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章║本雅明的“笔迹学”与中国书法美学

马欣先生的《本雅明对中国书法的美学阐释及其笔迹学背景》,以及她的相关译介(《笔迹学三篇》),使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浮出了水面——在我们的美学和文艺学论域,对于书法艺术的关注远远不够,西方学者更是鲜有论及,特别是像本雅明这样的纯粹的西方“大腕”,以至于此项研究远不如其它论域占有充分的西学参照,泥古拘方或主观蠡测仍是主流。
当然,本雅明很少直接谈论中国书法。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一文中,他也只是结合画跋略有涉及,认为书法作为“墨戏”,是处于文学和绘画、思想和形象之间的元素,“内在地涵括了使得这两者显得不可化约地对立”。重要的更在于,他在这篇论文中认定中国书法具有“卓越的动态性”和“多种相似性”,寥寥数语,切中肯綮。联想到本雅明所钟情的“笔迹学”及其“相似性”学说,应该说他的这些判断很有见地,对于重建中国书法美学具有直接参照意义。
笔迹学(graphology),亦称“笔相学”,是通过书迹研究书写者的心理、性格等精神特征的学说,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在西方流行,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签字确认、刑事侦探、心理与性格分析等日常生活。与书法研究不同的是,笔迹学并不将自己的对象——笔迹——视为艺术品,而是将其作为科学认知的对象。笔迹学研究书写的压力、笔画的结构,字体的大小、运笔的速度、写本的布局等,认为这些都是笔迹个性生成的条件,与书写者的心理世界、性格特征、思维模式、行为嗜好等精神状况具有相似性。正是这种“相似性”,决定了可以通过前者认知后者,即通过可见的笔迹图像认知某种精神特征。
本雅明对笔迹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发表过相关论文,开设过此类课程。在本雅明看来,笔迹研究“可以直接揭示更深层的意义”,“揭示普罗大众的'真相’”。他对“中国誊本”(也可译为“中国写本”)和中国书法的关注,在我们看来,是和他的笔迹学密切相关的,尽管笔迹学和书法美学很不相同。但是,他对笔迹学的一些看法以及相关言论,例如认定笔迹具有“非感性的相似性”的判断,与其认定中国书法“包含着多种相似性”,在学理上都是相通的。
先从“图像文字”说起。
本雅明在评论门德尔松《笔迹中的人》时说:“这部作品试图将……笔迹整个地理解为'图像文字’(Bilderschrift),作者将此与“图像世界”(Bilderwelt)的联系理解为一种'保存’。笔迹中的右与左、上与下、斜与歪、粗与细,向来被认为是具有决定性的,然而,总是在其内部神出鬼没的还有来自类比(Analogie)与隐喻(Metapher)的模糊残余。”这是本雅明对《笔迹中的人》的描述,实际上也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首先,本雅明将笔迹理解为“图像文字”。既然是“文字”,就有“表意”的功能——“笔迹”作为图像乃“以图表意”。当然,笔迹之“以图表意”,与真正的文字表意并不相同,本雅明将其名之为“有血有肉的笔迹语言”。由此联想到我们的书法艺术,本雅明所说的“图像文字”,实际上就是“书像”及其“书意”。“书意”缘自“书像”,与“字义”相关,但是并不相同。“字义”乃“字像”所指,“书意”是“书像”所生,这就是字像与书像的双重叠影(见《字像与书像之双重叠影》)。其次,笔迹作为“图像文字”之所以可以独立表意,盖因笔迹“图像”与其“意义”具有相似性,或者说笔迹图像自身内蕴着意义;同理,“书像”之所以可以独立表意,也在于书法作为“图像”与“书意”具有相似性,或者说作为图像的笔墨踪迹自身内蕴着意义。
可见,本雅明的“非感性的形似性”,主要是就“图像”与“图意”而言的,意谓着不同的笔迹(图像)表达不同的意义;而对于此“意义”的追问,就是笔迹学的任务和目的。换言之,笔迹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基于“图”与“意”的相似性理论,这是其最重要的学理基础。
