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九十八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中唐·刘禹锡·七言律诗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拼音版

qù guó shí nián tóng fù zhào,dù xiāng qiān lǐ yòu fēn qí。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chóng lín shì yì huáng chéng xiàng,sān chù míng cán liǔ shì shī。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guī mù bìng suí huí yàn jǐn,chóu cháng zhèng yù duàn yuán shí。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guì jiāng dōng guò lián shān xià,xiāng wàng cháng yín yǒu suǒ sī。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作品介绍]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是公元815年作者被贬赴任途中对其挚友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所作的深情回答。全诗结构严密紧凑,行文流畅,用典贴切自然,诗情厚重凝练,深切悲怨,动人心魄,感人肺腑,体现了作者与友人患难与共的真挚情谊。

[注释]

⑴连州:今广东连县(连州市)。柳柳州:柳宗元。
⑵湘:湘水(湘江),在湖南。
⑶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
⑷三黜:三贬。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柳下惠即展禽,春秋鲁人。居处曰柳下,死后谥号惠。
⑸断猿:形容猿声凄厉,闻之使人断肠。
⑹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⑺有所思:古乐府篇名,汉歌十八曲之一,原诗本为情诗,这里用以喻指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

  [译文]

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

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

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

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年,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运动。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唐德宗薨,顺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贞,即起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为革新的核心人物。半年之后,改革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府的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而后先后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自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先后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世称“刘宾客”。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检校礼部尚书,次年病逝于洛阳。
刘禹锡一生宦迹漂泊,所到之处,关心民瘼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作。他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所著诗文见收于《刘梦得文集》中。
赏析

壹/

刘禹锡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夏初。十年前他和他的挚友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被贬放湖湘远郡。是年正月刚得召还长安,时仅一月,因游玄都观,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权贵,又被排挤到更加荒远的岭南州郡去。而柳宗元这时也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柳宗元作《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赠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则是对柳宗元诗所作的回答。

文学赏析

这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载于《全唐诗》卷三六一。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

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柳士师事甚切。
《唐诗评选》:字皆如濯,句皆如拔,何必出沈、宋下?“长吟有所思”五字一气。“有所思”,乐府篇名,言相望而吟此油也,于此可得七言命句之法。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永贞元年,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以附王叔文,皆贬。至元和十年,例召至京师,又皆出为刺史,此诗乃二公至衡阳,水陆分路,因而有赠有酬也。一解四句,凡写四事:一写十年重贬,是伤仕宦颠踬;二写千里又分,是悲知己隔绝;三写坐事重大,未如颖川小过;四写不曾自失,无异柳下不浼。最为曲折详至也(首四句下)。五、六为衡阳写景,此是二人分路处。七为桂江写景,此是二人相望处也(末四句下)。
《唐诗贯珠》:一、二对起,上下有情。三、四典瞻工切。五、六沉着,名家不同。
《唐诗别裁》:再授(“重临事异”句下)。至衡阳而北望也(“归目并随”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此酬柳子厚诗,笔笔老健而深警,更胜子厚原唱。七句绾合得有情。
佚名

赏析

贰/

元和十年(815),刘禹锡从贬谪地朗州被召回京师,时仅一月,因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诗中有“玄都观内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句,执政者认为是讥刺,又把他外放为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刺史。由于裴度替他求情,才改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柳宗元此时也再贬谪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两人同路出京南行,到衡阳分手,柳宗元写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刘禹锡诗是对此诗的酬答。

诗的前两句,叙述了十年贬谪的共同经历。“国”,即国都,指长安。“歧”,是路的岔口,指分手处。两人在相同的政治迫害下度过了十年贬谪生活,刚召回京师,马上又再贬外任,胸中有多少失意、忧虑、幻灭和愤懑啊!句中蕴涵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

三四句抒发感慨,典故用得很妙。“黄丞相”,指黄霸,西汉宣帝时任颍川太守,政绩天下第一,升为京兆尹,后再回颍川,政绩更为突出,受到朝廷褒奖,入朝为相。唐朝的刺史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刘禹锡永贞元年被贬为连州刺史(未到任),此次再贬连州,也是前后两次。表面看颇似黄霸出任颍川,但实质不同。引用此典既是自嘲又是发泄胸中不平。“柳士师”,春秋时鲁国人柳下惠,担任过士师(掌刑法的官)的职务,因“直道事人”,曾三次被贬黜。柳宗元和柳下惠同占一个“柳”字,同是“直道其人”,同被“三黜”,二柳简直“合二而一”了。如此巧妙、贴切用典,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自己与柳宗元齐名,感到自愧不如,表现了对柳宗元的敬重之意。

五六两句描写到刘、柳两人离别时的凄切情怀。“归目”,向北望的眼光。“回雁”,向北飞的雁群。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深情地注视着北归的大雁,一直到消失在天际的云影之中。思乡、伤别的怅惘刚被引起,猿猴断续哀鸣更使人断肠。诗境变得何等凄历!

