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口

没口

没口是什么意思

  钓鱼没口指鱼根本不开口吃食,鱼儿拒食的现象。鱼类没口拒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涉及到鱼类学、鱼类生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多学科方面的知识。

钓鱼出现没口的原因
一、天气水温以及环境因素

原因分析:

  冬季水生植物、藻类极具减少,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远低于夏季,所以水底也会有缺氧的情况,鱼的活跃度降低、摄食积极性降低,如果水底含氧量较低时鱼类会起浮、不爱下底就饵。除此之外,气压低的天气,水溶氧量低,鱼的活性差,甚至出现起浮的情况。这种情况,即使你的鱼饵再美味鱼也不会轻易开口。

应对策略:

  针对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水底或是水溶氧量变化造成的鱼类起浮的情况,钓手们可以尝试:①少打窝、或是不打窝。减少由于窝料发酵而引起底层缺氧现象。②定时定量投放味型较强的窝料,以铺住臭底或者钓离底等做法,还可以通过其它钓法来诱鱼下底,比如常常在高温季节用到的麻团钓法等。③换钓点,去浅水处垂钓,浅水处水体的流通性好,水底溶氧量高。

二、人为因素影响

原因分析:

  自然水域中,因为水面大,水体自我净化功能较强,水中的含氧量也很高。但是,人工的小水域环境,由于有钓手进行垂钓,在垂钓过程中窝料、手食大量的投放会加剧沉积,导致水底的腐败加剧,间接地导致水底缺氧,鱼不爱下到水底就饵。除此之外,人声、脚步声、轰鸣的机器声、抛竿入水的声音以及岸上晃动的人影都会影响鱼类就饵。

 应对策略:

  我认为,在酱层沉积较厚的小水域垂钓,应选择在出水、入水口附近垂钓,这些地方由于常年都有水流的冲刷,酱层堆积的厚度相对来说较薄,溶氧量也就相对高一些,对垂钓的影响较小。鱼非常容易被外界影响。脚步声、机器声、抛竿入水声及岸上人影都会影响鱼类就饵。我们在选择钓点时要尽量选在相对僻静的地方,抛竿动作也要熟练,尽量减轻由抛竿对鱼产生的刺激。在鱼类受到刺激时往往会游离窝点,迅速回归到它认为安全的水域,待刺激降低以后才会慢慢聚集回鱼窝中。

三、鱼情变化影响收获

原因分析:

  鱼类会受水环境影响,或是钓手的钓法影响下,发生主动或是被动的分水层聚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鱼“起浮”了。鱼层没有找对时同样会导致有津没口的结果,除此之外,鱼在运输途中颠簸、缺氧、受伤,使得鱼在投放到黑坑之前状态极差。再加上投放量又大,坑中鱼的密度高,进一步加剧鱼的缺氧和受惊吓程度同样会导致鱼不开口。

应对策略:

  当我们判断窝子里明显有鱼,就是不咬钩时,先尝试通过调整钓法,来摸清鱼层的变化,才是钓到鱼的关键。要有积极搜索鱼层的态度,而不要等着鱼来找你。钓手还要注意一点,中鱼后应迅速把鱼领出窝子,尽量减少跑鱼的现象,至少不要在窝点里跑鱼。这会使窝点的鱼受到惊吓,俗称“炸窝子”,导致窝中的鱼四散逃离或长时间不开口。

四、线组搭配不当看不出鱼口

原因分析:

  当线组搭配不当时,很可能会出现鱼已经索饵,但是吃口动作较小,加之线线组的传导能力较差,无法使浮漂出现准确的动作,这种现象在垂钓回锅鱼或是鱼口较弱时经常出现。

应对策略:

  ①增大调目与钓目的差,把线组调的灵敏一些,将饵料牵出酱层。②在饵料中加入适量轻麸、雪花粉,减轻鱼饵比重,使其可以被酱层托住,并易于鱼的吸食。也可以变搓饵为拉饵,目的是一样的。

五、浮漂调钓不当影响有效动作

原因分析:

  竿坑、鱼塘等小水体环境下,塘底酱层过厚,导致鱼在窝中只闻到鱼饵的味道,但找不到鱼饵。水体缺氧鱼不下底时,鱼类会起浮到中上层活动。这个时候钓底,肯定两手空空!

应对策略:

  试试用飞铅钓法;或是通过其它饵料状态,来尝试的将鱼层引诱至底层,例如麻团钓法、散炮钓法等等。飞铅钓法:将铅皮座向浮漂方向移动,以增加钓饵与铅坠之间的距离,变相的加长子线,增大摆幅,减缓鱼饵的下降速度,达到让各个鱼层都可以发现鱼饵、追到鱼饵的目的。利用这种的钓法可以找到起浮的鱼所在的鱼层。提高铅皮的程度是由钓手控制的,如果想让饵料降速更缓慢一些,则可以把铅皮提的高一些。

  针对酱层很厚的坑塘,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浮力大一点的浮漂并且调灵钓灵,即尽量增加调目和钓目的差。例如:15目浮漂,调8-10目,由钓5-6目调整为钓2-3目,这样可以有效的把钓饵牵住,使钓饵尽量悬浮于酱层的中上层。

  针对酱层还可以尝试带饵调漂。例如:带双饵半水调4目,向上推浮漂,当浮漂露出5目时,这是说明双钩已经到底,这时向下拉浮漂,使浮漂露出4目一边。

  如果窝点中出现有津没口时,可以试着钓一下窝子前后左右试试看,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饵料问题影响鱼口

原因分析:

