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大盘点:茶圈怪谈知多少?

年初二,久违的阳光冒出头来。

在高楼的阳台上,倚着躺椅,就能看到蓝天白云,日光透过鱼鳞般的云层,洒下莹莹如白玉的光芒。

懒着当一只米虫,不想动。

随手刷某宝,翻到一位做茶人士的相册,大吃一惊。

那些汉字,每个我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是那么地违和,那么地让人心惊胆战。

看了半天,发到群里让姑娘们讨论了半天。

思考良久,决定还是写一篇文章,发出来,以正视听。

并非抬杠。

实在是那些观点错漏百出,不明真相的无辜群众,极容易被误导,从而掉入喝茶的怪圈,有幸的,绕一阵就能转出来。不幸的,兴许终生就困在那团迷雾里,再也翻不得身了。

士为知己者死。为了列位看官的切身利益,村姑陈,就再当一次讨厌的人吧。

错误理论一:

红茶有高达300多种香型

最早的时候,我听说过,武夷岩茶有数千种品种,是一座世界茶树博物馆。

仅慧苑坑里,就有两千八百种多茶树品种。

我一听就相信了。

因为,那是白纸黑字,由古人先人用文字用书籍记录下来的,也是本地人当中手口相传下来的,是有据可查的,并不是空穴来风。

但是,要说“红茶有高达300多种香型”,这还真的是闻所未闻。

身为产茶大省胡建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地瓜,村姑陈从小喝茶喝到现在,红茶流行的时候喝红茶,岩茶流行的时候喝岩茶,白茶上位了喝白茶,可以说,每个毛孔里都浸透着茶的气息,每一寸灵魂里都驻扎着茶香。

然而,仍然没有听到过这种关于红茶香型的“离奇”言论。

我们福建的红茶,有正山小种,有坦洋工夫,有政和工夫,有白琳工夫,有武夷奇红,尤溪红,寿宁红......

它们分别拥有:花果香桂圆汤、松烟香、蜜薯香、花果香、花香......

数一下,也仅四五种香型,而已。

别的省的红茶,像滇红、祁红、九曲红梅、英德红茶、湖红、川红、越红、宁红、宜红.....,也大多是花香、果香、花果香、花蜜香等等。

数来数去,也不过数十种。

加起来可能都不过百。

所以,哪来的“红茶有300多种香型”之说呢?

要说有三百多种香气,那倒有可能。

毕竟,单一个花香香型,就可以分出桂花香、兰花香、栀子花香、月季花香、洋槐花香、茉莉花香、丁香花香.......

而果香,也可以分出凤梨香、蜜桃香、蜜饯香、柑橘香......

另外,每个制茶师制作时的手法,技术都不相同,每一款茶制作时的天气,采摘的茶树品种,都不相同,做出来的红茶,香气也各自不同。

这样凑一起,果然能凑出三百多种红茶香来。

不仅如此,可能三千多种红茶香,都能数得出来。

然而,要归结到香型,那真真不过十数种。

香型与香气,一字之差,却失之千里。

身为茶业从业者,在发表观点时,该当慎之又慎,免得以讹传讹,误导了观众。

错误理论二:

标准的冲泡手法太难做,干脆随心所欲泡茶?

我们正常泡茶,泡岩茶泡白茶泡铁观音泡正山小种,是用功夫茶泡法,使用的是盖碗公道杯。

功夫茶泡法,有许多礼仪上的讲究。

比如,盖碗底部不能对着客人。比如手肘尖不能对着客人。

这都是二三十年前,从湾湾传过来的茶道与茶艺的标准要求。虽然过去了这么些年,但仍是茶艺师考证时必考的内容,也是业内认可的泡茶姿势标准。

这些泡茶的手法,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讲,会比较不熟悉一些。

很正常,毕竟谁第一次做自己从来没做过的事,会很熟悉很熟练呢?又不是前世做过,今生带艺投胎,自带了这些技能过来。

不熟悉不要紧,多练,多学,就会了。

泡茶又不是绣花,又不是织毛衣,不需要精巧的手艺,不需要繁复的技巧。

泡茶最简单,注水,出汤,就两步骤罢了。

一天泡一盖碗,注水出汤10次。一个月下来,就泡了30碗,注水出汤300次。

完全可以说,只要不是资质太不适合泡茶,正常爱茶之人,有了兴趣做大前提,一个月下来,注水和出汤这两个动作,怎么都练会了。

只要真爱茶,真爱品茶,很快就能熟练地玩转盖碗。

那些一边说爱喝茶,一边又吐槽标准的冲泡姿势让手腕翻折得很难受的人,不是真心爱茶。

如果是真爱,又如何不愿意翻转手腕,让盖碗里的茶汤完全沥干,不致于残留水分,影响下一泡茶汤的口感呢?