再者,本雅明之所以将这种相似性定义为“非感性的”,并不是相对“理性”而言,而是相对“玄妙”“玄奥”“无意识”而言。在他看来,“笔迹中的右与左、上与下、斜与歪、粗与细”等,对于判断人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一方面,此“意义”与笔迹(图像)之间并非明确地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二者的相似性表现为“神出鬼没”,或者基于“类比(Analogie)与隐喻(Metapher)”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笔迹阐释为心灵感应过程的研究提供助力”,笔迹学的对象与心灵感应密切相关。总之,在本雅明看来,笔迹图像与笔迹意义之间的相似性主要表征为“无意识绘制”,它是“玄妙”而“玄奥”的;于是,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并非感官可以直觉到的(非感性的)。他进一步强调说: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无数相似性事例中的极其微小的片段,因为相似性在无意识中决定着它们。有意识地感知到的相似性,就如同人们目所能及的冰山一角,而众多无意识中的或完全没有感知到的相似性,则好比水面下的巨大冰川。”笔迹图像与其意义的相似性就是无意识的、完全没有感知到的、“水面下的巨大冰川”。正因如此,才需要笔迹学去研究,就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样。
很明显,本雅明的“非感性的相似性”是相对“有意识地感知到的相似性”而言的,所以可将其定义为“无意识的相似性”,意谓着“图”和“意”的相似往往在无意识中生成。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玄妙”和“玄奥”的过程。毋庸置疑,他的这一观点可以直接“拿来”建构我们的书法美学:书法艺术之“书像”与“书意”之间,就是一种“非感性的相似性”;无论书家还是观者、无论创作还是欣赏,非感性的、无意识的相似性决定了书像表意。书法艺术之“像-意”之间的相似性关系,就是这样一座无意识的“冰山”,“玄妙”而“玄奥”,等待着人们去体验、去感受。
我们知道,早在西汉,萧何就有“书者,意也”的说法。那么,怎样的书写才能有意、生意,或者说能将书意激活呢?东汉蔡邕的“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堪称萧何“书意”说的续补。所谓“纵横有可象者”,蔡邕解释为“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刀戈,若强弩之末,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也就是说,静观的“白纸黑字”被赋予了动势,书迹动势以其“似动”之像激活了想象力,由此可以想象人的行为、情感以及自然万象。换言之,书写成为“可象者”首先是由于它成为了“似动者”,似动之势意味着字像成为了书像,书意通过动势书像而活现于观者眼前。总之,书意由书像而生,有像才能生意,不同的书像产生不同的书意。书像之为艺术不可能没有书意,书意来自笔墨踪迹的似动效果,从而激活了人的情感世界和自然联想。这就涉及到本雅明所说的“卓越的动态性”和“多种相似性”,二者互相关联;按照本雅明的说法,“潜在的相似性”使中国书法“具有卓越的动态性”;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纵横有可象者”即为书像表意。其中,书像与书意的相似是书艺的根本,具体书品的相似性则来自书家赋予书写以动势。
这也是汉字书写之为艺术的奥秘所在:文字作为实用符号,已在一般书写中自我实现;与此同时,书写可以继续追求艺术表现;实用书写追求艺术表现就是“变”,说到底是将字像变为书像;没有书像也就意味着止于字像,止于字像也就是止于字义,止于字义也就是止于实用。因此,书家追求书像个性就是追求书意个性,不同的书像个性表征不同的书意风格。有个性、有风格的书像才能实现超越,即超越“平直相似,状若算子”那样的呆滞和千篇一律。就此而言,书艺之“变”意味着复杂多变,往往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境而异,也会因材质而异,等等。当然,点画变通的契机很多,不仅要变得不是“状若算子”,还要变得不同于前人、他人,甚至不同于此前的自己;即便同一篇书品,就像《兰亭集序》中的“之”字,王羲之将其“变”成20个无一雷同的书像。(参见拙文《文学书像论》
——这就是“书迹”与“书像”的不同,也是书迹学与书法美学的不同。书迹学的对象是实用书写之“书迹”,它所追问的“是书写者的下意识在笔迹中隐藏的东西”,书迹学视野中的书迹类似“画谜”,并非书法艺术那样超越实用、故意为之、刻意“变”之。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书法之“变”不可能无意识主导,这和书像与书意的相似性是两码事,不可混淆。

