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新年论坛(2016)】 绿色发展要“真绿”,不要“假绿”

【绿色发展新年论坛(2016)】

绿色发展要“真绿”,不要“假绿”

——在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环境经济专业委员会“绿色发展新年论坛”(2016)上的发言摘要

郭茹

同济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所 副所长

绿色发展究竟是“真绿”还是“假绿”

今天会议的主题叫“绿色发展”,我想提个问题,我们想要的绿色发展究竟是“真绿”还是“假绿”?我来的路上是坐小汽车来的,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从事环保的人,没有选择公共交通,心里有点内疚。我们的一项研究也发现,许多人的环保意识是高于环保行动的。为什么意识会远远地高于行动呢?一方面是因为成本的缘故,比如究竟是打车还是坐公共交通,其实除了经济成本外,还有时间成本问题。有时为了赶时间,就忽略了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也和外部条件有关,个人的选择往往受限于现有的资源。当然,虽然是微观的选择,却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的环境质量。

绿色发展应该善用激励机制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主观层面,应该利用激励机制,把企业或个人行为选择引导到更加绿色的方向上去。从客观层面,能不能提供更便利的绿色基础设施?能不能运用智能大数据的方式来监督“假绿”行为?绿色发展应该结合主观和客观层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想要的“真绿”。

我主要是做可持续性发展评估的,可持续发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到社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协调,而狭义的可持续发展往往只关注资源枯竭与环境破坏问题。宏观经济学就应该强调广义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最好从整个社会体系,尤其是从系统的角度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环境层面,经济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我们说的“真绿”,而不仅仅是种了几颗树、减少一些污染而已。

推进绿色发展的理论创新

此外,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靠理论层面上的创新,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齐头并进。比如说,到底是打车还是坐地铁,就是典型的微观问题。如何把宏观经济的发展通过微观经济机制落到实处?怎么样实现自下而上的推进机制?我们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政府、企业,还有每个个体,包括研究机构的学者都应该结合起来,从系统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我们想要的“真绿”。

点击以下文章可查阅本次论坛上其他嘉宾的发言摘要

黄少卿:环境经济学在中国大有用武之地

陆志安:绿色发展要在法律上“软硬兼施”

于兵:智慧城市建设符合绿色发展要求

唐忆文:推动能源的绿色和低碳发展

吴家骅:能源发展要转变观念

陆如:能源改革有助于城市节能减排

胡静:绿色发展需要改革和创新环保机制

张涌:自贸试验区建设需研究如何对标国际环境标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