打着爱茶之名,行不爱茶之实的人,都是耍流氓。

错误理论三:

茶叶用闷茶壶闷了喝,可以全家人一起喝。闷出来的茶特别甜,口感特别好。

看到这个理论的时候,我吓到了。

我们从小,只看到家里的长辈煲汤。

拿一只砂锅,放进洗干净绰过水的鸡鸭牛羊肉、当归党参黄芪枸杞,还有盐、青红酒、清水,盒上盖子,大火炖,文火焖。

两个小时左右,那一锅浓稠香滑的汤,就炖好了。

把小孩子都叫上桌,趁空腹的时候,一人来一碗,非常补身。

但喝茶,还是第一次听说,可以用保温壶“闷”着喝。

在福鼎的时候,有看到上山种茶的茶农们泡大碗茶喝,拿一只大搪瓷缸,放进去寿眉,用开水冲进去泡好,晾凉之后,每个人倒到自己的碗里喝了解渴。

这也是因为在深山里干活,比较远,喝水不方便,才想出的权宜之计。

并且,这种泡大碗茶的工具,是一只带盖的缸瓷缸,它是不保温的,不像保温壶“闷”,茶和水进去之后,会持续恒温,持续闷煮十几个小时。

所以,用一只大肚子的保温壶闷茶喝,这简直刷新了村姑陈对喝茶的认知。

如果是出门旅行,用只小保温杯泡茶,随身带着喝,也罢了。这还是在家里,在工具齐全,泡茶方便的情况下,选择这种在户外适用的喝茶方式,就实在是不能理解了。

茶叶闷泡,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作为日常必需。

王教授说过,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的释放速度,是不一样的,有快有慢。

通常情况下,茶多酚和咖啡碱的释放速度,会快于茶氨酸。

尤其是高温闷泡,在长时间高温的刺激下,茶氨酸的释放还在缓慢地进行,茶多酚与咖啡碱,则已经大量浸出于茶汤中了。

这种持续性高温闷泡出来的茶汤,茶多酚与咖啡碱的释放量,大于“快出水”式冲泡,而这些大量的茶多酚与咖啡碱喝下去,对尿酸,可没什么好处。

如果茶行业的从业者,如此传授不利于健康的闷泡方法和工具,假以时日,只会让被误导的茶友,身受其害。

错误理论四:

存茶密封仅仅只是为了防潮?

存茶,不管是存什么茶,绿茶白茶红茶黄茶青茶,无一例外地需要闭光密封保存。

这一点,已经获得了业内的共识。

那么,密封存茶这一点,仅仅只是为了防潮吗?

当然不。

茶叶怕潮,也怕窜味,也怕跑气。

所以,密封的目的,第一,是防止水分进入茶叶内部,影响茶叶的品质;第二,是为了防止茶叶窜味,防止别的气味进入茶叶内部,影响茶叶的气味;第三,是为了防止茶叶敞开在空气中,香气散佚,跑气。

如果身为茶界一员,有新茶友来问,茶叶密封是为了什么?

千万不要只说,是为了防潮。

这太不专业,太业余了。会令人瞧轻了自己,从而质疑专业程度的。

错误理论五:

红茶在储存的过程中会生成酸味?

我们知道,醋是酿酒的时候发明的。

是将原料先经蒸煮、糊化、液化及糖化,使淀粉转变为糖,再用酵母使发酵生成乙醇,然后在醋酸菌的作用下使乙醇发酵,将乙醇氧化生成醋酸。

归结到一个理论,那就是:醋的酸味,是人工造就的,并非粮食天然自带的酸味分子。

在这里要划重点的是:醋,是发酵而成的。是在高温和高湿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

那么,如果红茶要生成酸味呢?

红茶原本是不酸的,中国的红茶,不管是红碎茶、小种红茶、工夫红茶,都不酸,都是带着花香、果香、烟香、蜜香.....的。

若要让红茶生成酸味,那就得像造醋那样,给制作好的成品红茶“加温、加湿”。

可是,茶叶在制作完成之后,进入储存阶段之后,不是应该干燥、避光、密封保存吗?

既是干燥,又何来加湿一说呢?

唯有一种情况——红茶储存的时候不够密封,进水了,这才能给红茶加湿,才能给红茶发酸提供物理条件。

那这样发酸红茶,就可以算作是没存好,存坏了。

里面含有多少细菌都不知道,不建议再喝。

泡了浇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吧,化作春泥更护花。

错误理论六:

因为沸水倒出来后会失温,所以不必追求沸水?

泡茶用沸水,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一个概念。

然而 ,有人偏要钻牛角尖。

这个牛角尖是怎么钻的呢?是跟温度杠上了。

认为,水沸之后,不是马上就泡茶,从拿起水壶到注水入盖碗,至少有半分钟的时间,这段时间虽然短,但也是存在的。

在这段时间中,沸水就开始失温了。比如,从100度,降到了98度。于是得出结论:村姑陈你泡茶用的不是沸水。

我晕。

要不要随身带个温度计,量过水温再泡茶?

