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 赵中岳】原创// 回郭镇——闫家拐
2019第72期
总第686期
回郭镇——闫家拐
回郭镇内到底有多少个拐、巷、胡同,外人一定不晓,本地人也是决不为外人道的。秘乎?非也,因为就是他们也不清楚。然此决非“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故,乃不较真也!
那么咱就择其一木数年轮如何?不是说故纸堆内有故事吗?
回郭镇东大街西厢的闫家拐,绝对是一条不见经传的胡同。但是,由于笔者生于斯长于斯,生活于斯,倒常常感觉到它还是很有让人追忆得地方的。
它不宽不窄,不大不小,不直不曲,就是那么一个模样。
说它不宽,是因为南端的百米段内,自行车可过,独轮车可推,架子车就得仄楞着抬了,仅供一人行走。若两人相遇,非侧身互让,就必有碰撞。说它不窄,是在它的北口,不仅可以进大轱轮马车,小铁轮畜力车,还可行胶轮大车和改革开放后的小四轮拖拉机、私家轿车;说它不大,也只有二三十户人家。说它不小,它的人口可占一个生产队的三分之二;说它不直,是北行到见井处,有个十二度的斜段,说它不曲,缘于没有一个明显的弯儿。
世事沧桑,闫家拐内的道路雏形依旧。年轻人烦叹:这么多次运动,竟没有一次能把拐路扩宽,比如说可让轿车行而无阻;老年人庆幸,恁多变化,拐道守旧,小儿女门外玩耍,无交通事故之忧。呵呵,众口难调啊!
南口入拐,可直面如影门墙似的,曾经的一座有“五脊六兽”瓦房的南山墙,在土坯内胆涂白灰的壁上,隐约见过“大成烟厂”的字样,仿佛向路人夸奖着回郭镇的昔日辉煌中,也有它的贡献。这座房的北边就是坐东面西的“闫家祠堂”。传说三四十年代,这里曾有乡贤办过学校。五十年代办过木材加工厂,闲置一段时期后,又做过大队的铸锅厂,最后变成了生产队的饲养院......拆毁于何时,也早没人知晓,但有人传说祠堂大门上方那块刻有“闫家祠堂”的青石匾,被本族一个后生收起,埋藏于门前地下,这块匾何时重见天日,如今还是个未知数。祠堂原址一直空闲。因为多数人都有敬畏之心,没人愿或者不敢占居起宅。
整条拐北向五分之三处,地势不知何故忽然开阔。在这开阔地的东北边,有一眼吃水井。井台上瓦房为顶,北面一道起山之墙,南边东西两角各竖一个砖柱。西柱一侧,有一老石磙做的“兑锤窑”,供大家捣玉米糁、小麦仁,韭花菜等用。此窑东北沿坐人,西南沿放石锤,年久成凹。此臼有此功能,自然也成了拐内家庭主妇们积聚议论“锅家大事”邻里长短的场所了。
吃水井深约两丈有余,口西侧架一铁辘轳,供绞水用,井内每过几年就掏挖一次,清理杂质,保证人们饮水安全。所以,那时节家家有水缸,户户有水桶。早起挑水,人多时自觉排队,不误语言交流,也是一种风情。井水不甘冽,可人们会自嘲以解脱:闫家拐嘛,那水还能没些咸味?不哈哈哈是不行的。
用桶提水,不时会有水桶掉进井内的现象发生,也就会有人双手握着带钩的绳子打捞的场景出现。那模样煞是耐看,只见他慢慢移动握绳的双手,静心揣摩提按,如中医切脉,灵感既现,双手上掂,哗啦一声响,水桶斜着被钩出水面,观者欢呼。
井坛的木梁上,吊有铁钟一口,五十年代初,很少发声。合作化后,响音频乃,早上钟声引领出工,晚上招呼开会。有令行禁止之妙,忙得不亦说乎。井南面一片空地,积肥、开会、晒粉条,停马车均可用。
闫家拐的早年月,南口有一个装有扇独门的小瓦顶拐门,北面有两幅大厚木门的拐门,二层上为楼梯南向的“奶奶堂”。两厢门儿一关闭,拐内之安全,可称为固若金汤。不会飞檐走壁之土匪刀客,万难入内。拐名既冠以“闫家”,想必这些“太原世第”的族人,当是拐内的先入住者。世事沧桑,当黄河的浊流,不想接纳伊洛之清水入注而玩阴阳图时,不仅拒清流于门外,还要逆流而上时,这条母亲河带给中原人民的“水旱蝗汤”之祸,同样让回郭镇人尝到了水患之苦,闫家拐自难逃倾巢之下之患,人们除了逃向南坡,就只有攀上高而坚固的房顶了。此刻也体现拐内人们同舟共济之睦状。
