胡僧数不足。泥牛入海过新罗,木马追风到天竺。天竺茫茫何处寻,补陀岩上问观音。普贤拍手呵呵笑,归去来兮秋水深。”又见宋代诗人苏轼的《天竺寺》诗:“香山居士留遗迹,天竺禅师有故家。空咏连珠吟叠璧,已亡飞鸟失惊蛇。林深野桂寒无子,雨浥山姜病有花。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
尾联中的“酆都”,是洞天六宫鬼神治事之所,见唐代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玉格》:“有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周廻三万里,高二千六百里,洞天六宫,周一万里,高二千六百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人死皆至其中。”又见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和袭美悼鹤》:“酆都香稻字重思,遥想飞魂去未飢。”还见明代文人梁辰鱼的《浣纱记·擒嚭》:“谁着你遍谿山又祸延林木,你如今赴酆都,千年万载不得人身也。”以及清代文人俞樾的《茶香室丛钞·酆都阴君》:“酆都县平都山为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宜为神仙窟宅,而世乃传为鬼伯所居,殊不可解。”
这一联中的“梵门”,即清净的法门,指佛门,见唐代诗人李峤的《为魏国北寺西寺请迎寺额表》:“宏济深於冥境,薰修入於梵门。”家父是2008年阴历四月十八去世的,这一天是东北习俗的庙会,虽然和佛祖无关,却是与佛事有关的一天,所以我一直在认为,家父也许真的有佛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