  饵料小药浓度过大是造成有津没口的常见原因。过大浓度的小药虽然可以把远处的鱼诱过来,但是,由于鱼饵中加入了过量的小药,鱼进窝子后会非常躁动,或者说根本就进不去窝子。究其原因就是药的浓度太大了,或是饵料自身的味型过重导致的,鱼对这种刺激非常不适应,使鱼受惊。而且有的鱼饵过大过硬,鱼很难将其吃进口中。

应对策略:

  笔者建议使用小药时要“从淡到浓”。初到一片新的水域时,切莫原封不动照搬网上钓友或者其他黑坑使用的“绝杀”配方。不要上来就用复合香型的小药。建议从单一香型小药用起,起初少量加入到饵料中。通过观察垂钓的效果,感觉味型对路时,可以逐步提高浓度,或加入其他香型调整,直至鱼口稳定。

  如果打了大量的浓度过高的窝料,建议更换新的钓点,以免因为原窝子鱼饵、窝料中小药的浓度过大造成长时间死窝。

  垂钓原塘老鱼、回锅鱼时建议不要用雾化程度过大的鱼饵,因为老鱼、回锅鱼都是受过惊吓的。在它们还是生口鱼时基本都有过抢吃雾化程度大的鱼饵被钩的经历,所以这类鱼对雾化程度大的鱼饵很警惕,宁可不吃成团的饵料,去捡拾窝点周边的饵料残渣。针对这类鱼,应该减小鱼饵的雾化程度,做到软粘适口。

钓鱼没口怎么办

  打窝两三个小时后,浮标还是纹丝不动,这是很多钓友常常遇到的事。鱼不咬钩是有气候、季节、气压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分析和查找。只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一切便迎刃而解,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查找。

(1)钓饵是否对路:平时用某一种钓饵总能上鱼,这次仍用这种钓饵,鱼却怎么也不咬钩。其实这并不奇怪,鱼的口味是会发生变化的,就像我们人类夏季喜欢吃素,冬季爱吃荤腥一样,这与气候、气压、水情、季节等许多因素有关。至于鱼的种类不同,食性各异,就更不必说。如果你对所钓水域的情况熟悉,可先从钓位、水情等其他方面查找原因;如果是生口鱼的钓场,又确实有鱼,则钓饵对不对路,应是首要的一条,可以考虑换饵。

(2)钓点是否合适:如果钓位选择不当,此处无鱼,当然无鱼上钩。或者钓点选的不是地方,或过浅过深;或水下有暗草,钩饵落不了底;或大水面的平直地段,鱼不在这里停留,更非鱼道鱼窝。当开钓一两个小时,钓点内毫无反应,两旁邻近的钓友也无鱼上钩时,就有考虑另选钓位的必要。

(3)气压是否适宜:天气的好坏,决定气压的高低,气压的高低决定着鱼的摄食态度。如闷热天气、下雾天气、连续阴天、雷雨之前,气压就会降低,使水中的溶解氧下降,水中鱼缺氧上浮,根本不想进食,不是在水底不动,就是浮到水面吸氧。即使把最好的钓饵送到鱼的嘴边,也无济于事。如果遭遇这样的天气,还有刮大风的天气,鱼也趴在水底不动弹,也不咬钩。这样的天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道回府”。

(4)水情:水位频繁地涨落,鱼向水体中间聚集不咬钩,将钓位选在深水区,偶有所获;流水中垂钓,流速过快,鱼不在这里停留,只有选择流速较缓处下钩;水色过于浑浊,钓饵难以被鱼发现,使用白色、黄色或香味浓重的钓饵,效果会好一些;水质过肥、鱼不爱咬钩,用普通钓饵很难奏效,可用味道浓烈的饵来刺激鱼的食欲,方能引起鱼儿的兴趣。

(5)是否有外界的影响:淡水鱼类都害怕干扰。岸边喧嚷的人声,来回走动的脚步声,频频挥竿发出的声响,身影、竿影的晃动以及白色衣服的反光等等,都会惊跑鱼群。特别是渔民用丝网捕鱼或是拉网对鱼的影响最大。所以当鱼没有理由不咬钩时,可以向周围的人了解一下最近有没有人捕鱼,有没有人电鱼。如果有上述行为,要及时更换钓点,否则你会徒劳的,因为受惊吓的鱼是不会咬钩的。

(6)鱼是否被钓“猾”或已偏食:常年向社会开放的大塘,每天都有人去钓,使得鱼儿积累了抗钓“经验”,不肯轻易咬钩,成为“猾鱼老口鱼”。在这样的水域钓鱼,难度较大,用普通的钓饵和钓法难以奏效。只有采用别人不常用的钓法,很少用的钓饵,或是陌生的钓位和白饵,才能偶有所获。猾鱼老口鱼的特征是在咬钩前多有试探的行为,钓“猾鱼老口鱼”的最佳钓法就是调钝钓钝,浮标状态为调两目钓三目。如果鱼已偏食,可以多方了解塘主使用什么特殊的食料喂鱼,除该种饵料或饵味而不吃。外人不知底细,鱼再多,你也钓不上来,所以关键在于信息。必须设法搞清塘主的饵食配方,尔后按照他的配方走,准保一个灵。

(7)更换钓组:鱼对钓线还有一定戒心,在常见鱼中,除草鱼、青鱼、黄颡、鲶鱼等鱼种不在乎线径的粗细,鲫鱼、鲤鱼是有认线的说法,在能确定钓点内有鲫鱼、鲤鱼时,不妨换一根线径较细的线或小钩钓组试试,这样的尝试可为你增加钓获。再者,鱼在水中的分布不可能是机械的,均匀的,在一处无鱼咬钩的地方不要死守,换一个地方就可能柳暗花明。当鱼咬钩迟缓时,可适当地将钩饵抛远一些(过钓点),或是抛近一点(不超过钓点),或许你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