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家眼里没有真假对错,只有成本收益!不明白的,都悲剧了
事实真相重要,还是权力安全重要?可以说这个问题,本身不复杂,但是历朝历代争议却都很大,因为但凡涉及价值观的,因为立场不同,都是各说各有理。普通人都是人为真相重要,而权谋家都认为权力安全重要。想谋权、自保,都必须抛弃真相!这一段材料,就是深刻解释了这个原理。
【出处】《旧唐书》第98卷 列传48
【原文】韩休,京兆长安人。伯父大敏,则天初为凤阁舍人。时梁州都督李行褒为部人诬告,云有逆谋,则天令大敏就州推究。或谓大敏曰:'行褒诸李近属,太后意欲除之,忽若失旨,祸将不细,不可不为身谋也。'大敏曰:'岂有求身之安而陷人非罪!'竟奏雪之。则天俄又命御史重覆,遂构成其罪,大敏坐推反失情,与知反不告同罪,赐死于家。
【译文】韩休,京兆长安人。伯父韩大敏,在武则天称帝之初为凤阁舍人。当时梁州都督李行褒为部下诬告,说他有反意。武则天令韩大敏到梁州审理。有人对韩大敏说“:李行褒是李姓的近属,太后的本意就是要除掉他们,你不小心而违逆了她的旨意,祸将不小,不可不为自身考虑。”韩大敏说“:哪里有求自身安全而陷人非罪的?”竟上奏,为李行褒伸冤。武则天又命御史复审,便构成其罪。韩大敏因审案失情而有罪,这一罪与知反不告等同,因此赐死于家中。
【解析】
1、权力变天,果断切割
武则天称帝,自然会镇压,李唐宗室的人。权力心思,尤其是会选择弱小的先行开刀,用来杀鸡儆猴,震慑潜在造反的人。作为李行褒这样的人,必然难逃厄运,作为他的亲信下属,自然噤若寒蝉,那些有权谋意识的看到李行褒大势已去,当然要果断切割。于是果断举报李行褒造反。尽管有背叛的意味,但是却能给武则天提供清理的借口,自己也能保住性命。权力变天的时候,这种背叛,犹如过江之鲫。
2、利用正直,摆脱舆论
武则天自然是知道,李行褒没有这个实力和也没有这个胆子。恐怕整个朝堂都明白什么李行褒是什么人,但是为了震慑有异心的人,必须坐实这个案子,而坐实案子,必须能够压住悠悠之口。如何能够让舆论找不出毛病,于是启用为人正直的韩大敏。用这样的人,把案子办成铁案。大家自然会相信武则天没有下黑手。权谋家越是想造假,越是会选择那些最不可能造假的人,来执行任务。
3、旁敲侧击,保证意图
但是矛盾来了,既然是正直的人,来办案,传递出公正。而正直的人,会很大层面去追求真相。如何让借助他的正直身份,又能保证权力意图呢。于是交办给韩大敏办案之后,就派人私下对韩大敏进行权力意图的贯彻和敲打。“李行褒是李姓的近属,太后的本意就是要除掉他们,你不小心而违逆了她的旨意,祸将不小,不可不为自身考虑。”你韩大敏是追求真相,还是想活命,你自己选吧。
4、果断换人,构陷其罪
面对真相和自己人身的安全,基本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委曲求全。还有什么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吗?何况李行褒,得罪权力自然要死啊,权力斗争就是你死我活。况且,如果韩大敏把李行褒的案件做好了,立即就获得武则天的好感。但是,韩大敏却大大的出乎了武则天的判断,竟然有人真的自己不怕死?韩大敏却替李行褒伸冤。武则天果断换人,后续的人,自然会整死李行褒。
5、权无真相,安全第一
李行褒谋反被杀,为什么也要把韩大敏一同处死?理由是“审案失情而有罪,这一罪与知反不告等同。”本质不是“知反不告”,而是韩大敏知道真相,又是个正直的人,这样的人,留下来就是证明武则天自己的错误和阴暗,所以从权力角度而言,必须找个借口杀掉。权力从来不追求什么真相,而是追求自己的权力安全和利益最大化。权谋家眼里,没有真假对错,只有成本收益!
可能韩大敏不会后悔,毕竟求仁得仁,从违背武则天的权力意图之日起,就该料到自己的结局。但是权谋家却不会干这种蠢事,一方面保护不了李行褒,另一方面自己的命也没了,这种牺牲毫无价值。最后要给大家提醒的是,权谋家考虑问题都是从这三点下手的,第一是立场,第二是动机,第三才是真相。而且真相不重要,即使重要,真相也不一定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