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放苗后的科学管理,摆脱对虾养殖前30天“偷死”困扰
据调查,南美白对虾放苗后的一个月内的发病情况严重,干胰腺肿大、肠炎、红体的案例时常发生。
虾苗该如何管理才能增加养殖成功率?有经验的虾农说“养虾苗就像小孩,小的时候吃好点,后期才能加速冲刺。”在幼苗期高度重视虾苗的营养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才能让降低对虾养殖前30天EMS(对虾早期综合症)的风险。
南美白对虾的苗种发育属于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区别很大,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出现一系列的显著变化。养殖户从苗场拿回来的虾苗就是仔虾阶段幼苗。一般来讲,从0.7公分到2.5公分这个阶段可以统称为幼虾期,幼虾期的南美白对虾可昼夜摄食,白天摄食量较小,夜晚则四处觅食,这也是为何晚上用电筒可以看到大量聚集虾苗在塘边活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白天和晚上的投饵量比例应控制在1:2。
众所周知,南美白对虾要通过蜕壳才能发育,幼体阶段在水温28℃时,30~40小时可蜕壳一次;1~5克幼虾,4~6天可蜕壳一次;中虾和15克以上的成虾 ,蜕壳期间隔约为15~20天,低盐度和高水温可以增加蜕壳次数,因此养殖中后期对养殖水体进行适度淡化可以促进南美白对虾生长。
优质虾苗的选择
1、应选取无特定病原体的苗种,这样的苗种可特定防止白斑病毒、桃拉病毒的侵染;头大、体节细长、逆水性强、眼睛较大、尾扇张开幅度宽的虾苗具有生长速度快,抗应激能力强的优点。
(虾苗生长阶段)
2、肌肠比(肌肉与消化系统的比值)应大于4:1,达到这个比值的说明在育苗过程中没有使用抗生素,胃肠道粗、直而饱满、体表干净、无赃物,这样的虾苗吃料快、吸收能力强。
(MGR大于4:1,说明育苗没有使用抗生素)
3、鳃部应完全发育,不同生长阶段的虾苗鳃部在显微镜下的照片如图。
做完了以上的鉴别工作,养殖户就能从众多苗场中挑选出优质的虾苗。那对于放养前后的池塘管理该注意哪些地方呢?
一、验底质
对虾活动主要集中池塘底部,这里既是对虾的摄食场又是对虾的休息区,因此底质的好坏至关重要,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养殖户都是凭经验的,没有对池塘底质有一个科学、准确地判断,所谓验底质就是取塘底最脏处的一块底泥,置于桶中用三倍体积的开水浸泡一晚,第二天取上清液检测其酸碱度也就是pH值,这才是底质的真实反映。
二、苗试底
以前养殖户去苗场拿苗时,常常带一瓶从自家塘里取出来的水,用以检验虾苗能否适应的标准,但用池塘表层取出来的水来检验生活在池塘底部的虾能否存活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因此建议大家取一定数量的虾苗,用80目的网袋封好,沉入池塘底部,24小时后取出,清点数量,计算成活率,这样才能真实反映虾苗在塘里的存活情况。
三、放苗应注意防、抗应激
为了预防虾苗入池后引起应激死亡或成活率低,必须提前做好防抗应激工作。
1、放苗入池前,首先要检测养成池塘的水质条件(水温、pH值、盐度、溶解氧等)及饵料生物的数量。要尽可能使虾苗在养成池的水质条件与育苗池尽量保持一致(一般要求盐度相差不超过5度,pH值不超过0.3,温差不超过3℃),室外水温低于16℃不要放苗,放苗应选择在风和日暖的早晨或傍晚为宜。
2、解毒抗应激:由于现在养殖水源受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放苗前解毒和抗应激非常必要的。
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光合菌等有益菌,在使用有益活菌同时使用红糖等,提高水体碳元素,保持有益菌群。
有益活菌类能有效分解有机污染物,消除产毒根源;同时,提高有益菌群,能有效抑制“弧菌”等病原菌的繁殖,保持水环境持续健康。
定期使用底改(如:分解底改、过硫酸氢钾等),氧化底层有机物,减少底层耗氧,消除产毒和病原菌繁殖的根源。
四、虾苗食性转换
在虾苗场,虾苗享受的是最高规格的“待遇”—每天饲喂轮虫、卤虫(有的还要经过营养强化)等生物饵料,一天饲喂8~10餐,要想虾苗成活率高,放苗后要做好虾苗的食性转换工作。仔虾期是对虾整个养殖过程中体质最弱,摄食能力最差,又是影响到后期成活率及产量高低的关键阶段。由于从育苗场到虾塘,虾苗存在环境与食性转换的问题,这时最适宜使用强化虾苗早期营养饵料、胆汁酸,来帮助解决两者之间的过渡期。
五、保健免疫、促进生长
投喂饲料时适当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保健免疫的产品,增强虾的活力和免疫能力,促进生长速度,缩短养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