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方式对酱牛肉品质的影响
◤
酱牛肉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诱人的风味。酱牛肉加工涉及解冻、腌制、卤制、冷却、包装等工艺环节,其中冷却是调控酱牛肉产品保质期和质量的关键工艺。产品快速通过20~50℃微生物易生长繁殖带将直接决定产品的最终保质期,不同的冷却方式和冷却速率对产品颜色、质构、风味等品质指标有重要影响。
本文主要对比分析自然冷却、冷风隧道和真空冷却3种冷却方式对酱牛肉品质的影响,为工业化加工中冷却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同冷却方式对酱牛肉冷却速率的影响:
冷风隧道、自然冷却和真空冷却酱牛肉中心温度从50℃降至15℃所用时间分别为70、100、40min,对应的冷却速率分别为0.5、0.35、0.875℃/min。因此,相比冷风隧道和自然冷却,真空冷却的冷却速率最高。同时,酱牛肉中心温度从50℃降至35℃时,3种冷却方式所用时间无明显差异,而35℃降至15℃差异明显,真空冷却所用的时间最短,这些结果说明,真空冷却的冷却速率较快,尤其在低温阶段(35~15℃)降温过程优势突出,可为未来分阶段降温提供理论参考。
不同冷却方式对酱牛肉冷却损失率的影响:
冷风隧道、自然冷却和真空冷却3种冷却方式条件下酱牛肉的冷却损失率分别为1.70%、1.44%和3.47%,差异显著(P<0.05),其中自然冷却损失率最小,真空冷却损失率最大。目前真空冷却在酱牛肉产品中的应用报道还较少,但本研究结果与其他食品中应用真空冷却的结果一致。真空冷却通过蒸发自身水分降温,冷却过程必定伴随水分的大量损失,这部分水分主要为食品中的自由水。与真空冷却处理不同,冷风隧道和自然冷却水分流失相对较小,冷却损失率较低。
不同冷却方式对酱牛肉初始菌落总数的影响:
真空冷却处理的酱牛肉初始菌落总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与冷风隧道和自然冷却处理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真空冷却处理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繁殖,保障产品的安全卫生,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真空冷却时间短,快速通过了细菌滋生的危险温度带,另一方面,真空冷却可明显减少自由水含量,降低产品的水分活度,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不同冷却方式对酱牛肉色差值的影响:
冷风隧道处理组L*与其他冷却处理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冷风隧道处理组a*和自然冷却处理组有显著差异(P<0.05),自然冷却处理组a*相对较高;自然冷却处理组b*较高,且自然冷却处理组C*和h最高。结果表明,与冷风隧道相比,真空冷却和自然冷却均能改善产品的色泽。
不同冷却方式对酱牛肉剪切力的影响:
真空冷却处理组酱牛肉剪切力与冷风隧道、自然冷却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真空冷却酱牛肉剪切力比传统冷却酱牛肉大,可能与真空冷却过程中样品大量失水有关,水分大量蒸发,导致肌纤维收缩变硬,肌束间缝隙变大,肌束膜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产品剪切力较大。不同冷却方式对酱牛肉风味的影响不同冷却方式处理的酱牛肉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的总贡献率为94.15%。不同冷却方式处理对酱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并不显著。由电子鼻10个传感器的响应值也可以看出,冷风隧道、自然冷却与真空冷却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不同冷却方式对酱牛肉微观结构的影响:
自然冷却的酱牛肉肌纤维束间排列紧凑、孔隙较小,肌束膜结构完整;风冷会导致肌束收缩,肌束间缝隙变大,冷风隧道处理的酱牛肉肌束纤维结构较完整,肌束收缩较小,肌束膜受破坏程度较轻;而真空冷却肌束膜受破坏程度较重。真空冷却酱牛肉具有较大的肌纤维直径、肌纤维横截面积及肌间距离,肌纤维直径、肌纤维横截面积与剪切力呈正比,而肌间距离则是产品皱缩失水情况的直接反映。一般肌节长度越长,肌肉保水性越大,反之则越小。与自然冷却酱牛肉的肌节长度(1.91±0.05)μm相比,冷风隧道和真空冷却处理的酱牛肉肌节长度均有所变短,分别为(1.74±0.03)、(1.61±0.04)μm,表明冷却过程造成肌肉收缩,从而导致肌肉中的水分被挤出,与真空冷却相比,冷风隧道处理的酱牛肉肌节长度收缩程度相对较小。
结 论:
研究不同冷却方式对酱牛肉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真空冷却的冷却速率最快,但同时冷却损失率也最大,达3.47%,冷风隧道和自然冷却的酱牛肉冷却速率虽低于真空冷却,但冷却损失率相对较小;通过对比冷风隧道、自然冷却和真空冷却酱牛肉品质可以得出,真空冷却酱牛肉色泽较佳,同时可以减少微生物污染,延长产品贮藏期,但水分损失相对较大,嫩度下降,在酱牛肉工业化加工应用中需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