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该怎么办?
验科作为临床医生的“眼睛”,出具一份准确、有效、及时的检验报告对临床诊断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避免不了各种原因导致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相符的情况。而如果报告此类结果,不仅会对临床医生的诊断造成干扰,引起临床医生的不满,同样,患者也会怀疑医院的诊断水平,影响患者就医依从性。
当遇到这类问题,只是重做一次或者一句“结果仅对本次送检标本负责”都不是检验人该有的态度!系统性的排查、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体现检验人的价值。本文笔者为大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排除人为因素
相信很多同仁都犯过一些低级错误,比如:放错标本号、录错标本信息等等。这些都会导致结果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当然有可能导致结果与临床不符合。
第二步,样本因素
样本是否合格,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检验结果,比如脂血、溶血、血凝块等;同时患者采血时的身体及精神状态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比如患者采血时精神紧张,可以对激素类结果产生巨大影响;此外,是否服用药物也会对某些检测项目造成影响。
第三步,排除检测系统问题
如何排除检测系统是否有问题?很简单,看质控图。
如果质控在控,就说明检测系统没有问题,如果质控不在控,那就要找失控的原因了,一般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可能导致系统误差的因素包括更换试剂批号、更换校准品批号、错误的校准值、试剂准备不当、试剂变质、校准品变质、试剂或校准品储存不当、因取样器调整不当或定位错误导致的样品或试剂量改变、孵育器和反应块的温度变化、光度计的光源老化、操作者更换导致的程序变化。
随机误差:可能导致随机误差的因素包括试剂或试剂管道中的气泡、试剂未充分混匀、温度和孵育不稳定、供电不稳定,以及每个操作者在取样、计时上的差异等。
第四步,排除偶然误差
由于样品或试剂偶然存在的气泡或其他偶然原因导致的不真实的结果是一种随机误差,通常称之为“飞鸟( flyers)”事件,是种偶发的小事故,重复检测患者样品是解决此类事件的较好方法。
第五步,及时与临床沟通
排除检测系统、样本因素、操作误差、偶然因素之后,需及时与临床进行沟通,结合临床检查进一步筛查原因。
曾经遇到过一个K离子结果非常高的病人,标本也未溶血,与临床症状严重不符合。在排除其他所有情况后,与临床沟通,护士说抽血的时候发现紫色管子抽多了就倒了一些到红色管子里。可想而知,因为紫色管子里含有抗凝剂EDTA-K,肯定会导致K离子异常升高。
检验的质量有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控制过程,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可以通过实验室内部控制程序来监控。但对检验科来说,分析前质量控制因具有相对不可控性,因此只有与临床沟通才能理解检验前的质量是否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