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证用寒药之戒
编辑整理 邢思明
寒证用寒药之戒
导读
寒证用寒药,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有多少所谓的名医名家都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本案中的病人遍访名医求诊均不见好转,不是因为此病有多复杂,而是这些所谓的名家辨证不清,寒热不明,以寒益寒,以热益热,犯了虚虚实实之戒,读来发人深思。
郝银兰,女,60岁,邢台市某新小区人。前年做胃次全术后,就一直从心下到咽喉部发热,甚至这一阵上来似火灼,倍感痛苦,遍寻名医名师求诊均不见好转,所服中药无一不服完中药不久即吐出,最后到一闻熬中药气味就要恶心,算是停服中药。今闻名到我处求诊,仍然每天晚饭后半小时从心下至咽喉如火灼,约一小时停止,口中淡,不欲饮,大小便正常,舌苔暗淡略显紫而稍胖苔白卜,脉细弦。声言:一闻中药味则恶心,更不能喝中药,要求服中成药治疗。经反复耐心做思想工作,勉强答应试服一剂。这也就是说,患者只给了医生,一剂药的机会。都积极的开动脑筋,不愿丧失这唯一机会。
群友们的选方有:苓甘五味加姜辛夏汤,半夏散及汤,左金丸半夏泻心汤,理中丸加小半夏加茯苓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半夏厚朴汤合上橘枳姜汤等等。本案中除了“从心下至咽喉如火灼”这个看似热证之外,想必大家都更多地注意到了患者“服药则吐、口中淡、不欲饮、大小便正常、舌苔暗淡略显紫而稍胖苔白卜、脉细弦”等症状。从这些症状来看,基本可以肯定这是寒证,属寒饮冲逆。那么选什么方合适呢?
能治寒饮冲逆的方有很多,安老师最喜桂苓味甘汤,但本案却不是此方证。《辅行诀》有泻肾汤:“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方”(即《伤寒论》之桂苓味甘汤)。从泻肾汤所列症状来看,应该不是此方。安老师所用的方正是上面群友提到的半夏厚朴汤。
方药:半夏8 厚朴4 苏子7 茯苓12 另加姜5片,枣1个。之所以这么用,为的就是尽量减少药味和药量,以避免对胃的刺激,增加胃的负担,因为她的胃很特殊,次全胃嘛。
结果:果然闻熬药味即恶心。待熬好,稍凉频喝,“奇怪,还真不吐了。”两天内观察,连心下至咽喉部烧灼,也没有出现。病人大喜。
说到这里安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琢磨一下:为啥原来喝中药后,不久会吐出来?有群友认为是胃次全朮后的原因,也有人认为是原来服药量过大,还有认为是胃有停饮所致。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关键原因在于辨证极错!寒证用了寒药!
安老师说:临床有多少名医名师,就是把这寒证认为热证、火证。我掰着手指头给他说:这是寒证,他不信,不敢用热药,脑袋转不过弯。若不是从头到尾,实际给他演示一遍,打死也不信用热药治本病。总算我群的水平还可以,没有犯此低级错误。
这位病人,后来安老师给她用的是半夏厚朴汤合外台茯苓饮,就再也没有恶心或呕吐。
群友邢茹芸问半夏厚朴汤合上橘枳姜汤是否可行?安老师认为这个方实际用起来肯定行,只是枳实量不要太大,3-5克足矣,此药理气作用比较强,老太太的次全胃太弱了,哪里受的了6克以上枳实的量啊,而陈皮与枳实不同,陈皮的药性缓和得多。枳实与厚朴相比,虽然理气的程度差不多,但厚朴性温,枳实性微寒,所以安老师在应用外台茯苓饮时弃掉了枳实。
本案还有一点要提请大家注意:安老师之所以枣仅用一颗,而生姜却是5片,是因为大枣味甘健胃,甘补而壅塞,对该病人,用量宜小不宜大。生姜,辛开化饮,适宜寒饮上冲,尤其配合半夏及茯苓,则为化痰除饮之圣药,对于降寒饮之冲逆有立杆见影之效,该病人尽管行胃次全术,仍不失为一味化饮之灵药,故量宜大不宜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