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之源——赛琼碗
第三、参与百姓心态虔诚。“赛琼碗”这项活动与民众崇向的其他祭时,祭神祭祖活动一样,具有四种要素,即置供、拜祭,食俗,娱乐。在四要素的其中三项中,都与菜肴有关。特别是民众心态虔诚及对神的敬畏,在制作供品时尤为细心而认真,不仅注意食材优质,烹制精细,且盛器又十分讲究。同时,各家各户又有攀比心理,致使供品从数量到质量都越来越好。所以年复一年的"赛琼碗"活动,不仅成为一次次美食博览会,且又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烹饪家,为徽菜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简介
绩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自古庙会盛行,但最著名的当数花朝会。唐代,定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日。花朝,传为百花神之生日,此日又合逢越国公汪华的诞辰日。
汪华,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绩溪县登源人。当时隋朝大业间炀帝无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汪华在新安郡府举兵起义,先后攻占歙、宣、杭、睦、饶、婺等六州,自称吴王,江南一带得以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唐武德四年(621),汪华顺应民心时势,奉表归唐,促成统一。唐王李世民封他为越国公,后追封英烈王。徽州人民感念他保障六州之功,称其为“汪公大帝”。建庙塑像,尊为神灵,以供祭祀。其第九子汪献奉为“太子老爷”。绩溪乡间,村村都建有汪公庙或太子庙(堂)。全县各地都举行形式多样的祭祀活动来纪念汪华父子。
花朝盛会中,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赛琼碗”。琼碗是花朝会祭祀二神的供品。“赛琼碗”也就是各隅斋官和头首以及村民提供的祭品进行展览比赛,观众一边欣赏琳琅满目的琼碗,一边品评其技艺的高下。
“赛琼碗”一般是在花朝会的祠堂中举行。神像前摆着由6只长约8尺、宽4尺拼起来的大案桌,神像边顺次摆着清茶、美酒、糕点、三猪三鸡三鱼。再前是一行行琼碗,排成24行,每行12道,共288道。都是选用大号描金画彩的景德镇名贵瓷碗,瓷碗碗沿贴上金箔或彩纸,盛着各色供品。
绩溪是徽菜之乡,尚有众多烹调高手,这些佳美供品皆为他们精心制作而成。有用多种土特产、山珍、海鲜为原料烹制成各色菜肴食品;用全鸡、全鱼、全鸭制作“丹凤朝阳”“鱼跃龙门”“芙蓉香鸡”“鸿福无边“等佳肴;用猪尾、猪内脏、火腿、香肠、肉松、皮蛋配以青红丝制成花色冷盘;用金针菜饰菊花,香菇做成睡莲;用瓜子仁、冬笋片、豆腐皮等配以翠绿芫荽、波菜制成梅花、牡丹、月季等花卉;用海参、乌贼、对虾、海蟹、海蚌和海带、紫菜等组成水晶宫八宝图;用面粉制成“蟠桃献瑞”“福寿(佛手)满堂”“和合利市”“年年如意”等寓意吉祥的花色细点。
这些菜肴细点,荤素兼备,造型悦目,色香俱全,体现出徽菜特色,展示徽菜高超技艺。列展的还有土艺人设计制作的工艺品和花鸟盆景,每件作品都冠以雅名,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金玉满堂”“柏松同春”“岁寒三友”“百鸟朝凤”“喜鹊登梅”“松鹤延年”“百福呈祥”等。件件匠心别具,惟妙惟肖。只只琼碗都是特色徽菜的展示,都是精美的民间艺术之花。
“赛琼碗”是一项集祭祀、烹饪、工艺于一体的民间乡村习俗。它是以祭祀为目的,以烹饪为手段,以工艺为基础的综合性的技艺展示活动。它的祭祀,要求布置庄重,氛围肃穆,礼仪虔诚,摆设规范;它的烹饪,要求原料鲜活,刀工精制,烹饪讲究,形式优美,色彩艳丽,盘饰雅致;它的工艺,要求材料上乘、制作务精,彩饰华丽,器具实用。它具有广泛性、传承性、竞比性和艺术性等特点。
“赛琼碗”活动始于唐代,为纪念汪华所举行的祭祀活动中的一项。
汪华,绩溪登源闾坑人,隋朝大业之年,天下大乱,汪华领兵起义,相继攻占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自称吴王。六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共享太平。汪华“为政宽宏,远近爱慕”,百姓皆尊称其“汪公大帝”,颂为徽州第一伟人。唐武德四年(621),汪华奉表归唐,授封越国公。贞观二十三年(649),汪华逝于长安。六州百姓有感其保境安民的丰功伟业,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的花朝节,恰逢汪公的诞辰之日,绩溪登源一带百姓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祭拜,必上供品。各村百姓为了表达自己对汪公大帝的虔诚之情,竞相用最佳的菜肴,最美的盛器奉上供桌。这一祭拜活动,后来演绎成为“赛琼碗”。每一次“赛琼碗”,就是一次徽菜美食的博览会,年复一年的“赛琼碗”活动的举行,在集中展示百姓精心烹制的数百道菜肴、馃品的同时,又培养造就了一代代民间烹饪家。“赛琼碗”也便成了绩溪的徽菜之源。
