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病采用合方,是仲景的基本思想
临床治病采用合方,是仲景的基本思想
导读
掌握原则而不是固守陈规,我们在临床中,严格遵守方证对应的原则,在使用合方时才能更加从容。
常听有人说,我是用《伤寒论》原方原量不加减来治病,自以为得到了经方真谛;还有人说“古方是不能治今病的,试问临床中,有多少病,是按仲景的条文得病的,如麻黄汤、桂枝汤、理中丸……面也太窄了。”这种对仲景思想极左极右的思想认识倾向,严重的影响着我们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学习和正确诠释,必须予以批判和矫正。
在《伤寒论》中有诸多大方是由小方合成,如麻黄汤、桂枝汤,就可以看作是由麻黄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等汇集而成,再如仲景较为复杂的方温经汤,这个方子是有几个方子的核心,四物汤(缺地黄),有桂枝汤(缺大枣),有麦门冬汤,有半张桂枝茯苓丸(有桂枝、丹皮、芍药)有吴茱萸汤(缺大枣)等等,在伤寒、金匱中到处充满了这种小方合在一起变为有名特效的大方,因此仲师不排斥合方,却恰恰相反,仲师是一位颇受爱戴的合方优秀高手,合方是仲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理论思想。
后世的防风通圣散、凉膈散都是在仲师伤寒论的基础上合成加减变化而成,从而闻名古今之中医界,用之才得心应用,疗效非凡。故潘思敬说,仲景调胃承气汤,后人加味一变而为凉隔散,再变为防风通圣散。
为什么后世很多成名方子会选用仲景方为基础方,或合成、或加减重新组成很实用的新方呢?就是仲景的小方,经得起临床的打磨,千锤百炼,行之有效,疗效非凡,一句话:含金量高。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则病案,借以说明这一问题。
马苑花,女,27岁。
感冒后,虽经积极治疗恶寒,高烧,腹泻,已然停止,但现在仍微热,头重眩晕,双目难睁,天旋地转,平躺不能起坐抬头,胸部满闷,手足振颤,口渴喜热饮,小便频短,舌质淡苔微腻,脉弦缓。
伤寒论的原文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正如群友葛分析的那样:水饮致病,真武汤偏阴,苓桂术甘汤偏阳,但是患者还有发热小便不利口渴典型的五苓散证,所以两方合方。
用药:五苓散合苓桂术甘汤合方。
结果:二剂全治而停药。
老中医进一步分析说:眩晕的治疗,最普通的为苓桂术甘汤丶五苓散、真武汤、当归芍药散,然此四方各有其它症状可资决定,苓桂术甘汤以振颤为主,但与真武汤的振颤有阴阳之别,所以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的临床监别在脉象,五苓散在脉浮,苓桂术甘脉沉紧,真武脉,弦或弦弱,或弱细等不同脉。五苓散在口渴,尿利减少,当归芍药散在高度贫血,本患者则振振口渴等五苓散与苓桂术甘汤证俱。
综上所论,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两方合用,更适合上案病机,紧扣本题。不惟不违反伤寒论的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且还与仲师思想互动起来“有是证、用是药”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