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细说(1)
道家诸子的著作主要是《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子》,《列子》,先来细说《列子》的内容。
列子的疑案
在世界历史上,古希腊是哲学家辈出的时代。与此同时,东方的中国,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比西方毫不逊色,也出现了一批见解卓越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韩非子、荀子等人,都是世人熟知的人物,列子的时代似乎比他们还要早一些,因为他的事迹,在《庄子》这部书里,就已成了历史。庄子提到列子的时候,十分恭敬,称之为“子列子”,甚至把他描写成神仙一般的人物: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据庄子说,列子的名字叫列御寇,而据《列子》本书记载,他往在郑国四十年,潜心修道,竟然无人知道他是一个世外高人。
但到后世,不知怎地,学者们都说列子不过是庄子虚构的人物,并非真有其人。甚至连《列子》这部书,人们也说是伪书,即后人假托列子之名伪造的。这一说法,曾经长期风行,似乎已成为定论。但也有人从来都不相信这一套。其实这种疑案是无法断定谁是谁非的,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思想,看看是否还有可取之处。如果一说是伪书,就弃置不顾,这不是好学者的态度。
《列子》这部书,是道家的重要著作,但道家人士不直呼其名,而尊称为《冲虚至德真经》,与老子的《道德真经》、庄子的《南华真经》并列为三,可知它在道家人士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如宋代的道家学者陈景元曾这样描写《列子》:
在庄子还未出生的时候,列子的道就已汪洋汗漫,充满于太虚,而且根本没有形状可以捕捉。所以他著书以发扬黄帝老子的深奥思想,向人们剖析生与死的大问题。但他隐于世间,在郑国四十年而无人认识他,藏身于众生之中,而国君不知有此真人就在自己的国内。由此看来,他真是一位天隐之人啊!人有道而人莫知,这并不能说他的道就不伟大,书有理而世不知,这并不能说书中的道理就粗陋。其人也,其书也,可谓深矣,远矣!他的思想,与众人相反,而这正是他的崇高之处。
道家人士尊敬列子,似乎并不稀奇,因为他们是同一种人。实际上,世俗的学者也对列子称赞不已,如明代学者黄震说:
列子才华颖逸而性格冲淡,生于乱世而寂寞静思。默默地观察造化消息之理,于是养成了轻生死的心态。超越了世间的人际关系,于是达到了遗世事的境界。他的宁静退隐,很象老子,但又不象老子那样运用阴谋之术。他的狂放诞漫,很象庄子,但不象庄子那样轻侮前代圣人。
其实,《列子》不是一部枯燥无味的宗教书籍,而是一部充满文学色彩的作品,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称赞它说:
它的文辞与《庄子》相似,而更质朴厚重,很少有伪作,爱好文学的人,岂能废弃不读它呢?
《列子》之书,在汉代才由著名的学者刘向著录于册,但其后一直无人研究注释。到了晋代,中国大乱,古代传下来的大批图书,都不免兵火之灾。幸亏有几家爱好古籍的书香世家,用心保护,这才使得《列子》未遭毁灭之运。
这家主人姓张,名嶷,在晋代也做到正员郎的官。他在幼时,就与两个好朋友,一个叫刘正舆,一个叫傅颖根,特别爱读古书。越是罕见的古书,越要抄录,三人比赛,看谁见到的古书多,抄得古书多。三人也算是表兄弟,他们的老舅,叫王始周,始周的兄弟王正宗、王辅嗣,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兼图书收藏家。这三个小的表兄弟,就常到这三个老的兄弟家里,看书抄书。当时天下还没有乱,大家过着太平的日子,读书抄书,也算痛快。
但到了西晋末年,诸侯争权,造成所谓的八王之乱,接着北方的少数民族侵入中原,战火四起,太平日子到此结束。三个表兄弟也要离家南逃了。这时他们商量,车辆有限,装不下所有的书,只好选择世间稀有书带走,其余的不得不丢弃了。张嶷认为《列子》是世所罕见之书,就带到江南v他带来这部《列子》,只有《杨朱》《说符》二卷,其后又在刘正舆家找到四卷,最后则在王辅嗣的女婿家又找到六卷,这样才算凑成了一部完整的《列子》。
书虽然完整地保存下来了,但当时兵荒马乱,谁也没有心情读书,《列子》仍然躺在书房里无人问津。又过了七八十年,东晋王朝在江南基本稳定下来之后,张嶷的孙子张湛才有空研究《列子》,并第一次为《列子》做了注释。
张湛在东晋官至中书郎,并他爷爷的官还大一点,他也算当时一个名士,爱好在院内的书斋前栽种松柏,而当时另一个名士袁山松则喜欢在出游时让左右的随从唱挽歌,所以当时的人们,就为此二人编了两句话,说张湛是“屋下陈尸”,而袁山松则是“道上行殡”。古人死后墓里,多用松柏树木围绕棺椁,所以说房前栽松是“屋下陈尸”。这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大吉利,但在当时,也是名士显示与众不同的风度的方法之一。
张湛是个博学的人,他瞧不起一些空有名气而实无才学的人。有一次,范宁找他要一个药方,说是要治自己的眼病。这个范宁,也是当时的学者,他为十三经里的《公羊传》做注,流传至今。但张湛却瞧不起他,当他借药方时,就趁机讽刺他说:
治眼病有个古方,是宋阳里在年轻时从一个高人手里得到的,他传给鲁国的东门伯,东门伯再传给写《左传》的左邱明,以后就世世相传。到了汉代,有杜子夏、郑康成、魏代有高堂隆,晋代有左太冲,这些很有学问的贤人,都曾得过眼病。他们也都用这个方子治好了病。
他们所用的方子是什么呢?让我告诉你:第一味药是少读书,第二味药是减思虑,第三味药是专内视,第四味药是简外观,第五味药是晨早起,第六味药是夜早眠。一共六味药,用神火熬煎,用虚气送下,含在胸中七天整,然后再运到心中。长期服用,近可以自数眼睫毛,远可以看尺捶之余。坚持服用,最后能看穿墙壁之外。不但明目,还能延年益寿。
张湛所说,完全是虚构,只不过是在嘲笑范宁这个老夫子,只知读书,弄得眼睛也不好使了,劝他少读书,好好保护眼睛,还能直到养生的作用。所以宋代叶梦得写《避暑录话》时,竟然煞有其事地把张湛的玩笑当作药方记下来了,题为“张湛授范宁目痛方”。这个方子,就是送给今天的读书人,也是非常恰当的。
自从张湛为《列子》作注以后,才引起后世学者的注意,到唐代又有卢重玄为《列子》作解,宋代以后,则有不少学者对《列子》原文进行考证。我们今天能够读懂《列子》,全靠前人的这些注解。《列子》也象《庄子》一样,多用寓言来说理,书中许多寓言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最著名的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高山流水”、“朝三暮四”、“杞人忧天”等等,这些寓言故事,不论何时,读之都能给人以无穷的启迪。由此可知,《列子》一书,确实很有价值,当初张嶷等人,在战乱的时代,能够慧眼识金,保存下此书,真可谓《列子》之功臣。尽管后代仍有人说《列子》是伪书,但在我们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与其花费时间讨论是否伪书,不如好好地读读此书,也许对人对己都更有好处。
古画中的列子
古代版本《列子》