诗的最后两句,设想别后人将两地分离,情将两地相牵。“桂江”,即漓江。“连山”,连州的山。如果坐实说,柳州和连州并非水系相连、山脉相接。但解释不宜过分拘泥,“桂江东去连山下”不过是从大范围、大背景下说的,借以衬托他们的友谊深厚,生死不渝,永难阻隔。“有所思”乃古乐府篇名,此处引用,语意双关,可以说是刘、柳二人两地思念、绵渺不绝的真实写照。

佚名

赏析

叁/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这两句如实描写了刘禹锡与挚友柳宗元当时的处境状况,写的是:老朋友啊,你和我同时遭贬,被迫离开长安已经十年之久,现在又一起奉召还京,怎料从千里之遥的贬所归来不久,却又遭到贬谪的厄运,你我又要分开。追述起往事,简单扼要又语意深厚。“十年”极写时间之久,“千里”极写距离之长,对仗可谓工整;同时又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黄丞相,指西汉时的贤相黄霸。黄霸受到汉宣帝的重用,曾两度出任临近长安的颍川太守,“化大行,名声闻”(《史记·张丞相列传》)。杜甫有诗云:“籍甚黄丞相,能名自颍川。”(《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而自己与黄霸相比,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也是两度,可谓重临,但却是为君主所摒弃,不再受重用,这种迫害与黄霸相比当然是事异了。

诗人通过“重临”“事异”,把彼此矛盾的两件事情扭结在一起,既是自我解嘲,同时也暗含了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和牢骚。柳士师,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柳下惠。柳下惠,姓展名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曾为狱官(即士师),《论语·微子》上记载“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说的是柳下惠在任期间,因“直道事人”而三次遭贬,字里行间流露出愤激之情。白居易有诗云:“展禽任三黜,灵均长独醒。”(《和〈思归乐〉》)这里用以比作同样品格、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到,再贬为永州司马,这次应召还京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正是“三黜”。“名惭”,说的是作者认为自己的名声比不上柳宗元,这是自谦之词,同时也表达了对柳宗元的由衷敬佩之情。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这两句从对往事的追述中回到现实的场景,写的是:两个人一起抬头仰望,目光追随着那北归的雁群,直到天的尽头。正当愁肠满腹时,远处又传来猿猴的声声哀叫,此情此景怎不让人肝肠寸断!“正遇”两字,写出了愁上加愁,痛上加痛之感。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桂江,即漓江,是柳宗元赴柳州的必经之所。连山,指刘禹锡要到达的目的地连州。“有所思”是古乐府名篇,这里只是用其字面意。这两句是写:老朋友啊,如今你要溯湘下桂奔赴柳州,“我”也要越过连山去连州上任,我们就此分别吧,以后的日子定要长相守望,经常吟咏对彼此的相思之情啊。借写二人相距之遥衬托出二人深厚的友情,即使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朋友之间的挚笃之情。

这是一首深情款款的送别诗,表现了“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踏莎行》)的哀怨情感,写的极其哀婉,感人至深。诗的前四句追述二人相似的人生经历,写出了二人所遭遇的挫折,尤其是用典极为高妙,用柳士师来比柳宗元,不仅姓同,而且事切,可谓一语双关。后四句描写二人歧路分别,自是愁绪满腔,借哀猿啼叫的悲苦来衬托离别之人内心的忧愁,真是“更听断肠猿,一似闻弦雁”(吕本中《生查子》)。这番“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接着作者又设想了二人分别之后的场景,“相望长吟有所思”,从彼此双方落笔,写出了这对志同道合却又不得不离别的友人之间生死不渝的情谊。这首诗叙事清晰,脉络分明,于山水之中写离情,于怅望之中写哀思,词尽篇中,而意馀言外,是一首优秀的赠别诗。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