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余阿记:【唱彻人生为秦腔】
唱彻人生为秦腔
文/余阿记
人物简介: 同超,1963年生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西安秦腔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西安民进文艺支部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戏曲百佳演员。
古关中道,你来我往,花开花落,叶绿叶枯,天阴天晴,日月循环,雨雪风霜,草木人畜,几千年来有着说不完的传奇,数不尽的奇幻,读不透的沧桑,唱不完的绝妙。历史以它丰富的面孔在一代代人身上延续,文明在一本本古籍和一件件古物上镌刻。日积月累,千锤百炼,薪火相传,只为能把这片土地上曾留下的诸多记忆,无论辉煌或是没落,塑造成子孙万代心灵深处的念想。这种念想,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叙述,而是文化艺术上的一种伟大传承和再造。起源于西周时期的戏曲秦腔,当仁不让地成为既扮演这样古老的历史角色,又承担着时代责任的艺术形式之一。秦腔,以它朴实,粗犷,豪放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一直以来为世人所乐道。而热爱和坚守秦腔事业的演员与艺术家们,自然也是令我们尊敬的一群人。
我自己有幸结识这个群体里一位品艺兼优,为秦腔表演艺术孜孜不倦,呕心沥血的艺术家,他就是来自西安秦腔剧院的同超老师。同老师今年五十八岁,十二岁时开始学秦腔。然而,刚入戏校不久母亲就突然去世,少年丧母的悲痛对他打击很大,一度想放弃。最后在同样热爱秦腔的父亲的坚持和鼓励下,才重新振作起来,回到学校继续勤学苦练,更加努力拼搏。历经四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艰苦努力,逐渐成为一名秦腔戏曲舞台上的优秀演员。
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和延伸,命运带给一个人苦难的同时,也时常会为其创造另一种成长和收获的途径。由于天生嗓音条件并不好,同老师在学习戏曲的道路上经历了很多磨难,曾经被断定就算学一辈子也唱不出正宗的秦腔来。但一想到父亲抚养自己的艰辛和期望,想到自己无数的人生悲凉,这一切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发誓非要练出一名文武兼备的秦腔优秀演员来。出于对父亲的饱含深情,如今他也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子女和他的学生。这种感情在他的代表作《清风亭》的唱段中有很明显的影子,戏中把一位含辛茹苦,悲天仰叹的老父亲形象表演地淋漓尽致。
我自己从小到大,尽管没有怎么关注过秦腔戏,但也是经常耳濡目染,从电视上,收音机里,公园的自乐班,或是乡下老家红白喜事的演出的活动中,都看过一些秦腔的各类演出,比如一些传统的剧目像《铡美案》《三滴血》《打柴劝弟》《辕门斩子》,还有一些秦腔现代戏如《血泪仇》《逼蒋抗日》等。遗憾的是从来都是抱着娱乐看热闹的心态,没有深入欣赏研究过,基本上算是门外汉。而秦腔艺术文化博大精深,正如同老师所说,这里面包含了老祖先几千年来太多的东西,几天都讲不完,很古老,很精彩,当然有时候也很沉重。戏曲舞台上的他,秦腔唱得是人生百态喜怒哀乐,唱的是忠肝义胆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与同老师交谈,话题一旦说到秦腔,他的思维和言语如同开了闸门的大型水坝,一泻千里,如滚滚长江水,如滔滔黄河浪,把与秦腔有关的历史文化,事件,发展以及创新讲得激情澎湃,娓娓道来。说到酣畅淋漓之处,不由地从动作眼神,表情变化,手势搭配,到最后直接站起来比划,几乎是一秒入戏,完全又呈现的是另一种状态。这让一旁的我多少有点不适应,但我很清楚,这正是秦腔让一个人痴迷的魅力所在。像同老师这样的人,对秦腔的热爱是融入到血液灵魂之中的。当年和他学戏的一个班近五十人当中,只有包括他在内的两三个人如今依然耕耘和奉献在秦腔艺术的殿堂之中。可以说,他的人生就是为唱秦腔而来的。
当问起这几十年的表演生涯中,哪一部戏觉得是自己最成功最满意的作品时,他直截了当地说每一部都是,因为所有作品都是他自己精益求精,在追求完美的态度中才走上舞台的。作为秦腔表演艺术的国家一级演员,无论是代表作《清风亭》《烙碗计》,还是主演曲目《龙凤呈祥》《赵氏孤儿》《苏武牧羊》《游西湖》等诸多作品中的角色,都曾获得很高的赞誉,收获了包括中国戏曲红梅奖金奖在内的几十种重要奖项,成为名副其实,享誉三秦大地乃至大西北的秦腔名角儿。也曾随市政府代表团访问韩国,香港,台湾等地演出,把大秦之腔带给这些地方的人民,让当地人也感受到古老秦腔戏曲的美和高尚。另外,在自己演好秦腔剧目的同时,他也在为精心培育秦腔人才年轻的后备力量殚精竭虑地努力着。
如今的秦腔,与其他许多民族传统戏曲一样,早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很多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保护。而有关秦腔艺术文化,在众多演员,艺术家,研究者以及秦腔爱好者的鼓励和实践中,继续在传播弘扬着,包括很多像同老师这样的名角儿。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往期链接
【三秦文学】余阿记:【安姐的人生】(纪实散文)
【三秦文学】余阿记:【江山兄弟】(纪实散文)
【三秦文学】余阿记:【后疫情时代之回眸与思考】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