闫家拐的先居者,难安于频频发生的水灾之患,不知是谁带的头,逐渐迁徙于镇东南隅的闫家沟,名字怕也是后起的。后来闫姓人家渐稀的闫家拐,陆续有外姓建宅买房迁入。如此才有了以后的李姓、赵姓等等。
如今, 貌似固若金汤的闫家拐,实非铜墙铁壁,铁板一块的了,也没有了乡贤们当初设计的初衷。在拐中间不仅有通向西边李家拐的小路,向东,谁也不记得啥时候在老母堂处,也有一条可通向顾家閁的幽径。或说这是以后发生的变化。
房舍、宅院,曾经是划分阶级、分清敌友的现实依据之一,那是有倾其一生积蓄、为了盖一座房子装门面、而苦心疾志传统的回郭镇人所始料不及的。所以,地主、富农,富裕中农,就被另类出来了,他们想当然地被划入革命的对象之列,不能视为同类。这是五十年代之前的讲究,在此提醒读者,也不可用那时的上层建筑来匡如今的经济基础,因为现时大多数人家的住宅,修建的都阔于当年的土豪们。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一声呐喊,让中国人民创造出了富裕。真应验了那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富强的中国。闫家拐的路还是那么不窄不宽,不大不小,不直不曲,但村村通,硬化路面已实现多年。孩子们也不用在那一根杉木路灯杆下高兴地唱:电灯着,吃白馍了。如今,怕火腿肠都吃腻了。
拐内家家户户的农家肥堆不见了。生产队没了,生产队那巨型的时时冒着发酵蒸汽、冉冉腾起的粪堆也不见了。拐内干净漂亮了。那眼吃水井,通了自来水后,也告别人家数十年,拐南北口的门,因为早已失去了防卫的需要,也消失了几十年。拐内行人,大幅下降,出现在电视机进入寻常百姓家以后。这条通向镇影剧院的主通道,也在《少林寺》、《流浪者》、《望乡》、《庐山恋》之后,观众逐年减少,不得不寿终的连锁反应。倒是那座[奶奶堂],又被善男信女们集资建了起来。那是因为对自然还有敬畏之心的人们的另一种精神寄托吧!
闫家拐,俺的閁。
2019.元旦初稿于郑州
已亥年正月初五脱稿于回郭镇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赵中岳,回郭镇人。字:镜嵩;自号:伊洛野老。生于1948年。八岁入学,六年未读完辍学务农。虽与锄镰为伴,然未忘读书。敬仰李杜,力效陶潜。好览书未求甚解,追求朗朗上口之诗风。下里巴人之属,趣在忙中觅乐,不白活而已。系巩义市杜甫故里诗词协会会员;河南省老年诗词研究会会员。《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金额系统设定七日到账,到账后及时发放
平台公告
汗滴化雨伴笔耕平台承蒙各位文友支持与厚爱,目前发展良好,为感恩各位,特决定推出三重好礼送文友。
一曰:文之有礼
每周选出最具人气文章一篇(阅读量不少于200且最高),送红包(10元)!
二曰:转之有礼
每周选出转载量最多的文章一篇(转载量不少于20次且最高),送红包(5元)!
三曰:言之有礼
每天选出留言获赞最多的留言作者(留言获赞量不少于30个且最高,内容不能是简单的好、赞等),送红包(2元)!
以上好礼从2018年10月29日起执行。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具体实施以平台解释为准。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主编:康国光 首席评论员:祝红利
欢迎关注我们
有您参与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