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北宋山水画(上)范宽 李成

唐画如面,宋画如酒,
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
时代愈后,加水愈多,
近日之昼,已经有水无酒,
不能醉人,薄而无味......
——黄宾虹
每个时代的中国画都有其艺术性,而艺术性中的灵魂就是要体现出意境美。因此,探究中国画的意境美具有现实意义。而宋画表现出的意味,叩响了禅意与自然的共鸣。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由于北宋定都开封,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北宋山水画的主流是沿袭了五代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着重塑造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形象。宋初以李成、范宽成就最高。
匡庐图 (五代十国) 荆浩
范宽与《溪山行旅图》
被董其昌誉为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无疑是宋画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关于这幅画的地位,近代艺术大师徐悲鸿在《故宫所藏绘画之宝》中说道:“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写,无一败笔,北宋人治艺之精,真令人倾倒。”
而作者范宽,作为北宋时期领军人物,对于山水画也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范宽,2004年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上一千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100位人物之一(排在第59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包括南宋初期的李唐,后来的马远、夏圭,再到“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大师黄宾虹等,都受到他的画风影响。
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
【名曰】
宽性情宽厚豁达,不拘成礼,嗜酒好求道,
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
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构图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传统。用笔雄劲而浑厚,笔法圆健,笔力鼎健。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
“范宽山川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自立,物态严凝,俨然三冬在目”(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雪山萧寺图图页 北宋 范宽(传)

范宽代表了山水画精神中,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对于山水的崇敬。正如蒋勋老师评价这幅画时说,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卑微,才会看到伟大,我们觉得生命很美,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渺小的位置上。
如果说范宽山水画的特点是雄杰,那李成的特点就是旷远,他们虽然都师法于荆浩,但是二人的风貌截然不同,分别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都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画家。
宋世山水,超绝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宽三人而已。
李成与《晴峦萧寺图》
范宽早期师法李成,李成作品,流传极少。宋代米元章欲做“无李论”。画史记载:“李成师法荆、关,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李成)之制也。”
李成虽以画寒林平远著称,但其所画景物却并非只此一种,《宣和画谱》论及李成山水,谓其“所画山林,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于笔下”。
宋初刘鳌在曹彬家看到一幅李成的山水画,爱之不已,曾赋诗以记“六幅冰绡挂翠庭,危峰叠嶂斗峥嵘,却因一夜芭蕉雨,疑是岩前瀑布声。”可见李成也塑造重岩叠嶂、景色丰富的山水形象,李成的《晴峦萧寺图》便代表看这一风貌。

小寒林图卷 北宋 李成

近处一土丘处松树数株,松干挺直,枝杈虬曲多姿,林木笼罩于烟霭雾气之中,四周坡面山石间杂树丛生,郁郁葱葱。

读碑窠石图 北宋 李成

这幅作品描绘了寒林平野之中,一位骑着马戴着斗笠的老翁(似是画家本人)和身边一位拿着长手杖的童子,在拜读一座高大却孤零零的石碑,旁边还伴着许多高大无比而盘根错节的枯树的画面。

画出这样的山水画,也许与李成的身世有关。李成出身于高贵门第,胸有大志,却生不逢时,处处碰壁。据《宣和画谱》记载:“李成,字咸熙,其先堂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夫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为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遇,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

寒林骑驴图 北宋 李成

当时众多的达官贵人持厚礼求其画,李成以自己是儒生,自古四民不相杂处为由拒绝,说:“我画画仅仅是为了陶冶性情而已。”李成为人清高,由此可见一斑。后来他的孙子李宥在京城为官时,出高价四处收购李成的画作,说明当时其作品就已经传世甚少了。

下期预告:王诜 郭熙  

— End —

本文作者:致文堂苍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