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猪开始局部泛滥,人猪矛盾不断激化,百万头野猪该如何处理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世界上动植物资源种类较多的国家,有大熊猫、华南虎、白鱀豚、江豚、白唇鹿、扬子鳄、白鲟、银杏、水杉等独有动植物,也有野猪、虎杖等世界性物种,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下曾经濒临灭绝,如今在我国局部地区泛滥的野猪。

欧亚野猪

我国的野猪学名欧亚野猪,这是一种陆地上地理分布最广泛的哺乳类动物之一,由于环境适应性特别强,栖息环境可以说从热带雨林至半干旱气候、温带丛林、半荒漠和草原的欧亚大陆均有分布,具体来讲包括了东亚、中亚、南亚、中东、东南亚、日本列岛、西伯利亚南部、非洲北部及地中海沿岸、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等区域,后来又被广泛引入北美洲。

野猪也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几乎什么都吃,在它们的食谱里既有嫩草、树叶、浆果、草根等植物物质,也会寻找蜥蜴、蛇、老鼠、蠕虫、野兔、鹿崽、腐肉等来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尤其是利用坚硬的鼻子能够轻松地获取土壤的植物根茎、球茎以及蚯蚓等,而且嗅觉还非常灵敏,能够闻到数公里外的食物。

欧亚野猪繁殖能力很强、生长迅速,一年能生两胎,春季和秋季各一台,每胎能产4-12头小猪崽,并且野猪雌性合群,是相对社会性动物,因此在族群的呵护下幼仔的存活率也是很高的,刚出生就有4个长牙,半个月就能自己咬东西,一岁便成年,随后1~2年就能很快长到1.5-2米、90-200公斤重。

然而自13世纪至上世纪末,由于人类的捕杀和栖息地因人类活动遭到破坏,加上野猪常感染猪瘟病毒,以至于种群数量大幅减少。

而随着各国环保意识的加强,尤其是中国推行的退耕还林还草,使得森林、草原覆盖率越来越高,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野猪的繁殖,种群数量空间壮大。

如今,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亚野猪和缅甸蟒算得上是这里入侵较为成功的物种,由于泛滥成灾以至于影响当地的原生物种,甚至影响当地人正常的生活,因此不得不花高价聘请印度职业猎人帮他们猎杀。

而在中国,由于封山育林的实施,以及2000年偶蹄目猪科的野猪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保护动物”),我国的许多省区市的局部地区,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带野猪开始泛滥,经常有野猪祸害庄稼的情况发生,而且处在发情期或者遭到恐吓的野猪有时也会攻击人,例如2005年12月,在杭州西湖景区的“中天竺”附近,就有一位老伯不幸被外山窜进来的一头野猪咬伤而亡。

国内局地野猪泛滥,人猪矛盾不断激化

我国季风气候明显,除了大西北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雨热条件较好,而且随着我国持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各大河流全流域的治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衍,其中野猪也不例外。

除此之外,天敌的减少也是野猪疯狂繁殖的一大因素之一,虽然野猪的天敌较多,除了人类外主要有虎、狼、豹、猞猁、熊等野生食肉动物,但是这些动物在野外的数量非常少,都属于重要的保护动物,失去天敌的制衡,繁殖速度自然就快了。

由于野猪数量的不断增多,为了寻找更多的食物,不少野猪宁可“铤而走险”,来到人类居住区域,例如南京闹市区就有多次被“网红”野猪光顾,它们冲进小区、医院、学校、商场、奶茶店、公园绿道、工厂、地铁站……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野猪去不了,而抓捕野猪甚至已成为当地警方和动物园的常规工作之一。

除了经常有“网红”野猪到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打卡”,处在大别山-桐柏山周边的湖北、河南、安徽等地,以及黑龙江、四川、重庆、福建、贵州、陕西等省区市,只要是有林区分布的地方,几乎无一没有野猪出没的现象,按照专家的预计,我国各地的野猪加起来规模已达数百万之多,可以说人猪矛盾正在不断激化。

野猪为什么被录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

野猪虽然不是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却属于“三有”保护动物之一,这说明野猪在生态链系统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对维护生态链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野猪是大多是集群活动,每个族群大约有6-20只个体,由于野猪的活动,尤其是吃嫩的树叶或草、用鼻子拱土觅食以及用树叶、细草做窝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林区植被的密度,这对于林区其它动植物的生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例如林区过于茂密就会影响鹿科等食草动物的生存,林下过于茂密也会影响其它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有利于维护林区的物种多样性。

而且野猪的嗅觉非常灵敏,能嗅到埋藏于地下约1-2米深的的食物,而老鼠善于打洞储藏食物过冬,这对野猪来说是绝佳的机会,每年的冬末春初“青黄不接”之时,野猪就会成群结队拱土寻找食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林下土壤板结,而且一部分枯枝落叶被翻起来的土壤盖住,从而降低了微生物分解的速度,从而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富集和土层结构的改善,并且一部分老鼠藏于地下的食物被野猪吃点,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森林鼠害的发生,为了继续寻找食物,老鼠就会减少繁殖。

为了保护野猪等野生动物的生存,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一共建立了2750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有474个,这些保护区的总面积达到14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域国土总面积的15%,其中根据NASA卫星照片显示,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绝大部分来自森林、草原面积的贡献。

也正是因为野猪在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因此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受到法律的保护,禁止私自捕杀,所以各位还是不要为了贪吃铤而走险。

如何控制野猪泛滥,缓解人猪矛盾

我们都知道一物降一物的道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定种类的物种及其对应的数量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若是某一物种突然增多或减少,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进而也威胁到其它物种的生存,也不利于维护物种的多样性。

如今的野猪虽然被列入“三有”保护名录,但是它的疯狂繁殖和泛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例如林区内的野猪数量增多,就会造成大量植被遭到破坏,而且野猪群不断用鼻子挖掘树根、球茎等造成大面积地表土层疏松,也会加剧水土流失和林地土壤营养的流失。

与此同时,由于野猪数量的增加,林区原本的环境承载能力下降,为了寻找更多的食物,不少野猪群开始下山到人类居住地或农业生产区域觅食,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造成大面积农作物遭到破坏。

按理说野生动物增多了,本是好事,说明生态环境变好了。但是物极必反,野猪数量的激增也不例外,反而会引起严重的“猪患”,农民因此蒙受不少损失。

以豫西伏牛山下的栾川县为例,每年被野猪破坏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面积就达到了6700亩,其中受灾严重的面积几乎占到了一半,高达2700亩,造成粮食减少约500吨。而放眼全国,但凡是有森林分布的县市,几乎都有野猪侵袭的案例发生,不少地方出现“白天忙生产,晚上忙赶猪”的现象。

那么面对日益严重的“猪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是固守“对野生动物只能保护”的观念?还是采取猎杀等措施适当控制野猪数量呢?

一些地方林业局表示,“猪患”严重区域内的群众可向当地林业部门申请,然后逐级审批后,会派狩猎队对野猪进行猎杀,以控制野猪的数量。

不过尽管野猪虽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但以属于“三有”保护动物之一,是相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私自猎杀的野生动物,所以奉劝各位在猎杀野猪这件事上要谨慎对待,非必要千万不要贸然行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