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的自我修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上一段最后提到了用计之道,今天咱们就来谈谈这个。因为计谋的设计主要是谋士的工作,使用计谋的要领也就可以说是谋士的自我修养。
就从华容道上诸葛亮算计曹操这一手来看,本人总结的谋士的自我修养一共有三条,下面一一说说:
第一条,要比别人多想一步,注意,这句话的重音在“多”字上,就是说要比别人多想一点,其实这就是废话,想的一样那还叫计谋吗?但既然是废话,也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且,虽然是废话,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做到的。《三国演义》之所以好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面能力相当的人物太多了,能人辈出,群星摧残,这样的斗智斗勇才好看,要是就一两个鹤立鸡群,其他人全是棒槌,那也没什么意思。可能大家对三国里武力相当的武将对决印象深刻,比如关黄对刀,许褚裸衣斗马超等等,其实谋士之间的斗智也一样精彩。比如刘备占据徐州之后,荀彧给曹操出了“二虎竞食”之计,给刘备一道密诏,让刘备除掉吕布,无论刘备成败,都对曹操有利。结果这道密诏一到徐州,就被刘备识破,直接把密诏给吕布看了,化解了曹操的攻势,这就属于打平了,谁也不比谁领先一步。
那么一旦出现这种打平了的情况,那就不能分出胜败了吗。当然能,这时候就是比拼双方客观实力了。比如诸葛亮六出祁山,一开始对付曹真之流的游刃有余,后来司马懿一出山,俩人对上了,不分胜败。这个时候比拼两国综合国力,这就注定了蜀汉的北伐不可能取得成功。还有,官渡之战,袁绍的几大谋士都给他出主意,袁绍听一个,战争的结局都可能会不同,这点双方的谋士都看出来了,毕竟袁绍的实力比曹操高出太多,稍微采取一点正确的战略,曹操都是死无葬身之地。但袁绍就是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犯糊涂犯成了连续剧,谁也救不了他了,他的糊涂已经拉平了双方的差距。
回到华容道,诸葛亮恰恰就做到了比曹操多想一步。当时曹操看到小路上有数处烟起,大路上很是平静,他能想到这应该是疑兵之计,觉的小路上的烟尘是对方故意释放的,诱使自己走大路,对方也就在大路上伏兵,所以他决定走小路。但诸葛亮就比他多想了一步,你不这么想吗,我就在小路伏兵,一下子把曹操扣住了。
下面说第二点,比别人多想一步。您是不是觉得奇怪,写错了吧?两个一样。您注意,中国话很神奇,两句一样的话,用不同的读法都出来,内容不一样。这句话的重音在“一”字上,强调这个“一”步,就是说只能比对方多想一步,多想到第二步就没用了,适得其反。
就拿华容道来说,诸葛亮安排关羽到那里去埋伏,让他在小路上埋伏,同时在小路上点起烟尘。关羽都纳闷,云长曰:“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他都想不明白,觉得曹操见了烟还能来?再看华容道上,曹操一说走小路,诸将曰:“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也就是说无论是关羽还是曹操的将官,如果到了这里,一看到小路冒烟,必然都从大路上走。如果诸葛亮还用对付曹操的办法照方抓药,那还灵吗?直接就把人放跑了,因为关羽和曹操的将领到了这儿都比曹操要少想一步,你按照比曹操多想一步的设计,那就等于比这些人多想了两步,正好是个弄巧成拙,过犹不及。所以,使用计谋只能多想一步,想多了也是失败。
那么怎么做到恰到好处地多想一步,这就要说到第三点,对你要算计的人,你要有深刻地了解,也就是要做到“知人”,比多方多想一步是建立在对对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其实曹操被诸葛亮算计得死死的,是诸葛亮就比曹操高明那么多吗?还真不是,主要是因为曹操成名多年,在明处,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被初出茅庐的诸葛亮研究透了,诸葛亮太了解曹操了,所以能把曹操拿得死死的。
而且,诸葛亮之所以最后把关羽派到华容道上,也是建立在对关羽了解的基础上。常看三国的您都知道,这会儿的诸葛亮不想真的把曹操弄死。因为相比于东吴的孙权,此时的刘备集团力量算是弱的。所以一旦曹操死了,他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北方瞬间就会冰消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乱,各方面势力又会打来打去,本来就不如统一时强大,还要互相削弱。这个时候,东吴出兵收拾北方群雄就会很容易,他们就有可能实现统一,刘备这边儿就剩下干看着的份儿了。把曹操留下,北方继续保持统一,仍然有一个强大的曹操,东吴就没办法北进,统一的时间表还要延后,刘备集团就还有机会。所以诸葛亮在华容道是为了放曹操而不是杀曹操,才派关羽去的。因为他对关羽和曹操的关系太了解了,这二位绝对是《三国演义》这部书里面一段传奇的缘分,关于这二位的关系,我们在下一段好好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