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并没有那么重要

好多人把读书说的太沉重了,一会儿说读书赶不上犹太人,咱们人均一年下来才读几本书,少的可怜;一会儿说我们中国人读书太小说故事化了,不注重思想。说这话的人,是不知道我们的人口基数是有多大吗,且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讲故事,好故事里自然就会有思想,这种思想不是纯逻辑性的,是倾向于生活的,是属于生命本体的。西方通过纯逻辑思想着实缔造了现代文明,他们确实赢了,可他们会继续赢下去吗,还是个未知,他们也正在反思现代文明给人带来的困扰,如生活的无趣,如逻辑强迫症,如自己的科学技术完全可以毁灭自身及地球。

我在想,如果读书真的那么有用的话,我们就不会失败了。现在很多人把读书与智商情商对等,把读书与实力对等,把读书与文化对等,绝对是一个问题。其实读书就是读书,很简单的一件事,特别在现代社会更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因为读书已经不是一个权威,一个精英层面才能做的事情了。最开始的祭祀为何那么神圣,那就是因为巫师识字,能够读到书,他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当下并不存在这个问题,读书的神圣与神秘早就被消解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我们应该是最会读书的,什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书痴者文必工”“读破千卷,神交古人”,从古至今,有太多关于读书给人的教诲了,凡是单一指向的,一刀切的事情我都保持怀疑,也正是我们太着重于读书,而忽略了社会各行业的平衡。过去不重视商人,不重视手艺人,“唯有读书高”,现在才呼唤所谓的工匠精神,那么地在意钱财,人心在读书面前很容易失衡,要不不读书,要不拼命读书。如果说读书可以造就伟大,同样,读书也可造成衰落,造成失去自我。虽说,有着良好的读书传统的我们曾经强大过,我也一直相信中国文字是最美好的,以及真正会读书的人一定在中国,但不能否认,不管是现实的还是精神上的,我们现在很多地方不如别人,不如西方,光凭读书是不算回事的。

我在校园里,经常会遇见满脸写着骄傲,自以为看了很多书的学生,这个“自以为”不是说学生没有看这么多的书,也不是说他看的书幼稚,而是他把读书看成了一种优势,优于别人的点,我觉得不好,随即我会追问骄傲的学生,你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批评了一个不听讲而一直低头看书的女生。我对她生气地说:为何你会看哈利波特,哪怕是今天你在看西游记,我也不会那么生气!一是违反了规则,眼里没有老师;二是你陷在了外国人跟你编的故事里不能自拔,你能告诉我,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吗?当时这个女生没说一句话,似乎我发问学生,情绪下的问题也在问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自己不太喜欢的答案,平庸而俗套,一种是读书是为了高贵,高贵于别人,读书是为了区别于他人;一种是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视野,可以获得很多,从而会帮助你成功。同时,我也不太喜欢关于读书过于时尚的回答,说你现在这个人就藏着你读过的书,其实,在历史上,有好多的读书人,实际上是一个窝囊废,“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有甚者,自己读书文章的品味不错,内心行为却非常鄙陋的也大有人在。

我以为读书可以很轻巧。我喜欢买书,但读书一般,我不挑吃穿,没有特别喜欢的事物,可我喜欢挑书,犹如女生挑衣服,总能从那么多商店,那么多好看的衣服中,挑到合自己心意的,即使不穿,也能让自己高兴很久。或许我与书有种缘分,与其他的东西就少了些这般感觉。在这里我并没有抬高书这种东西或读书这种行为,我以为我买书读书等同于有人喜欢收藏咖啡茶叶,有人喜欢卡通模型,参加扣死不累,有人有洁癖,有人有恋物癖,有人喜欢念佛一般,读书本来就很自在。中国人读书读的好,完全是因为活的太实际了,读书很有效率,但中国人读书读的不好,也是因为中国人太实际太世俗而造成的,对精神的诉求非常的少,对思想也不太感兴趣,常常在争执这个事情有不有意义,而不是在纠缠是否有意思。读书着实不能太功利了,不能为了目的而去读书,因为人的精神高度来源于不可测性,我想读书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把读书理解为精神高度的打造。

我们经常谈到读书,可其指向的意思并不一定相同。大人催促孩子快读书,那是一种学习文化课之感,读的主要是教科书;师傅要学徒赶紧找这本书,那这本书一定是指向性很明显的,关于技巧技能方面写的非常具体的,可以立马让人找到答案的书。还有一种书是很轻松的,很娱乐的,读起来很自在的,是非常主观的,类似杂志报刊,能否被称其为书还要打个问号;还有就是,学生向老师询问有什么可读之书,老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向学生推荐书目,尽管很有些现实意义,但一样是很主观的阅读行为。我不太赞成所谓的开卷有益,说只要是读书就是好的,在这里,我不是要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人生识字糊涂始”,也不是要谈读什么书要认真评估选择,“尽信书不如无书”,而是这个时代早就不是一个读书的时代,文字的时代早就过去了,那种敬纸惜字的时代早就不复存在了。大家想拼命挽回那个读书的时代,只会使得身心疲惫,现实与精神隔阂。

我所提到的读书,主要是针对读文史哲,读所谓的精神滋养层面的书。特别在这个文字、图像综合的多媒体时代,我们要允许虚拟精神的存在,学生沉浸在网络游戏里,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我觉得太正常不过了,出现的问题不过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们都不能想象将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骇客帝国的世界,一个知识芯片植入脑的时代完全有可能。我想这是我最后一次谈读书了,之所以读书还有些意义存在,一是读书到目前为止,应该说还是一种比较健康的脑力活动,不伤眼也不太伤神,我一点也不反对玩平板电脑,看电影,但其确实伤眼睛,我也不反对通过阅人、旅行来获得知识,可终归成本消耗较多,读书是比较简便比较合适的生活方式,读书或许是穷人某种精神奢侈的方式,一方面学会与自己对话,开启一种自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掩饰自己的无能与贫穷,说自己是精神贵族。读书可以使人遇事不惊奇,不产生困惑,我们可以有很多欲望意淫在书中释放包括情色,且编成一本书,或许是一个人思想的结晶,因为中国人对文字的形成还是有一种审慎的态度的,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读书更多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选择处理信息,是生活的一种假象参照。当然,我最后想说的是,我们普通人读书最多是消遣娱乐,不过就是拾人牙慧,附庸风雅,自以为是,而真正的读书是非常痛苦的,一方面是好书不多,一方面是好书要反复读,还有就是读书也能造成精神的痛苦,精神上巨大的烦恼,读书人渴望超越,渴望触及真理,触及事实的真相,可往往事与愿违。那些畅销书,一读就懂的书当然是精神的娱乐品,好的书,经典的书不是一读就懂,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时间去考验,需要历代有智慧的人去参与去阅读,我们把读书又看的太轻巧了。

很明显,世间很多事情都没有我们所喜欢的那么重要,也没有我们所嫌弃的不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