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

劳动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

文/李志青

五一国际劳动节马上就要到了,有关“996”的讨论仍方兴未艾。毛主席曾说过“劳动最光荣”,劳动的确最光荣,劳动者的确也很伟大,劳动的光荣之处在于,劳动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更是一个收获的过程。投身于劳动的人,自食其力的同时,还奉献社会,按照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在“利己”的同时也实现了“利他”,那还有什么会比劳动者更伟大的身份呢?但在肯定劳动的光荣和劳动者的伟大之余,仍然值得我们探讨的是,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价值观来对待劳动,可以看到,不同的劳动者对“996”有着迥然相异的看法,不同观点间之所以“牛头不对马嘴”,其根源正在于,大家在“为何劳动?”这一根本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劳动价值观。

笔者本人也是一名劳动者,作为一名经济学教师,为学生授业解惑,完成各项教学研究工作任务,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然后用于各种生活消费所需,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却恰恰是构成了劳动的最基本要素,即劳动内容(付出)、劳动成果(回报),劳动价值观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理解这两者间的关系。

其一,从劳动内容的角度来看,劳动的价值在于贡献和满足;以教师这一职业为例,教师是公认的园丁,任何国家社会都不可或缺。其实,不仅只是教师,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农民、工人、公务员、高级白领,社会经济发展又缺得了哪行哪业呢?劳动内容正是劳动的第一重价值所在,大而化之,劳动是人类文明的最重要驱动力(没有之一)。与此同时,劳动内容又是依附于每个具体劳动者身上的,抛开劳动成果和回报,就劳动内容本身而言,对劳动者是否重要呢?就我个人的体验来看,是蛮重要的。劳动其实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如,劳动可以带来成就感,看着一茬一茬的学生进了课堂,校园,又离开课堂,校园,经过亲手的“栽培”,从freshman变为社会人,真的时时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劳动其实可以带给人快乐,在充实的劳动和奋斗过程中增强幸福感。

其二,从劳动成果的角度看,劳动的价值还在于可以创造回报;农民、工人、公务员、高级白领等职业不可或缺性的另一层含义其实就在于这些职业都在为社会创造不同种类的财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财富,以及这些财富的溢出效应(比如,教师的教育工作可以提高社会的教育水平,进而推动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造福各行各业),社会才得以在“物质再生产”过程中得以快速发展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本身同样也是“回报”的受益者,体现为工资、奖金、红利等各种形式的收入源源不断地回到劳动者“口袋”中,然后通过消费生活品来维持劳动者本身的“再生产”。

其实,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部门再生产的逻辑马克思已经在《资本论》中讲得很清楚了,劳动在这个逻辑中的关键重要性不言而喻,即劳动同时维持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循环往复,这是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内在价值所在。问题在于,那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劳动价值观呢?比如,老板们为996大唱赞歌的同时,员工们却在为此大吐苦水。

就其本因,在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异质性”,比如,如前所述,劳动可以带来成就感,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成就感,一方面,从工作性质来看,越是从事创造性工作、开拓性工作的劳动者,越容易从劳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从个体属性来看,越是容易满足的劳动者,越容易从劳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再比如,劳动可以带来回报,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初入行的劳动者与资深劳动者等等之间,必然存在不同的回报水平。这样一来,劳动和劳动者的异质性造成同样的劳动内容产生不同的劳动感受,进而在某个问题上形成不同的劳动价值判断。如,有的认为996的劳动是“光荣”的,而有的则觉得996的劳动是“可恶”的。

归根结底,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究竟应该持怎样的劳动价值观呢?用经济学的道理来分析,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合理平衡好劳动内容与劳动回报之间的关系。老板们说996好,而且身体力行,这是因为他们的996投入可以带来相当于996%的产出(包括社会和个人意义上的回报),而员工们说996不好,不愿意做996,这是因为他们的996投入可能仅带来99.6%的产出(个人意义上可能还更低)。就此而言,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在996上我们其实也不必刻意追求某个一致的观点和做法,但在劳动的价值观上,有必要形成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尽最大努力实现劳动内容和劳动回报的一致性,让“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回归到肯定劳动对社会发展、对劳动者个体发展所产生的价值上。

(李志青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