· 人文学术之中外镜鉴 · 

· 文艺理论之铄古成今 · 

(0)

相关推荐

  • 读书的孩子|本雅明

    ∞<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送你一本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在低年级的学生当中.书简直就是发下来的.你只是偶尔才敢表达一个愿望.你经常带着嫉妒心理看着自己渴望得到的那本书在别人手 ...

  • 马欣 | 本雅明对中国书法的美学阐释及其笔迹学背景

    本雅明对中国书法的美学阐释及其笔迹学背景 马欣 摘 要:本雅明将中国书法定义为"思想"与"图像"相融合的艺术,并通过"潜在的相似性"概念来说 ...

  • 一切艺术到精微境界都力求逼近音乐,书法与音乐的美学共性

    世上任何一种艺术,都以某种形式为表现手段来塑造艺术意象,并表情达意,来抒发一种情感. 如文学,是通过字词句章来体现艺术意象: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在时间的进程表达一种情感:而绘画(有中西之别 ...

  • 赵宪章‖“书法现象学”的入口 ——读叶秀山书法美学所想到的

    几年前,书友推荐我读叶秀山的<书法讲义>,他说是他从地摊上买来的.拿到手后才知道,这是叶先生为函授大学编撰的教材,并非正式出版物.读后感觉确实不错,于是找来正式出版物,书名已经改为< ...

  • 本雅明:论星相学

    本文为文章断片,写于1932年,作者生前未发表.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出身犹太望族,早年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在博士论文 ...

  • 赵宪章║语图符号学大有可为 ——“文学图像论”及其符号学方法

    新世纪以来,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研究在我国悄然兴起,可谓新世纪的新学问.它的兴起源自学术的内生动力而无人为的操弄,它直面人文现实的困惑而又非追逐时尚之论.时至今日,这一研究已渐成气候,大有持续成长之趋势. ...

  • 【远方】浙江 《立 夏》 作者:罗雅琴 主播:学与问

    作者:罗雅琴 主播:学与问 编辑:小鹿 立 夏 阳光说夏开始啦 传达这个消息时它气喘吁吁 沙尘和风扯住了裤腿 它跑得崎岖又缠绵 春把院子里的花葬了一地 香气散落在草尖上 刚出生的小德牧试了试牙口 我还 ...

  • 齐明山行政学导论教材复习笔记

    齐明山行政学导论复习笔记 齐明山行政学导论复习笔记 一.行政与行政学概述 1行政的含义与特点 (1)行政的含义 行政是指政府行政,指政府处理国家的公共事务.公共行政是相对私人行政而言的:私人行政是私营 ...

  • 赵宪章:“文学性”之中西别异

    一文中,我们曾提及中国文学的某些特点,但语焉不详.当然,这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问题,几句话很难说得清.但是,这并不是我们"不去说"的理由,有效的方法就是拿捏某一特定问题:当然,这问 ...

  • 【远方杯·全国诗文大赛】天津《四月天(外一首)》作者·杨成明 主播•学与问

    参赛详情请点击 关于远方诗歌文化传媒和中国远方诗人协会联袂隆重举办首届"远方杯"全国诗文大奖赛的公告 四月天(外一首) 文/杨成明 瘦风   挤过三月 在四月身上狠狠地踩上一脚 四 ...

  • 赵绍琴治疗慢性肾病经验,学起来~

    本文由河北省宁晋县李源草医堂李源整理 赵绍琴,北京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赵绍琴是三代御医之后,幼承家学,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195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