登源一带花朝会中的“赛琼碗”活动,每年一小祭,每四年一中祭,十二年一大祭。“赛琼碗”有一定规制和程序。论场景,大致有挂祖容(汪公塑像或画像)、挂灯结彩、摆设供台(菜点糕果、盆栽盘饰)、置香烛案和拜榻等;论次序,有鸣炮奏乐,抬会猪会羊,礼生入位,宣读祭文,依次敬香、观赏琼碗、吃琼碗宴等。
绩溪自唐代至民国38年(1949),这一活动都按期举行。建国后50多年基本中辍。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对民间文艺习俗的重视与保护,又逐渐复兴。
作为传人,我的师长有:
邵开德,我的太祖父,生于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从九品衔,曾担任二届总斋官,亲自安排主持村里花朝会的一切大小事务,成功组织“赛琼碗”活动。
邵运家(1862-1932),是我的祖辈,曾四届担任所在村每四年举行一次的花朝会的会董。他不仅积极筹措资金,组织人员策划花朝会“赛琼碗”活动,还亲自安排活动中的一切具体事宜。由于活动场面大,程序繁杂,气氛热闹。那时,本人虽然年少,但给我心灵中烙下深刻印象。
程光宪(1925-2012),我的老师。每届村里举办花朝会“赛琼碗”活动时,皆担负其中的议程安排、场景布置、祭文撰写和现场指挥等工作。本人从师于他,并进行过多次采访,并参与过他主持的活动。
程尚远,现年82岁,我的老师。曾多次参加村里举行的花朝会“赛琼碗”活动遥早年担任活动的组织工作。稍长,在祭拜的程序中,担任陪赞,宣读祭文,写过有关文章。本人曾多次对其采访,深入了解活动的全过程。为首届美食节“赛琼碗”活动的总顾问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县文化馆工作时,偶读清人沈复的《浮生六记》,书的卷四《浪游记快》中谈到作者在绩溪见到仁里十二年一举的花果会(其实是花朝会),文里写了会中盛况,特别是对供烛供猪的描写,文曰:“四人抬对烛,粗如断柱;八人抬会猪,大若牯牛,盖公养十二年始宰以献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沈复是乾隆时期人,可见,对花朝会至迟240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了。
1983年我调县志办公室后,在采集绩溪民俗资料时,我特别留意花朝会风俗一节,在结合收集徽菜资料时,在与许多老前辈言谈中,我还惊异发现,徽菜的起源还与花朝会中的“赛琼碗”活动有很大关系。于是,我下功夫深入了解与“赛琼碗”相关的花朝会,登源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汪华其人、汪公大庙、庙堂楹联,“赛琼碗”程序及与徽菜的关系等等。我先后了解采访的对象有程光宪、程尚远、胡祖毅、汪福琪等10多人。在积累了有关方面的史料后,在1998年编纂的新编《绩溪县志》中,把花朝会“赛琼碗”的内容,写入民俗章中。随后,又多次撰文推介“赛琼碗”。
2003年3月,《黄山学院学报》发表了我的《初论徽菜特色形成与发展》,列入了“赛琼碗”的内容。
2004年1月,我又把“赛琼碗”作为“徽菜成因之一”撰文发表于《中国徽菜》创刊号的首篇。
2004年10月,《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又转载了我的有关“赛琼碗”研究的《徽菜特点成因》一文。
2005年5月,国家社科文资金资助的《徽州文化全书》中我作为首席作者的《徽菜》卷,也将“赛琼碗”列入徽菜起源的内容。
2005年5月,向中国烹饪协会申请认定“中国徽菜之乡”和2007年9月向中国烹饪协会申请认定“中国厨师之乡”时,均把“赛琼碗”这一民俗活动作为一项内容列入其中。为了宣传绩溪的悠久历史,宣扬绩溪优秀的民风习俗,展现绩溪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徽菜文化,力举把“赛琼碗”作为2005年绩溪举办的有史以来的第一届美食节上的一项主要活动进行推介。获得领导的认可后,我受美食节组委会和文化局领导的安排,担任“赛琼碗”活动的首席顾问,并亲自拟定了活动简介,活动方案,活动程序,亲身参与安排布置活动的一系列工作。为场景设计、盘饰制作尧菜肴馃品布局、道具制作,祭祀队伍训练等等。“赛琼碗”活动成功举办后,我相继接受了《宣城日报》、《安徽日报》、《安徽商报》、《黄山日报》、绩溪电视台、宣城电视台“关注”栏目、安徽经济频道、香港凤凰卫视的采访、发表文章和谈话。
2006年6月至7月间,接受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四套)“赛琼碗”专题报导、采访,并在专题片的摄制中,又一次展现“赛琼碗”活动的盛况。
2007年11月,绩溪县人民政府与合肥黄山大厦联合举办美食节,又一次在合肥会展中心举办了“赛琼碗”活动。
2008年参与编写《名人故里绩溪》大型丛书,为《徽菜》卷作者,又将“赛琼碗”列入徽菜之源。
2009年11月,应邀参与讨论《人民日报》大业集团和安徽聚星影视公司投资拍摄的《徽骆驼》剧本时,又一次提议把“赛琼碗”作为绩溪传统的徽菜民俗列入剧情中,获得编剧潘小平和导演张惠中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