然后,牛角尖派再次得出结论:既然沸水到冲泡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沸腾时的水温,那又何必追求沸水?自己看着办,觉得水温够了就可以泡!

我再晕。

沸水当然要追求。沸水杀菌。沸水能激发高沸点的香气和滋味。沸水可以让茶汤的滋味更丰富和饱满......

不能因为沸水倒出来时会失温,就放弃沸水。

就算失温,能失多少?就那半分钟的时间,甚至10秒钟的时间,能失去多少温度。从100度到99度,有差别么?

没有。

我们还是好好研究茶kf叶的品种,工艺,香气和滋味吧。

毕竟这些才是喝茶最美妙的享受,是我们买茶不掉坑的利器。

至于那微不足道的1度之差,就留给理工男们去钻研吧。那是学院派该做的事,跟我们无关。

错误理论七:

存放了七年的贡眉当“生活茶”喝?

要说2020年茶圈哪句话最炫富,村姑陈个人认为,非这一句莫属。

列位看官细想,存了七年的贡眉,要当成“生活茶”来喝,这得多“壕”之人,才能办得到?

这茶现在,至少得三千块一饼。还有价无市。

七年啊,可不是七天。

十足十的七年陈的老白茶,存世量有多少?至少五年前就进入白茶圈的村姑陈,也只有几箱,而已。

那些比我还晚接触白茶的人,就更少了。

这么少的量,还能当成“生活茶”来喝,天天喝,日日喝,这是有钱炫富呢,还是不爱惜茶?

从人性上来说,白茶正在上升,并且趋势很明显,追涨不追跌的人性,会让人不舍得出售自己手中持有的真正七年陈的老白茶。

能在七年前就收藏了足够当作“日常口粮”的老白茶的人,还缺这卖几块茶饼的钱么?

所以,说手上有七年陈贡眉老白茶的人,茶是从哪来的?存疑。

并且量大到可以当成生活茶,天天在喝,更是存疑。

并且价格还卖得比当年的新白茶还便宜的,更是存疑。

愿意相信这番说辞的,估计都是韭菜。

割一大把,能炒一盘鸡蛋了。

错误理论八:

福鼎白茶历史较短,区分银针牡丹寿眉是后来的事,所以云南白茶不分等级?

呃,这个错误理论,村姑陈就不再辩驳了。

让福鼎人自己来澄清吧。

只能说,发表这种观点的茶人,没有读过北苑御茶园的历史,没有读过唐末王审知开辟八闽的历史。

其实人还是应该多学点历史。

否则,就真的不能“胖手翻盖碗”了。

看完这篇文章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完结篇:这一年,太姥山的改变

第36篇:今年白茶总体产量如何?

第35篇:水润万物,雨生百谷,谷雨茶归来

第34篇:太姥山高山茶园的鸟语花香,不想下山了

第33篇:天气对今年白茶的品质有什么影响?

第32篇:春茶季,村姑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第31篇:春茶季,我犯了一种病,看到白茶就想采

第30篇:直播选茶,一天试了30多款毛茶!

第29篇:在茶园写稿是种什么感受?

第28篇:亲民冠军春寿眉来啦

第27篇:没有烘干的白茶有什么特征?

第26篇:太姥山版《石头记》

第25篇:春茶季的一天(内含彩蛋故事)

第24篇:今年春白茶品质有哪些变化?

第23篇:茶农的鸟枪换炮

第22篇:白茶里的花香,来自茶园边上的野花吗?

第21篇:那明星般的清明白牡丹

第20篇:疯狂的古树茶

第19篇:几张图教你分清白牡丹的等级

第18篇:特级、一级、二级白牡丹的区别

第17篇:为什么白牡丹比牡丹王更招人喜爱

第16篇:下雨天,试毛茶正当时

第15篇:白毫银针进入尾期,白牡丹正式出场

第14篇:春茶季,茶山上的那些过客们

第13篇:春茶季,太姥山高山上的雾

第12篇:捉急,春白茶还在采就急着催上市

第11篇:缘何牡丹王成为新茶友的挚爱

第10篇:半山已经采牡丹王,山顶还在采银针

第9篇:茶农们的笑脸

第8篇:茶界出名的套路

第7篇:福鼎茶农的未来之路

第6篇:春茶季伊始,茶农一天赚多少钱?

第5篇:白毫银针里的中庸之道

第4篇:试毛茶是一场与饥饿的战斗

第3篇:日光萎凋了两天的毛茶白毫银针什么滋味?

第2篇:白茶里头采的都是米针么?非也!

第1篇:喜大普奔,太姥山的白茶开始少量采摘了!

……

「喜欢文章就点个赞」
作者  | 村姑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