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中音的《延安颂》|王·田·刘·杨

作品简析

《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作词莫邪,作曲郑律成。关于此歌的词、曲工序交接细节,文献表述略有差异,有的说是莫邪写后找到郑律成希望谱曲,有的说是郑律成鼓励莫邪写词,他来谱曲。

全曲由ABCDE五个部分构成,属多部曲式结构  (亦可视为带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C大调,采用了四二和四三号两种拍子,使抒情和激情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一部分为二部曲式(32小节)。前16小节是第一段A,后16小节为第二段B。A以写景为主,旋律节奏具有自然特色,B以抒情为主,节奏宽广。

中间部分(33-48小节,49-71小节)也是二部曲式,前面部分C(33-48小节)共16小节,第二部分D(49-71小节)有较大扩充。前面33- 48小节节奏变奏快,曲调雄壮有力。第二部分D(49-71小节)共23小节,节奏与C段形成一定对比,但旋律风格、材料基本相同,总体节奏稍慢于C。总体表现青年、群众同仇敌忾,枪口一致对外的精神,此段雄健豪迈,令人激动。

第三部分(71-86小节)省略再现。这一部分旋律有些变化,其省略的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前段A,再现的是第一部分的后段B,稍有压缩。这是以抒情为主的段落。歌颂延安这座庄严雄伟的古城将万古流芳,出现这首歌的高潮,歌曲在高潮中结束。

这首歌曲在速度上处理有特点,开始稍慢,中间稍快,再现时稍慢,将抒情性与战斗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六度大跳是抒情的主要特征,富于想象。

【注】以上歌曲分析抄录自《中外名曲欣赏》(孙继南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 1987.10)

演唱形式概述

《延安颂》在延安首演的时候,郑律成弹着曼陀铃跟女声唐荣枚一起演唱。这支歌曲在共和国时期的表演形式有独唱,有领唱合唱以及重唱。男声唱的多。

莫耶(1918--1986年),女,原名陈淑媛,笔名白冰、椰子、沙岛,福建省安溪县人。1937年10月,白云随"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到达延安。当时投奔延安的爱国青年多以改名来表达自己对革命的追求,她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鲁迅小说《铸剑》中那柄锋利的宝剑"莫邪"的谐音,取名莫耶。莫耶(1917-1986),文学家。福建安溪人。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34年任《女子月刊》编辑、主编。1937年随救亡演剧队从上海赴延安。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甘肃省文联主席。歌剧创作有《九·一八》等,歌词作品以《延安颂》为代表。

优秀的男高音版本有不少。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片头,出现了这首歌曲,是男声领唱的合唱。那位领唱者是谁没见到答案。由于影片的配乐是李德伦指挥的中央乐团担任的,我猜测声乐队伍大约也是来自中央乐团。不知道这位领唱者是哪位,我觉得有点像魏启贤先生,不过不能确认哈,唱得太短了。

男中音录音四款

中国不少英雄气象的男高音都唱过这歌。我个人还是偏爱中低声部的来唱。发的四个录音来自男中音声部歌者王凯平、田玉斌、刘秉义、杨德富,按照姓氏笔画排序哦。他们四位的本钱差距还是挺大的,歌曲处理都不错。

凯平先生这个录音是袁方指挥中央广播文工团管弦乐队伴奏,录音时间据回忆是1992年,也就是说歌者那时候54岁。

这张照片被解说成郑律成与田方在延安的合影。田方一定是没错的。郑律成嘛......我有点不敢信。

田玉斌先生的这个录音,听上去是电声味道很重的一款。可能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录制的。那时候他应该不到五十岁吧。

秉义先生这个录音,嗓音老态很明显。录音时间未知。

杨得富先生这个录音是1984年由中唱出版发行的,录音的时候也是54岁了。这位歌者我过去介绍过,点击右边的标题可以获取旧文→ 男中音杨德富和他的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